沟通?请孩子说说具体事儿

先给大家看两组对话:

“你一点责任感都没有?”“谁说的!你才啥也不管,光找茬儿。”

“我压力好大,晚上经常失眠。”“孩子,你不用那么紧张,你做得已经很好了!就是不那么好,也没关系的。”

换个回应再看看:

“你一点责任感都没有?”“有什么事儿吗?我刚进家门儿,没太懂你意思。”

“我压力好大,晚上经常失眠。”“孩子,你遇到什么事情了?方便说出来让妈妈听听吗?”

可能我们更熟悉的是第一组,仿佛天天都发生在身边或者自己身上。但这种最习惯的方式并不一定有效,或者引发越来越剧烈的争吵,或者对方不再接话,生生把天儿给聊死了。第二组单看字面就能感觉到,无论再往下说不说说到哪儿,至少彼此都能体会到一种平静关切的气氛。

期间重要的区别在哪儿呢?在于话题进入到事情层面。

有人一见面就说你很美,你可能觉得他(她)是恭维,如果这个人继续往下,讲出你容貌的独特优点,服饰的精心设计,举止的与众不同,那么即使不认可对方的观点,也会因为有人关注而开心吧。同理,当我们听到或者表达负性评价时,也要想办法让话题落地:对方这样说是基于什么样的事儿?我这样说的原因是什么,对方有没有解释,能不能接受?

具体到亲子之间,从家长的角度讲,发生这样的谈话常常有下面几个原因:

1.习惯。习惯于讲道理,认为道理讲清楚了,孩子就会理解和改正。

2.没有把孩子当成独立个体。意思是没有真正意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经历,以及加工这个经历的思维方式,那么就会遇到自己独特的人生课题。这和父母是否给孩子提供了好的环境,父母本人是否觉得这是个难题,并无关系。

3.回避矛盾。讲道理是最容易的,那些话大人从小到大听了无数遍,各种鸡汤又喝了N碗,随口都能说得出。但真的孩子说一个具体的事情,我们是否会支招儿能应付就不一定了。所以,无意识中采取了对自己而言更简单的方式。

但是,这样的谈话真的没效果。

我们都知道,学习的重要原则是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孩子的改变也是这样。在道理上有所了解只是一步而已,距离真正的实践还差得很远。而且如果总是这样似乎明白了很多,还是处理不好眼前的困境,会产生挫败感,进而对道理本身也会失望和排斥。

更重要的是,家长的这些行为可能无意中成了孩子的模仿对象,他也这样空对空的浮在表面,一边期待,一边落空,只知道开始和结尾,不知道过程是什么,最终沉入失落中。

与此相反,遇到不舒服的经历或感受,把话题导入具体事情的讨论中才能帮助我们。

因为这种方式首先安抚了双方的情绪,大家都知道是遇到事儿了,先将理智和情感区别开。同时,了解发生了什么,能让家长更清晰孩子的实际生活场景和具体困难,评估是困难真的很大,还是TA的心理发育和年龄不符,这之后才谈得上如何应对。

最后提供几个句式供大家参考哈:

“……(痛苦,不满,失望状)”“发生什么事情了?”“我没太懂,你再说清楚点好吗?”“你刚才说我……能举个例子吗?”

你可能感兴趣的:(沟通?请孩子说说具体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