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强科研中追梦

近年来日本在诺奖的奖台上成绩斐然,而中国到目前只有屠呦呦一人得过诺贝尔科学奖。诺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科研水平,而科研水平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保障。我们应该及时反思科研方面存在的问题,善于学习,追求进步。

个人观念影响科研人员数量和科研欲望。日本的孩子选择当科学家,就意味着拿高薪,受人尊敬,既能满足物质又能满足精神的追求,何乐而不为呢?而中国科学家的待遇就相差甚远了,最高级别的院士不过才二十万年薪,那普通科学家恐怕连养家糊口都堪忧,怎么谈潜心科研呢?并且中国科学家需要花更多的时间拉关系,找项目,筹经费,哪还有时间研究学术呢?因此,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向往着当演员,向往着周迅那样拍一部电视剧赚9500万的工作。当所有聚光灯照在一个人的身上,他就会享受这种备受瞩目的快感,得到精神上的满足。所以巨大的工薪差距和个人满足感都驱使着中国人离科研越来越远,只有从这两方面做出改变我们的科技兴国,我们的中国梦才不再是空想。

社会风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个人的取向,因为绝大多数人都有着“做一个对社会有价值,有贡献的人”的观念。日本的科学家被称作“先生”,其备受敬仰的程度可见一斑。反观中国,演员,企业家甚至网红才是财富的拥有者,而财富意味着生活水平,朋友圈子,地位等等,这实在是可悲。如果我们的社会再不转换风向标,把荣誉给那些真正值得尊敬的科学家,恐怕会埋没更多人才。在我看来,社会观念的改变可以借助于媒体,互联网等方式,我们应该及时做出调整。

国家重视程度在科研人员和科研资金两方面提供动力。日本的钞票上是科学家,这就是在给民众灌输价值取向,就像在说“我们需要科学家”,加上90万的大学教授平均工资,3.3亿元的院士总工资,从精神和物质两方面作用于个人观念,无疑保证了科学家的来源和科研兴趣。此外,日本这十年科研经费居发达国家前列,无疑也是推动科学进步的重要因素。这一切都是相差甚远的我们值得学习的。

那么日本为什么能把这三个方面权衡得如此完美呢?我想这并不是因为日本人天生比我们聪明,而是因为他们独特的自然条件和历史因素养成的危机意识。日本国土面积狭小,资源匮乏,加上被欧美列强侵略的历史,他们深知在周围国家的威胁下倘若没有发达的科技水平就站不住脚,于是国家开始重视,也渐渐改变了社会价值取向和个人观念。

诺奖的背后是一个国家的科研水平,社会的价值取向,个人的荣辱得失,我们应当及时反思,善于学习,敢于改变,才能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在加强科研中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