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入尘烟》:浅谈“苦难的意义”与“马太效应”

(剧透有。)

看这部电影,破防N次,为马有铁的苦命,为马有铁的善良,为贵英的苦命和苦难,也为两个人在苦难之中开出的小花,也为那小花的昙花一现。

马有铁作为村里最穷的人偏偏是熊猫血,无奈无偿为他人献血。当各种苦难都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是什么感受?

--那就是:社会的不公。

老子.徳经有:天之道,损有餘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餘。

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可是社会的法则却不是这样,要剥夺不足的用来奉养有余的人。

屋漏偏逢连夜雨,这种不公平现象并非个案。

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从前,一个国王要出门远行,临行前,交给3个仆人每人一锭银子,吩咐道:“你们去做生意,等我回来时,再来见我。”国王回来时,第一个仆人说:“主人,你交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10锭。”于是,国王奖励他10座城邑。第二个仆人报告:“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5锭。”于是,国王奖励他5座城邑。第三仆人报告说:“主人,你给我的1锭银子,我一直包在手帕里,怕丢失,一直没有拿出来。”

于是,国王命令将第三个仆人的1锭银子赏给第一个仆人,说:“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这就是“马太效应”,反映着社会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即赢家通吃。

在《隐入尘烟》电影里,赢家有好几个,比如马有铁的三哥家,比如把马有铁赶出房子的获得拆迁费的那个邻居,比如那个包地的老板--“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

相反,马有铁被一次次的抽血,被哥哥利用去申请贫困房,明明善良为村民着想(他被抽血时候还问老板的儿子什么时候还村民的钱)却反被村民耻笑凌辱…贵英落水…这种种苦难真叫人对这生命绝望!对这生活绝望!对这世界绝望!可是,苦难还没有完,当观众如我,看着马有铁终于喝农药求S,心心念念希望他快结束这苦难和贵英团聚,结果TM的还没死成!电影的结尾真叫我绝望!(高明的结局让人绝望)为什么?为什么?--“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都要夺过来。”

是了,最后的马有铁,仅有的作为一个平常人决定生死的自主权,也被剥夺了!细思恐极,从结尾那句话可以想出来他虽未死,但身体健康状况一定是差到极点不能自主了。

看完电影,不能平静,小时候在农村生活过,对农村的事多少都知道一些也听说过不少,因此我对这部农村题材有更多的认知和私有感情。看到有些人对电影的评价认为电影不真实,我只想说,这些人一定是太天真了,我之所以感动破防,是真心觉得电影里的事情太真实了。幸福总是相似的,而不幸各有各的不同面孔。在农村,马太效应往往更加明显,苦难中的人经常遭遇非人想象的叠加苦难。看过余华的《活着》和《在细雨中呼喊》我每每都为乡村的苦难而流泪,也同时为乡村人的冷血和愚昧而愤怒。有很多人觉得“马有铁没有那么善良,农村邻居没有那么坏。”我再一次想说,这种想法太天真,农村里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照样有非常善良的人,农村里的人纯朴,但一样也有非常自私自利坏道极致的人。农村是一个大染房,什么样的人没有。一方农村一方水土,风气常常也是一片一片的,有些乡村村风淳朴自然,真的就能早就一大片善良淳朴的村民,而有些地方一锅一锅的一大片就都是坏家伙,这太正常了。马有铁就是太倒霉了,一个好人,生在一窝子坏人里。

有人说,苦难不应该被放大。我却想说:苦难不应该被遮掩。

那么,苦难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苦难让人觉醒,没有哪一种觉醒是不需要经过苦难的。马有铁在结婚之前的生活是相对麻木的,婚后他经历了更多的苦,却也从中得到了甜。可以说婚后的苦是他主动去求得的“苦”,因为想要活的更好,便不惜以“苦”交换。可以从中孕育甜的苦,便不叫苦。直到他经历了一生中最重的苦-贵英落水。这种苦难让他觉醒,觉醒的内容便是-人生的意义,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意义。婚前的马有铁,不会选择这样结束生M,因为他不曾思考过生命的意义,可是苦难的极端(贵英之S)之后,他觉醒了。我特别相信,无论他有多苦,至少在某一时刻(想开的时候)他的灵魂是自由而幸福的。他不对生命迷茫,一个人,不是作为一个农民,而是可以作为某种意义上的智者,果断的决定了自己的命运。

那么,对于他人呢?

我们应该看到苦难,了解苦难,有很多时候很多人,也身在苦难之中。因为苦难的存在,让我们对生命更加敏锐的感触,只有从内心看懂了马有铁和贵英的苦难,才能领略到他们生命中曾经开出的那朵小花的美丽和珍贵。

生活的平凡与平庸,常常在苦难中发出不一样的亮光。


--END--

你可能感兴趣的:(《隐入尘烟》:浅谈“苦难的意义”与“马太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