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当代人类的生存困境
卢梭有句名言:“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又无时不在枷锁之中。”18 世纪以来,人类就形成了这样一个观念:人的智慧是神圣无限的。只要人类征服了自然,人类的生活就会越来越幸福;只要人类掌握了大自然的规律,它就会为人类服服帖帖地奉献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当代人类的进程发生了决定性和突然的变化,人从作为地球上许多生物之一,变成了在地球上建立起他的无与伦比的王国——“人的全球王国时代”,这从根本上改变了当代人类的生存条件。然而,科学技术的巨大成就为人类带来空前智能时,也为人类带来空前的困境:全球问题的出现、当代人异化的加剧、陈旧的和不适应现状的制度等等。人类在享用现代化生活的同时,不知不觉地被诱入到生存困境,陷入“无家可归”的生存状态。
(一)“全球问题”的出现
人类文明走过了漫长的历程,今天,我们的世界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几乎每个人都可深切地感受到,当今世界是一个被各种全球问题所深深困扰的世界,对此,人们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对人类当下的生存境况感到困惑不解和难以驾驭,也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对人类的未来前景感到迷茫和担忧。
在远古时代,人类依附于大自然,受制于大自然,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创造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此时,人类对大自然和冥冥世界是那样的恐惧和崇拜,对战争、压迫、瘟疫、饥荒等灾难是那样的屈从和无奈。人类多么地希望能够摆脱自然的控制,成为自然的主人。进入 18 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人类的智慧和力量得以充分体现,改造和征服自然的夙愿得以实现,当今人类真正成为自然的主宰。然而,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在辉煌和豪迈背后是失落和无知,在文明和繁荣背后是灾难和困境。以技术革命为基础对自然的过度攫取造成了当今日趋严峻的“全球问题”:人口膨胀、环境污染、能源枯竭、粮食短缺、经济危机、南北分化、战争不断、毒品泛滥、恐怖嚣张等。所有这些问题,实质上就是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矛盾的体现。
在人与自然关系上,当代人类在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去大规模地变革和改造自然界以期从中获得更多的物质资料的同时,又严重地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引发了一系列的“全球问题”。...............................
............................
二、马克思哲学生存论路向
(一) 时代愿望之遮蔽
西方哲学是以“思维内在性”为存在论基础的,首先由笛卡尔提出,经由康德、黑格尔完成了理论建构,这本质上是为资本文明进行辩护和论证的,从而就以哲学的方式制造了人的生存困境,这与技术理性的过度扩张和资本力量的无限渗透殊途同归,使当代人陷入了“无家可归”的生存状态,使当代人类摆脱困境的时代愿望受到遮蔽。
笛卡尔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原理,把“从自身出发的思维”也就是“思维内在性”当作哲学的基本原则,这也是思维内在性原则为近代哲学基础的最初提出。从表面上看,人们所拥有的知识几乎经由感官而得,更为甚者,人们一旦获得了所谓的知识,就立马奉为定论,针对这种情况,笛卡尔高呼“怀疑一切”,使哲学获得一个绝对纯洁的开端。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笛卡尔必须阐明“一切知识的基础”,使所怀疑的一切复归可靠。最终笛卡尔发现,怀疑是思维的一种样式,“在怀疑”也就是“在思维”,于是笛卡尔就宣布:“我怀疑,我思想,所以我存在。”笛卡尔由此就为哲学重建了一个全新的并且是最初的基础——思维,笛卡尔明确弘扬了思维内在性,并使之上升为原则性的高度。虽说思维内在性已被提出作为哲学的基础,但真正达到这一步尚需时日,内在性原则还需要充实和巩固,需要合乎必然地安放在人的内心世界。从“我思”与“我在”的关系是由推导出来的,我们看出笛卡尔对思维内在性成为原则的存在着先天的缺陷。这就出现了康德之思的重要性。
在康德看来,一切知识皆发自于“心”的两个基本源流:“感受性”和“自发性”,两者同等重要,没有谁轻谁重之分,知识得以可能的真正根据乃在人的内心,玄机在于“概念的统一性”,问题是:“概念的统一性”如何成了可能?康德宣布,这种可能性源于人心的“纯粹统觉”。
康德说:“我思必须有可能伴随着我的一切表象;因为不然的话,在我里面就会有某东西完全不能被思维,而那就等于说,表象是不可能的,或者说,至少对我来说等于无。”
在康德看来,“我思”本身不能特有所指,而是“我”所拥有的“单纯的机能”,是“我”的“自发性的活动”,因而,“我思”必须能够伴随着一切别的表象,其自身却不能为任何另外的表象所伴随——这几乎是笛卡尔对于“本原”规定的另一种表达。........................
..................................
一、当代人类的生存困境...................................................................................................1
(一)“全球问题”的出现................................................................................................ 2
(二) 当代人异化.............................................................................................................. 4
(三)“无家可归”之根由................................................................................................ 6
二、马克思哲学生存论路向............................................................................................. 11
(一) 时代愿望之遮蔽.................................................................................................... 11
(二) 马克思哲学生存论路向的当代彰显.................................................................... 14
(三) 马克思哲学生存论路向的基本特征.................................................................... 17
三、马克思沉思的当代意义.............................................................................................21
(一) 当代人类的解困之路............................................................................................ 21
(二) 走向人类的本真存在............................................................................................ 24
......................................
结 语
今天,我们欣慰地看到哲学界对生活世界的巨大关注,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当代哲学生存论的主题取向理应能够自觉地面对并回答时代所提出的问题与挑战,睿智地解放并推进人类的思想。20 世纪以来,以科技理性为导向的全球化产生了诸多严重问题,环境污染、能源枯竭、经济危机、战争不断、毒品泛滥以及物化、异化等诸多负面因素滋生增长,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人类的和谐发展遭遇前所未有的困境,人类的本真存在远离了。以黑格尔哲学为代表的近代哲学是以“思维内在性”为存在论根基的,这种先天性缺陷,必然导致它放逐感性自然界,宰割人的感性生命,进而引发了资本原则和技术理性的泛化流行,这是为资本文明的“现代性”运动提供文化动力的,从而无力指导当代人类走出生存困境。哲学是从不死守家园的,在现实世界的艰苦卓绝的跋涉中,它能够最深刻地感受人类生活的内蕴和矛盾,并从中变异取向、重构自身。当时代的精神发生了理论视域的转换时,它就会为自己开辟新的可能天地。哲学只有从以“思维内在性”为原则回到以“人的感性活动”为根基,才能走出困境。此情,作为从总体上反思人类生存问题、并为新的生存方式提供抉择基础和价值承诺的马克思生存论哲学应运而生,“人的生存”亦合乎逻辑地成为当代哲学的持续主题和关注焦点。但是,当前对马克思哲学的传统解读依然把马克思哲学置于近代哲学境域,使得本来具有异常丰富的理论内涵和高度开放的理论体系变得干瘪僵化,这不仅造成了马克思哲学与当代西方哲学的对立,而且完全遮蔽了马克思完成“哲学革命”的真实意义。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对人类生存困境的觉悟与追问。马克思的哲学境域正是在当代才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当代人的生存境况以及当代哲学在此基础上的思考和焦虑,使马克思哲学的生存论路向得以彰显。这是哲学在当代人类生存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情况下对这种变化引致的人类生存困境的理论自觉,又是对一个半世纪前马克思开启当代生存论哲学的思想发掘和当代阐释。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人民出版社,2000 年版。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4 卷,[M],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23、42、46 卷,[M],人民出版社,1956、1972、1979、1979 年版。
4.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译,[M],三联书店出版社,1999 年版。
5. 海德格尔:《路标》,孙周兴译,[M],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00 年 11 月版。
6. 海德格尔:《林中路》,孙周兴译,[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年版。
7. 陶德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论域》,[M],人民出版社,2005 年 8 月版。
8. 吴晓明:《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及其当代意义》,[M],人民出版社,2005 年 1 月版。
9. 孙正聿:《思想中的时代》,[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年 10 月版。
10. 张曙光:《生存哲学》,[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年 8 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