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传:1.雪泥鸿爪

雪泥鸿爪

一道美食(东坡肉),蕴藏生活智慧;一首词,传唱大江南北(明月几时有);一种人生态度,凝练幸福生活的秘诀。

一提到苏东坡,总会引起人们亲切敬佩的微笑,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苏东坡,近千年来,他的形象不断地被呈现、描绘和刻画。

人们诵读苏东坡的文章辞赋,临摹他的书法,谈论他的生平轶事。

他是永不过气的偶像,追随者不分老幼,跨越古今。是什么铸就了苏东坡的魅力?让人们对他喜爱至今。

公元1079年的腊月,北宋王朝最高司法机关,御史台的监狱里,关押着一个特殊的囚犯——苏东坡。在牢狱里,苏东坡度过了一百多个日夜,旷日持久的大雪,让苏东坡怀念起老家眉山,岷江河边,一座温暖向阳的小城。

公元1037年,苏东坡出生在四川眉山。民间传说,就在这一年,眉山一座原本郁郁葱葱的大山,不知为何,突然花草凋零,树木枯萎。传说,“眉山出三苏,草木为之枯。”人们借助这句话,寄托对三苏才华的仰慕。

今天的三苏祠,曾经是苏家的老宅,唐宋八大家中,有三位是从这扇门里走出来的,他们就是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

公元1056年春天,苏东坡平生第一次,离开了生活近二十年的故乡眉州。他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一起,前往汴京参加科考。

苏东坡最大的幸运,就是他父亲带着他去考进士那一年,遇上欧阳修。欧阳修是这场考试的主考官,他也是北宋文坛的领袖,当时,空虚造作的文风泛滥。欧阳修改变了科举考试的方法,就是,你心里有什么,你就写什么。用一种自然的笔触,表达自己的思想。这让苏东坡赶上了,所以说这是天地的际遇。阅卷时,欧阳修读到一篇文风质朴,立论深邃的文章,他拍案叫好,打算把此人取为第一。他非常高兴,但是又不能录他为第一名。因为北宋的科举考试是糊名的,欧阳修也不知道是谁写的。但是,欧阳修一想,能把文章写得这么精彩的,估计是自己的学生曾巩,如果给自己的学生第一名,怕被人误会,于是给了个第二名。拆去糊名的纸片,欧阳修才发现这篇文章的作者,并非曾巩,而是苏东坡。

后来,欧阳修说,他的文章写得非常好,我经常读他的文章冒汗,他说三十年后,没人知道我欧阳修了,人们只会知道苏子瞻(东坡)。

在文人地位极高的宋朝,苏东坡二十岁高中进士,三十岁时,他已成为名头最响亮的大文豪。然,东坡身上有一个弱点,就是他的性格,才华外露,他不考虑别人当时的感受,想怎么说就怎么说。

公元1601年,苏东坡来到凤翔府任职,年轻气盛的苏东坡和太守陈希亮个性不合,他们的关系陷入僵局。

按照惯例,大家过节的时候,在一起聚聚,人家邀请苏东坡,他不去参加。过中秋节,你不到知府厅来参加宴会,罚单下来,罚铜八斤。苏轼心里就更不痛快了,一个很骄傲的,成长在赞美声中的人,突然遇到这样一个人,心里很难接受。

不久,苏东坡找到了一个报复的机会,太守陈希亮修建了一座凌虚台,邀请苏东坡撰写一篇文章。苏东坡就借着写《凌虚台记》,大发牢骚。这个地方原来是宫殿连宇,到处都是富丽堂皇的宫殿,而现在呢?只剩残垣断壁。你现在建这凌虚台,总有一天,也会成为残垣断壁,建筑是这样,人事就更是如此,不要看有些人现在得意一时,将来终归也会有该得的报应。

苏东坡借着凌虚台感今怀古,暗含讽刺。没想到,这篇文章陈希亮一字未改,刻在石碑上,立于凌虚旁。

若干年后,苏东坡历经风雨,想起这件事,他非常后悔。他给陈希亮也写了墓志铭,他在这个墓志铭中,表达了自己少不更事的悔恨。

苏东坡入仕之初的宋仁宗年间,表面的太平之下,掩盖的是积贫积弱的王朝。北宋,国库空虚,经济困难,就是神宗的一个太后,想做个寿,都拿不出钱。不改革,国家没有钱,军队也很难抵御东北的契丹和西北的党项人,非变不可,不变恐怕真要亡国。

公元1067年,年轻的宋神宗即位,他任用王安石施行改革,力图自强,这就是王安石变法。(王安石想要所有的人都变成一种人,一种小的机器人,他希望有统一的想法,统一的行动。)(王安石要快,要高效。不允许讨论,不允许批评,决定他用的人就是很年轻,资历不够,然后一心想往上爬的人。)别有企图的官员混进变法机构,新法没有起到正面的效果。朝廷官员以支持变法与否而分裂成两派,内耗式的党争愈演愈烈。

其实,说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这是一种误解。苏轼并不反对王安石变法,他反对的是王安石变法变得太快太急,宋神宗急于作出改变。宋神宗的急切,王安石的独断,让苏东坡陷入了忧虑。

王安石是他那个时代最有才华的人,他说服人的能力是一流的,而他恰恰说服了最有价值的人,就是神宗。这两个人都是法家的信徒。骨子里他们信法家,他们要高效地推行一些政策。

明知是以卵击石,苏东坡还是忍不住要发声,他写下了《上神宗皇帝书》,就经济、军事以及变法,提出自己的见解。他想朝廷更好,国家更好。他希望社会的制度是合理的。他也曾说,如果不让我把我想说的话能痛快地说出来,就如鲠在喉,不吐不快。然而,苏东坡的劝谏无法扭转大局。王安石变法的第三年,欧阳修辞官退隐林泉。不久后,司马光也递交辞呈,隐居洛阳。

公元1071年,七月里,苏东坡来到杭州任通判,在江南绵绵细雨中,他听到了百姓的哀怨与痛哭。

亲眼目睹那种苦痛以后,苏东坡只能通过文章来代替老百姓,表达悲愤。此后,苏东坡先后在密州、徐州和湖州等地出任地方官。他在杭州修水井,在密州捕杀蝗虫,在远离朝廷的地方,苏东坡实实在在地为百姓造福。他到了徐州,正赶上夏天,黄河那会从徐州再入海,城里人都跑了,只有他,戴上斗笠,拿起叉来,挽起裤脚,到抗洪前线去。大家一看太守都不走,于是这群人又回来了抗洪。

苏东坡率领军民抵御洪水,得到了皇帝嘉奖,他不会想到,这让朝廷上的小人们妒火中烧。

在湖州的时候,苏东坡就闯了一个祸。在古代,朝廷让你去哪里,你都要谢恩。他就写了一个“谢表”。可能心里憋着一股气,他在上表中就说,皇上,你怕我在朝廷施展不开我的才干,把我放在基层,或许还可以为老百姓做点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湖州谢上表》)

御史台的官员,弹劾苏东坡在《湖州谢上表》中,大放厥词,愚弄朝廷。接着他们找出苏东坡的诗集,指责苏东坡讥讽朝政。的确,苏东坡写诗和文章讽刺新法,他本来对新法就有意见,比如,他有一首诗说,新法推行了以后,农民光是走你这些程序,一年倒有半年住在城里头,天天盖章了,别的倒没有什么实惠,带着一起来的孩子,连城里的口音都学会了。(杖藜裹饭去匆匆,过眼青钱转手空。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

这很明显,是在讥讽新法。那么,还有一种,就是诬陷苏东坡。像他写过两句诗(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蛰龙知。——《王复秀才所居双桧二首》),他说桧树这个根在地底下盘,它弯曲,这只有谁知道呢?只有地底下的龙,叫蛰龙知道。结果,当时的一个官员叫王珪。王珪说,陛下才是龙,苏轼不求真龙,跑到地底下去求蛰龙,这就是诬陷皇上。那这罪名就大了,这是欺君之罪啊。

此时的苏东坡还高枕无忧,有人偷偷告诉他,他的诗被检举揭发了。

一开始,苏东坡心里没愧,所以,被人检举,他就觉得,行了,这回我不愁我的诗皇上看不到了。

御史台发出了逮捕苏东坡的命令,最先得知这个坏消息的是苏东坡的好友,当朝驸马王诜,王诜立刻派人向苏东坡通风报信。

苏东坡在生活中是一个有着非常强烈感性的人,面对生死,眼都不眨,不是,他害怕!以至于后来办案人员来找他,他和他的副手通判说,我是不是得穿着罪犯的服装?通判冷静地说,现在还没有定你的罪呢,你还是朝廷的命官,你就穿着身上的朝服出去就行。

前来抓捕苏东坡的差官气势汹汹,径直闯入州衙。苏东坡战战兢兢迎了出来。来抓的这个人叫皇甫遵,一句话也不说,他就是来吓唬人的。而苏轼果然被吓唬住了,他说,这回来只怕是要赐死了,死也不要紧,你让我回去跟我的家人诀别一下吧。这个时候,皇甫遵才开口,说不至于死。但是做法却很粗暴,他下令差役,用绳子把苏东坡捆起来,押往京城受审。

御史台的大院里,树上经常落有乌鸦,因此人们也把这里称为乌台。关押苏东坡的地方,正是乌台监狱。他自己形容,这里是一百尺高的,像深井一样的监狱,仰头看的时候,只看到很小的一片天,用了一个词叫“侮诟通宵”,羞辱他,通宵不让睡觉。

苏东坡知道自己凶多吉少,于是把含有剧毒的青金丹埋在土里,他准备,有朝一日在必须面对死亡时,自我了断。

苏迈给他送饭,父子俩就有个约定,说假如要判死刑了,让他有个心理准备,送一条鱼来。

因为花光了盘缠,苏东坡的儿子苏迈决定暂时离开汴京,去找朋友筹钱。他找来亲戚,替自己为父亲送饭,结果这个亲戚,可能想给苏轼改善生活,送了一条鱼。苏轼一看这个鱼,心想,完了,这下完了!绝对要死了。

苏东坡想到自己命不久矣,于是他给自己最牵挂的弟弟苏辙写了两首诗,这诗里有一句非常有名,就是“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不独是才华无二,他们的兄弟感情也是千古之下,只此一对。

苏东坡一生,宦海几度沉浮,兄弟间的深厚情谊,最他最大的慰藉。苏东坡第一次为官,到凤翔赴任,在途中他给苏辙写了一首诗。“人生到处知何似,应是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带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飞鸿这种优雅的鸟,它不是在天上飞,是在雪泥里践踏。我们每个人都会被人生当中很多沉重的东西,累赘的东西,拴在这个地面上,这是一种很悲哀的情景。“泥上偶然留指爪”,雪是会化掉的,泥也是会干掉的,我们每个人,一生在世,留下的一点点的印记,之后就没有任何印迹留下来了。

雪泥鸿爪。这四个字宿命般地成为苏东坡一生的写照。

在这首诗里,他兄弟两人不仅仅是在雪泥上崎岖地跋涉,而且是骑驴,那个驴还是个蹇驴,从一个优雅的飞鸿变成一个蹇驴,又可见苏东坡的一些人生幽默。在他经历的那些苦难后依然能活下来,很多靠的是他对自身状态的一种幽默感,与和弟弟的相对一笑的相知相惜。

此时,雪泥鸿爪都已从苏东坡的视线里消失。他对世界充满善意,他无法理解自己何以遭受这样的噩运。苏辙说,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

就是“乌台诗案”为什么要抓他。很对,有人想要置苏东坡于死地,然而在这生死之际,挺身为苏东坡详情的人更多。王安石也托人带话给神宗,说圣明时代,是不能杀有才之人的,曹太后生病期间,神宗去探望的时候,太后说,先帝在的时候,认为这两兄弟都是宰相之才,我劝你现在赶紧把他放了,你把他放了,我才能好起来。

大家的援救,也等于给了神宗一个台阶下,于是,“乌台诗案”告一段落了。朝廷的判决终于降临,苏东坡贬官黄州,任团练副使。身为有罪的官员,苏东坡不准擅自离开黄州。不得签署公文。

“乌台诗案”终于尘埃落定,苏东坡走出御史台的监狱,是在公元1079年旧历除夕之前,他已在这里,被关押了130天。

公元1080年正月初一,苏东坡在漫天风雪中,踏上了通往黄州的路途。那时的他,一身鲜血,遍体鳞伤。“乌台诗案”让他领教了朝廷的黑暗,所幸他没有被推向断送台,前路迷茫,苏东坡不知道等待自己的,将是怎样的命运?他不会想到,天高地远的黄州,将成为他人生的转折之地。

【原文不是我写的,是我根据央视记录片逐句记录。我写的在后头。】

你可能感兴趣的:(苏东坡传:1.雪泥鸿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