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1)人活一世,怎样才算成功

作者史蒂芬·柯维在研究美国讨论成功因素的文献时发现,在最近200年的作品中,前150年的论著强调“品德”为成功之本,大凡成功人士,都是拥有高尚品德的人。

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不久,人们对成功的基本观念改变了。由重视“品德”转而强调“个人魅力”,也就是认为成功与否更多取决于性格、社会形象、人际关系以及长袖善舞的圆熟技巧等。

不仅是在美国,在国内也存在这种情形,以前我们的教科书教育我们,人应该诚实守信,勤勉朴素,而现在的社会,人们认为灵活变通,长袖善舞的人更能让大家心服口服。

成功的定义不同,通往成功的方法就不相同。通过个人魅力成功的人需要的可能是追求捷径的速成哲学,而通过高尚品德成功的人需要的则是根深蒂固的人生原则。

这并不是说个人魅力论所强调的因素不具效用,在个人成长、沟通技巧方面的训练,有时候确实是成功的要素,但绝非主要因素。反而我们从小所学并根植于心的价值观,才是基本和首要的,可以永葆成功与幸福,放之四海皆准。

这就像是经典与流行的区别,流行可能会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更改,可是经典却无论何时都有它的一席之地。

而这本《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所讲授的内容就是来源于那些流传已久的人类效能原则。


从书名应该可以看出来,本书着重讲解了七个通往成功的习惯,为了真正理解这七个习惯,我要先和大家解释一下人类的思维定式以及如何实现思维定式的转换。

试想你的孩子在学校里学习成绩不好,与同学交往时也不够成熟,经常弄得周围的人很尴尬,你该怎么办?是不是应该用积极的态度来激发他的自信心,稍有进步就对他进行特别夸奖?

听到这里,可能很多家长已经开始点头赞同了,我们的作者在对待他那个不够优秀的儿子时正是这样和大家相同的做法,可是结果并不乐观,所有的努力都徒劳无功,反而还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是什么导致了这一切呢?是作者潜意识里受到速成观念的影响,才会采取上述做法,在他心中,这个孩子在某些方面不如别人,无论他多么注意自己的态度与行为,效果都是有限的,因为表面的言行终究掩饰不住背后的信息,那就是:“你不行,你需要父母的保护。”

作者意识到他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太过偏重外在因素,反而忽略了孩子的幸福与快乐。

认识到这个问题后,他摆脱了过去对孩子的看法,不再拿孩子与旁人比较,反倒开始平心静气地欣赏他的优点。几个月过去,他的孩子逐渐找回自信心,也开始肯定自我价值,终于用自己的速度与步调发挥出了潜能。

从作者的这段亲身经历中得出最重要的启示应该是思维转换,也就是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的顿悟感。第一印象的影响越深,顿悟的力量就越大,好比一瞬间万道光芒把内心照亮。

前面我们说的个人魅力论和品德成功论就是两种典型的思维定式,由个人魅力论转向品德成功论正是一种积极的思维转换。


个人魅力论之所以让大家趋之若鹜,就是因为它号称能够让人们跨过事物成长的自然历程,迅速而轻松地实现个人效能和人际关系的圆满人生。

然而缩短自然成长与发展的过程,却是违背社会进程的规律与原则的,得到的结果肯定不会是大家期望的圆满。

仔细审视自己之后,我们会发现那些在个人魅力论影响下产生的问题是如此地严重,根本不可能再用那些肤浅的方法解决。这个时候我们需要的是实质性的东西,需要过程,而不仅仅是“阿司匹林”和“创可贴”。

想要铲除病根,就必须关注长期效应的原则,而这就需要达到新的思想水平,也正是我们这七个习惯阐述的内容,它强调以原则为中心,以品德为基础,要求“由内而外”地实现个人效能和人际效能。

这里说的“由内而外”是指从自身做起,甚至更彻底一些,从自己的内心做起,包括自己的思维定式、品德操守和动机。

如果你想拥有美满的婚姻,那么就做一个能产生助力而非阻力的人,不要一味强求对方。

如果你希望青春期的子女更听话,更讨人喜欢,那么先做个言行一致、充满爱心且懂得体谅的父母。

如果你希望在工作上享有更多自由与自主,那么先做个更负责尽职的员工。

不要觉得这是老生常谈,这些经过岁月沉淀下来的,大家耳熟能详的原则,正是无数成功人士赞同和实践的,是存在于良知与常识中,真正让大家由内而外提升自己境界的经典做法。

而能够这样由内而外改变自己并且持续更新,不断进步,直到实现个人效能和人际效能,也就真正称得上是成功人士了。


简宝玉写作群日更打卡第13天阅读拆书分享第2天

你可能感兴趣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1)人活一世,怎样才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