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了让我丢了大“西瓜”,微习惯让我捡了小“芝麻”

长久以来发现,自己总喜欢把计划中的重要事情往后拖延,但拖延会带来自责和愧疚,为了克服拖延带来的焦虑,我往往喜欢选择做一些平时懒得做小事,以求得心安,仿佛在自欺欺人的宣告,我不是不想做重要事情,而是前面还有很多很紧急的事,或者自己准备工作没做好。譬如,这段时间要做一篇毕业论文,虽然列入计划很长时间了,但为了不去写,打开电脑总是先打开网页,寻找一些看似重要的新闻。新闻读完了,再把、图书馆上帖子浏览一番,此时如果还有时间,这时就会选择做一点写日记、读书的任务。或者还会打一通一贯厌烦的社交电话,这样做的目的其实就显得自己很忙,从而减轻未完成主要任务带来的心理压力。

上周我读了《微习惯》,认识到了降低目标对养成习惯重要意义,为此我列出了早起10分钟、做10个俯卧撑、步行2000步、写500字胡言乱语论文的微习惯,试着坚持了10余天,感觉效果不错。特别是早起我最容易做到,因为有时我喝酒后本身就习惯早起,有两天早晨不到5点就起床了,消灭完刷屏任务,时光仍有很长,又实在不想弄让人头疼的论文,但自己又没有了无时间的借口。为填充这些空白时光,我读完拖了许久的《世界秩序》、《底层认知》,还写了读后感,并完成了单位内部要的一篇材料,这篇材料若放在平时,我也会拖上一个周,结果因为有个大目标吓着自己,我只好选择利用两个早起时光弄完了这个材料,这也算是一个不小的收获。

回想起来,即使这样拖延着没写作,反倒让我完成了平时许多拖着的目标,虽然这些目标与完成论文关系不大,倒也让我心理舒坦许多,仿佛这些成就也能让自己成长一般。这让我考虑到,或许我们可以利用拖延带来愧疚自责心理,通过设定一些一定会拖延的大目标,再设立一些次之小目标,从而即使大目标拖延着没完成,次之的小目标也会带来收获。譬如,设定一个写长篇小说、写调研文章的大目标,同时又设定一些读烧脑的理论书籍,写日记、写读后感、锻炼身体的小目标,从而即使没有完成长远目标,但总会完成小目标,积小成多,也会进步成长。

这种现象背后有无心理学奥秘,我还没有仔细思考,不过对我来说这段时间收获才是最有意义的事情。

你可能感兴趣的:(拖延了让我丢了大“西瓜”,微习惯让我捡了小“芝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