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读《思考,快与慢》后见之明偏见

赌徒心理

在一个情景喜剧里面有这样一对母子的对话。

母:你这次考试考得怎么样?

子:还行吧。

母:卷子呢,拿出来给我看看。

【儿子磨磨蹭蹭的从书包里拿出了卷子,心不甘情不愿的交出,母亲一把把卷子夺过去。卷子被折叠成四分之一大小,母亲只能看到一个45的分数】

母:哦!好啊,才考了45分。我就知道,你考不好。一天天的看电视玩游戏,每天放学回家屁股没沾地就跑出去玩,这样能考好才怪!从今天起,你就被禁足了,放学回家只能在家看书写作业。

子:你知道你知道,你知道啥啊!你仔细看看,45是前半张的分数,总分在后面呢。

【母亲打开卷子一看,后面写着45+45=90】

母:这个...啊...我还在做饭呢,你先看会电视啊。

【说完溜之大吉】

这是一个具有喜剧效果的反转,现实生活中,我们听到的往往是另一个版本。如:“我就知道,这次世界杯法国队会夺冠”、“我就知道,他们两个有奸情,现在果然结婚了吧”、“你看看,是不是赔钱了。早跟你说这个股票我不看好”等等。

事实如何呢?

法国队夺冠之前,这位仁兄可能说的是:“这次世界杯有点看不懂啊,夺冠强队巴西、德国都被淘汰了,目前看来法国队和比利时最有可能夺冠了,比利时实力更强点。”

人家结婚之前,这位仁兄可能说的是:“他们两个最近是不是走的有点近了?不过,我觉得那位女同事眼光很高,应该看不上他这种财貌双缺的人。”

股票下跌之前,这位仁兄可能说的是:“哎,我跟你说啊,别看现在大盘跌的这么惨,可是很有可能已经到底了。这时候如果买进一点,那是稳赚不赔啊。啊?你说还会不会继续下跌?嗯,那倒是也有可能。毕竟地下室的底都已经跌穿了嘛!”

心理学上,把这种得知某一结果后,就会夸大结果的可预测性,称为“后见之明偏见”。尤其是自身的选择性记忆可以求证的时候,更是如此。

如果只是偶尔的预测,那么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十分有限。可是,如果多次通过后见之明偏见强化自己的认知,那么他们就会改变自己决策的思考方式,让偏见变得根深蒂固。

最常见的就是赌徒心理

第一次投注,他赢了。他觉得运气而已。

第二次投注,他赢了。运气有点好。

第三、四、五次投注,他赢了。幸运女神附身了啊。

第六次投注,他加大了赌注。

如果又赢了,他觉得今天就是自己幸运日啊,下一把会不会把赌注全压上?

或者换一种不这么极端的。

一个赌徒在第1、3、5、7次下注的时候都输了,第2、4、6、8次下注的时候都赢了。

他觉得自己已经总结掌握了规律,第九局他又输了,第十局他会不会加大赌注甚至全压上?

在生活中,总有可能在某一段时间,你会特别成功,做什么都很顺利;或者做什么都失败,特别沮丧。你是不是也会总结出自己顺利得已经快把幸运女神带回家了,或者失败得都怀疑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了。顺利之后你会不会看低风险,过高估计自己的成功率,下了过高的赌注?失败之后你会不会超估风险,过低的看待自己的成功率,甚至不敢下注了?

那么如何避免后见之明偏见呢?那就是引入旁观者效应。

旁观者效应:与决策本身没有主观或客观联系的第三者,能相对理性的看待决策本身,而不受其他因素干扰。

那么,你自己或身边的人是不是也有遇到过这种偏见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浅读《思考,快与慢》后见之明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