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篇之千灯

        利用周末半日余暇驱车来到千灯古镇。古镇距今已有2500年历史。矗立在路口的牌坊异常醒目,游人很容易找到景区方向。顺着牌坊来到景区入口处,古镇风貌初现,小桥流水,古塔寺庙映入眼帘。  

       

        首先来到延福寺。寺內的秦峰塔可谓是古镇的标志性建筑。从梁代始,历经战火洗礼,几度被毁,能从废墟中一次次站起来,幸仰仗寺里僧人的多方募捐和社会义士的慷慨解囊。90年代又进行大修,才有如今模样。 清代方豪思有诗云:“千墩墩上塔层层,高入云霄碍野鹰。我欲登上观四海,秋风病骨未堪胜。”

  

        千灯是昆曲发源地。位于石板街的古戏台每天上下午各有一场昆曲演出。而我们去的时候,戏刚好结束,遂扼腕叹息。昆曲的鼻祖乃元末明初戏曲家顾坚,自号风月散人,精于南辞,善作古赋。据魏良辅《南词引正》一书载,因其"善发南曲之奥,故国初有昆山腔之称"。他的纪念馆正位于古戏台的旁边。馆内有江南丝竹表演,台下有供游人观演的雅座。坐下来观表演的同时,品品古镇美食,未尝不是一件乐事。

  

        千灯灯馆是以灯为主题的古灯博物馆,设在南市街的李宅内。 馆内展出了1133盏古代灯具,集中反映了不同年代、不同质地、不同造型的灯具。 看着有些灯具似曾相识,不禁想起儿时家里不是也有这种灯具吗?如今却不见踪影。当时弃之如履的东西,若能妥善保存下来,岂不成一宝了?悔之晚矣。

  

        沿着明清石板街,我们又来到了顾炎武故居。 顾炎武先生是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爱国学者。其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直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 故居里游人不多,显得有些幽静。里面主要陈列着先生的塑像、手迹、著作、生平事迹等等,也是一处红色教育基地,还有习近平的题词石碑。

  

        从顾炎武故居出来后,不知徐福纪念馆在何处,经过故居工作人员的指点,终于顺利到达。令我惊讶的是此徐福乃秦皇时东渡日本寻找不老药的徐福。纪念馆共二进,天井里立有徐福像。第二进是二层楼的展厅,展示了徐福其人其事、东渡与吴地的关系,以及民间传说等。其中有一个“一衣带水”的故事。据传日本龟宝九年,日本姑娘藤原千雪随其父,遣唐史藤原清河来到中国。在苏州学成刺绣,茶艺后,于吴淞口返国。当姑娘登船时,不慎落水。码头一清秀青年见状,跳入吴淞江将其救起。为示感谢,姑娘将身上一腰带相赠。青年当即将腰带系湿衣之上。后成中日关系“一衣带水”的美丽传说。

  

        最后一个景点是余氏典当。余氏典当是始建于明末清初徽商余氏的老宅,千灯人称它为“典当里”。曾经是千墩镇上“南顾、中余、北叶”显赫的三大户之一。(备注:千灯原名“千墩”)过了门厅,就是堪称“中国第一当”的余氏典当行的柜面,柜台里面建得离地高了两台阶,三面有高墙。柜台内外都立着位栩栩如生的蜡像人,柜台里面的掌柜站在高高的台子上,手摸胡子,眼放精光。柜台外面平地上,一位衣着困苦的老妇人高举双手托着个包袱,双眉紧锁,一脸愁苦。逼真的再现了当年穷苦人家无奈之下不得不变卖家当的场景。

  踏足这些古镇,总能寻到历史的沧桑。仿佛自己就是历史中的人物,感同身受。而红楼梦中的繁华盛世却不能引起我的共鸣。中国人的成长史就是一部苦难史。若历史车轮倒转,说不定我就是那众多贫苦困顿百姓中的一员,正为一日三餐而愁煞人。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天下兴亡都做了历史中的土。庆幸自己生活在如今的和平盛世,享受着科技时代的种种便利。更是悠闲如我,躲在家里,一边品茗,一边咬文嚼字。魂穿于现实和虚幻之间,拨弄指尖的26个字母键。一声欢笑,一声叹息,一阵悲悯,一阵惆怅。飞逝的瞬间,已经五味杂陈。

你可能感兴趣的:(古镇篇之千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