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速车王》拍出了武侠片的味道?因为江湖无差别,热血又孤独

说说这部电影。

二刷,《极速车王》在大银幕上绝对是值得再看一遍的,不为别的,被称为“地狱驾驶”的残酷耐力赛中的爆棚赛道效果,轰鸣马达声,奥斯卡最佳剪辑、最佳音效(外加最佳混音提名)认证,大银幕效果用那天空飘来的五个字来形容:谁看谁知道。

当然,除了大银幕效果之外,这部电影还有其他值得关注的地方,那就是颇具传奇性质的1966年勒芒24小时耐力赛,风驰电掣的竞技之下,2家汽车公司的对决、2个男人的情义、1个不可能的冠军。

我认为《极速车王》与几年前那部《极速风流》,是最好的赛车电影,二者不相伯仲。注意,俺这里说的是赛车电影,那些非竞技类的飙车电影,请不要算进来。所以下面就敞开了与大家聊聊这部电影,从现实赛场到电影感受,说说这部电影究竟好在哪里。



24小时战争的背后

勒芒24小时耐力赛,一个与F1(世界一级方程式锦标赛)和WRC(世界拉力锦标赛)并称为世界三大汽车赛事的比赛。

1966年的勒芒,之所以传奇,就是因为赛场之外的福特VS法拉利;

福特汽车,发明了汽车生产流水线,革新了汽车工业生产方式,对现代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但在赛车领域,在电影故事发生的年代,可不是谁都能与法拉利车队叫板。

因为大众级汽车与赛车二者之间并不是同一概念。因为赛车相较于普通汽车追求的稳定性的特色,赛车强调的是竞技,除了稳定性之外,对动力、油耗等有着极大的要求,说白了,你可以将其理解为,汽车综合实力的最高体现。

举个简单的例子,生活用汽车与赛车之间的差异,大致等同于民航客机与战斗机之间的差异,一个追求稳定,一个强调指标。但无论哪种汽车,不断更新换代、参与各种比赛追求大奖的终极目的,一言蔽之,就是为了“卖车”。

勒芒24小时耐力赛,当时被称为“红魔主场”,自从法拉利250TR58于1958年夺冠之后,1960年至1965年法拉利不同型号的赛车蝉联冠军,这里就是红色的天下,法拉利在这里夺冠就跟“串门一样简单”,当时这项赛事就已经变成了“打败法拉利”为主题的比赛了,就跟现在各国选手挑战中国乒乓球队一样。

但与之对应的,就是法拉利厂商尴尬的处境,因为赛车太烧钱,法拉利超跑也相对小众,靠卖超跑、赛车拉赞助的钱,来养活赛车研发团队,这条路被法拉利越走越窄。

反观福特,在同期可谓“如日中天”。

电影中出现的那位“福特”,是福特二世(Henry Ford Ⅱ),他接过公司的时候,因为战争的原因福特公司几乎要破产了,这位公子二代,展现出卓越的经营能力,凭借一己之力扭亏为盈,并在1960年代迎来10年黄金时期。

缺钱的法拉利,急需打入欧洲赛场的福特,二者一拍即合,但这桩几乎天作之合的联姻,最后确实崩了。这一点电影展示的很清晰。虽然《极速车王》中福特的形象较为负面和官僚,但究竟是电影艺术二次加工,还是真实情况就那样,咱们暂时不做论断,还是以电影为主。

只有一点可以确定,比起看上去很美好的宏图前景,官僚作风的福特,桀骜不驯的法拉利,完全是两个世界的人,道不同不相为谋,就这么简单。

这也成了电影最大的突破口之一,用句俗话来说,世间安得两全法。那些看上去两全其美的事情,偏偏并不是如大家想象的那样,而一些木已成舟、板上钉钉的结局,却往往出人意料。

这是《极速车王》最现实的地方,从车队对决,过渡到车队背后的人物身上,是理想与现实的博弈,也是纯真热血与金钱物欲的24小时战争。



文戏武唱,武侠大片

“细雨初降,乌云悬垂在法国乡间起伏的道路上,黄昏微光穿透云层散落在三台飞奔的流线造型跑车上,它们以凯旋的姿态先后冲过1966年勒芒24小时耐力赛终点线。”

这是1966年福特在勒芒24小时耐力赛之后发布的新闻稿开头,是不是很有意境?一场赛道酣战的结局,过程远比你想象的更加复杂。

本片的导演詹姆斯·曼高德是一位很有情怀的导演,从他的《决斗犹马镇》和《金刚狼3》中就能看出,他很擅长刻画角色,擅长营造冲突,也很念旧old school。

所以这部“Ford v Ferrari”,在看之前我就知道肯定是要“写人”的,且几乎确认其为《极速风流》式的双雄对决,但我想错了,写人不假,但没有料到是这种形式。

不知道各位有没有类似的观点:小弟看竞速类型的电影,无论是如本片这样的赛道竞技,还是如《速度与激情》那样的公路飙车,我都能看出武侠片的感觉。

集胆魄与魅力于一身的车手,就像大侠;各式的赛车就是他们手中的武器,在高速的赛道上的对决就是高手们的华山论剑,而赛场之外整个世界,就是整个江湖,赛场上的快意恩仇、一入江湖岁月催的感慨,以及赛场外“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现实,在这个故事体系和人物塑造下,显得尤为突出。

时间回到上世纪60年代,被法拉利摆了一道的福特,显然咽不下这口气,决定要一雪前耻,打击法拉利的最好方法就是在勒芒赛道击败对方,但这谈何容易。

★首先,在欧洲赛场上,福特充其量算是外力势力,更不要说已经连续五年蝉联勒芒24小时耐力赛冠军的法拉利,这项赛事对于人家来说几乎是主场。

★其次,欧洲几乎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好的GT级别赛车和车手。单纯的算勒芒24小时耐力赛,几乎没有欧罗巴大陆以外的车子问鼎殊荣。而且在这项“击败法拉利”的赛事上,宾利、阿尔法-罗密欧、布加迪、捷豹、梅赛德斯-奔驰、阿斯顿-马丁、玛莎拉蒂...福特面对的全明星对手何止是强悍,凭什么是你?

这里就有点《灌篮高手》的味道了,福特挑战法拉利,就像湘北击败山王一样,充满着不可思议。

马特达蒙扮演的美国汽车设计师卡罗尔·谢尔比是一位在赛车方面很有远见的人,但出于身体原因被迫退役后,转而找了份汽车制作和销售的工作来做,通俗的讲,这是一个退出江湖的人。

但这位设计师素有“疯子”之称,让福特在勒芒24小时耐力赛中击败法拉利的主意就是他出的。而谢尔比的“筹码”依靠的则是出生在英国的天才赛车手肯·迈尔斯,也就是克里斯蒂安·贝尔饰饰演的这位脾气古怪却拥有着超高水平的机械工程师,同时也是福特GT40的驾驶员和试车员,更不可思议的是他们成功了。

可以看出,谢尔比与迈尔斯,一个疯子一个天才,大致等同于湘北队的流川枫和樱木花道,他们之间不断摩擦火花,但志同道合,最终完成不可能的任务,击败山王(法拉利)。

假如电影按照这么发展的话,那就是单纯的竞技大片了,但《极速车王》的矛盾之处,就在于这里,来自人性复杂的商战与油渍飞舞的赛道之间“相撞”。因为比起赢得比赛,两位天才在场外要应付的,不亚于赛道内的风驰电掣。

从一开始,偏执的车手、疯子设计师,就与福特的高层发生了激烈的矛盾,福特二世授意谢尔比负责勒芒赛事的任务,但却安插了自己的亲信,这就是影片的巧妙之处,在资本主义官僚和工人阶级英雄之间产生了一个巨大的鸿沟,从而形成了类似武侠小说中,官府鹰犬与江湖侠客之间的对弈。

这样一来,这部电影的故事,就超出了《灌篮高手》的提纲了,毕竟漫画里,并没有显示安西教练建队方针与校领导之间的冲突(倒是在全国大赛里,丰玉教练北野的支线里有着类似的故事)。

该片更像《笑傲江湖》里的世界。挑战法拉利的福特,就像去围剿日月神教的五岳剑派一样,充满了尔虞我诈,而我们的主角,大致等同于令狐冲、曲洋、刘正风这样的不羁之士。

众所周知,《笑傲江湖》的世界是充满了江湖内外的势力隐喻的,五岳剑派和日月神教可以看做两个世界的对抗。同样,处于不同大陆,经营方式都有所不同的福特与法拉利,也是如此。而不同理念和模式的对抗。最大的特点和规律就是,不激进的被激进的排斥,极端的被更极端的淘汰。

片中的极端人士就是两位主角,这两个人对组织的理念已经产生了不认同的态度,同时也被组织或明或暗的边缘化,谢尔比在福特体系里,当时已经说不上话了,而迈尔斯几乎被抛弃。

他们大可离开这里,但他们无法抛开赛车以外的东西,想要全身心地沉浸在自己最为愉悦的世界里,就必须身不由己,正是他们的激进,通过不懈努力成就了“福特GT40”这只超级怪兽,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务。

片中有个很有意思的场景,就是谢尔比说服亨利二世的那场戏中,没有多费口舌,而是把后者肥硕的身体塞进了狭小的驾驶舱内,带着老板兜了一圈,把这位感动(吓)得老泪纵横,以父之名,促成了谢尔比带队、迈尔斯开车,才有了后面的故事。

这是典型的“文戏武唱”,大侠身段,场内风驰电掣的飙车,场外火星四射的飙人,颇具江湖的风范,这也是我为什么说《极速车王》像武侠小说的原因。



飞刀与快剑:身不由己

在武侠小说中,迈尔斯就是传说中的“武痴”,眼里只有武道,其他一切不顾,是“不成疯魔不成活”。而谢尔比,则相对重情重义,更懂得世界的驳杂,明白“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这句话是武侠大师古龙创造的,《三少爷的剑》中燕十三说过,《楚留香传奇》里楚留香说过,然后在《多情剑客无情剑》里,李寻欢也说过。

《极速车王》里这幅逆袭大戏里,塑造了如《笑傲江湖》一般的错位江湖,但对于角色而言,更像古龙式的。

起初,我想将谢尔比与迈尔斯比作笑傲江湖里的曲洋与刘正风,比较都是与体系格格不入的,但二刷之后,感觉他们的人设,更像古龙笔下的英雄,比如李寻欢与阿飞。

因为他们都经历过孤独。

李寻欢,小李飞刀,例不虚发,他重情重义,驰骋江湖多年,体会了太多人间疾苦;阿飞,天下第一快剑,坚定不移,眼中只有武道,宁愿和狼打交道也不愿和虚伪的人打交道。

谢尔比与迈尔斯的关系有点像李寻欢和阿飞,迈尔斯认识谢尔比是一生幸事,而希尔比发现“武痴”迈尔斯,也找回了最快乐的时光。

而这部电影对二者的友情刻画,其实并不是很多,但让人感同身受的原因,就在于,他们是两个彼此欣赏彼此信赖有着共同梦想的同道中人,他们的友情之所以让人心潮澎湃,是因为突破了世俗的界限。

《极速车王》的故事体系,其实就是讲了一个反常规的逆袭过程,赛场菜鸟福特击败红魔法拉利,当所有人都站在福特这一边时高呼逆袭,却发现实际上本质还是资本的博弈,是大鱼吃小鱼的故事,如此一来,两个为了纯粹的精神共鸣惺惺相惜的人就显得格外高尚纯洁,而返回头来说,他们彼此又是孤独的。

说白了,但赛车竞技离不开金钱博弈,在荣誉的背后,这项运动几乎就是为“卖更多的车”而存在的。但在这样激烈且危险的赛事中,我们仍然能看到热血和纯真在金钱重压之下的瞬间绽放,大概是赛车的危险系数和不断挑战的竞争,让侠客们冷却多时的血,再度热了起来。

就像迈尔斯破纪录之后,看台上的恩佐·法拉利对他脱帽致敬,迈尔斯则点头回应。

而当迈尔斯出事之后,谢尔比继续卖车,被迫去给富人们说着点“吉祥话”,这样的结局让人感慨。假如谢尔比与迈尔斯在法拉利旗下的话,是否会有这样的结果呢?可惜事实没有假如,这就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啊。

江湖是热血的,在深夜的街头独自挥舞着刻着自己名字的剑,像风一样潇洒;江湖也是无奈的,看着自己的挚友喋血黄沙,自己只能十年面壁;江湖最终是孤独的,为了当初的承诺,宝剑出鞘,至死方休……

李寻欢不愿阿飞再想这件事,忽然抬头笑道:你看,这棵树上的梅花已开了。

阿飞道:嗯。

李寻欢道:你可知道已开了多少朵?

阿飞道:十七朵。

李寻欢的心沉落了下去,笑容也冻结。

因为他数过梅花。他了解一个人在数梅花时,那是多么寂寞。



彩蛋:全类型导演曼高德

《极速车王》这个项目我很早就听说了,最早是由《白雪公主之魔镜魔镜》的导演杰森·凯勒写了剧本,但没能拿到导演职位,福斯打算让《盗火线》的迈克尔·曼执导(好像老曼还是这个项目的发起人之一),可惜这位一味地钻研数字摄影而走火入魔,连砸了几部大片,也就没机会执导该片了(不过本片还是保留了迈克尔·曼的制片人席位)。

后来该片选定的导演,就是《遗落战境》《创战纪》的约瑟夫·科辛斯基,故事也重写,科辛斯基这个局攒得非常不错,男主角是汤姆·克鲁斯和布拉德·皮特,福斯高层非常看好,结果一核算,发现超支了,只能忍痛放弃。

如今的詹姆斯·曼高德,采用的是最早杰森·凯勒那个剧本,以一个在预算内的成本,拍成了引人入胜的巅峰对决。

詹姆斯·曼高德。没听说过?没听说过就对了。他是好莱坞少数实力大于名气的导演,而且是稀有的全类型导演之一。

犯罪剧情片《警察帝国》,文艺片《移魂女孩》,爱情喜剧片《穿越时空爱上你》,心理惊悚片《致命ID》,音乐传记片《与歌同行》,西部片《决战犹马镇》,动作片《危情谍战》,漫改片《金刚狼》第二、三部。以及是为歌舞片《马戏之王》完成补拍,据说拍了不少。

我之前在一篇写已故导演乔·舒马赫的文章里,称老乔为“杂家”,说明这个导演什么都能拍,但没啥特点,作品质量参差:

好莱坞最强“杂家”导演,这8部电影鲜为人知 但都值得一看

但同样是什么都能拍,曼高德显然比老乔强一点,就不能用杂家来形容了,他显然无法达到“全才级”斯皮尔伯格、库布里克这样的高度,比起另一位全类型导演雷德利·斯科特他也缺乏点特色,总之詹姆斯·曼高德是标准的“匠人”型导演。

他可以自己写剧本;经常和一线明星合作,而且能为明星提供发挥空间:安吉丽娜·朱莉通过《移魂女孩》获得奥斯卡最佳女配;瑞茜·威瑟斯彭通过《与歌同行》获得最佳女主。他的作品很少犯错,缺点是缺乏个人印记。

这里搬出木桶理论,短板固然重要,但最长的那块木板决定了你的上限,说白了你是不是大师。詹姆斯·曼高德没什么短板,但“长板”对于他来说,是否是大师我不敢断言,但从《极速车王》乃至《金刚狼3》这一趟下来,这位导演绝对观众值得铭记。

你可能感兴趣的:(《极速车王》拍出了武侠片的味道?因为江湖无差别,热血又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