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坐》大意

——《论语》学习之11-25-10

【原文】“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白话】曾皙又问:“难道冉求所说的就不是G家吗?”孔子说:“哪里有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就不是G家的呢?”曾皙又问:“那么赤所说的就不是G家吗?”孔子说:“宗庙之事、诸侯相会,不是诸侯之事却是什么呢?赤如果只能做小事,谁还能做大事呢?”

【思考十九】蕅益大师是怎样总结本章的?

蕅益大师对本章有一段非常扼要的总结:“圣贤心事,虽隐居求志,而未尝置天下于度外;虽遑遑汲汲,而未尝横经济于胸中。识得此意,方知禹稷颜子,易地皆然。奈四子各见一边,终不能知孔子行处。故因此侍坐,巧用钳锤,以曾点之病,为三子之药;又以三子之病,为曾点之药也。”

孔子让弟子们各言其志,就是为了适时予以教诲。他了解每个弟子的特长,也了解其需要改善和提升的点,并善巧地让弟子相互发现自己的问题,相互取长补短,正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教学实践。学生要学会如何学习,会学习,就可以随时随处学习,不是只在课堂上才能学习,只有跟在老师身边才能学习了。

刘宗周《正义》曰:“圣人之志以老安少怀为极致事,即宇宙事。宇宙内事,皆吾分内事,此洙泗学术之宗也。群居讲求,莫非用世之道,如有用我,执此以往矣;如不用我,守此以藏矣。三子皆以圣贤之学术,奏拯溺亨屯之略,欲为天下拨乱世而开太平也。兵凶干济,自是宏远之才;康阜生民,亦非小康之术;宗庙会同,达乎朝廷、行乎邦国,有礼陶乐淑之化。合而观之,三子事业岂小补云乎哉?使夫子而得邦家,则诸子亦皋夔稷契之俦也。”

孔子的志向是“老者安之,少者怀之,朋友信之”这样的天下大事,为终极目标。天下之事,都是我分内之事,这是孔门学说的宗旨。所以平日讲学,都是用世之道,“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子路冉有公西华三子都以圣贤之学为目标,汇报了如何拯救天下万民于水火的想法,正是为万世开太平之举。子路的救民于战乱灾荒,自是远大战略;冉有的富民之策,也是小康才具;公西华的祭祀外交,也是礼乐教化的方向。合起来看,三子的事业那能是小事呢?假如夫子能得邦家而治,诸子岂不是皋夔稷契这样的大臣呢?

李颙李二曲《四书反身录》曰:“孔门诸贤,兵农礼乐,大以成大,小以成小,平居各有以自信。今吾人平居其所自信者何在?兵耶?农耶?礼乐耶?三者咸兼耶?仅有其一耶?抑超然于世务之外,潇洒自得,志在石隐耶?如志非石隐,便应将经世事宜实实体究,务求有用。一旦见知于世,庶有以自效,使斯世见儒者之用,斯民被儒者膏泽,方不枉读书一场。若只寻章摘句,以文字求知,章句之外,凡生民之休戚,兵赋之机宜,礼乐之修废,风化之淳漓,漠不关心,一登仕途,所学非所用,无惑乎国家不得收养士之效,生民不得蒙至治之泽也。”

【思考二十】黄勇老师又是怎样理解的?

黄勇老师认为,我们很多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目标感特别强的人,一切为了目标,只要没有达成目标,就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失败,都毫无意义。所以他们不快乐,焦虑、抑郁,即便达成了目标,快乐也是短暂的,因为他们很快就又有了新的目标。他们的一生似乎都是在路上狂奔,眼里只有远方的目标,却从来不会慢一点,欣赏一下路边的风景,感受一下自己的身体。

另外一种人,他们没有目标,甚至也不想远方,脚踩西瓜皮,滑到哪算哪。他们只在意当下的感受,只关注过程,却不在意要去哪里。平常看起来他们似乎挺开心,美名曰“知足常乐”,不为将来负责。不妨想一下,一个人没有目标,是做不成什么事的。信马由缰,可能看到不错的风景,但绝去不到真正美好的远方。

这两类人都是过分执取了,一个是执取目标和远方,一个是执取过程和当下。其实真正的中庸是放下执取,让目标和当下并行不悖,这两者本来就是相互成就的,只是由于我们自己的执取,让两者好像对立了起来。可是我们看孔子,一生志向不改,但又能通权达变,在任何环境中都能既安处当下,又不失其志向,“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甚至在陈蔡绝粮时依然可以弦歌讲学不辍,这才是“无入而不自得”。如此境界,怎能不让人心向往之。


你可能感兴趣的:(《侍坐》大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