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滁州东关

说来那是五十年前的事了。我乘合肥至上海的201次客车,花了两块三毛钱从蚌埠来到滁县。下车的站就在东关。

滁州老汽车站

滁州东关

下车时,瓢泼大雨。穿过洋桥洞,第一家门店是卖酱菜的。再往里走,又有一店,上了两步石阶,掏钱买了一把黑色布洋伞。已是中午时分,雨越下越大。我转身到对面一饭店,用二两粮票九分钱,吃了一碗面条。从此就与东关结下不解之缘。

文德桥

洋桥洞

我的户口落在东关,买油米面的粮店定在东关,买菜肉鱼蛋豆制品在东关,买鸭蛋球蜂窝煤也在东关。东关成了我生活立足的地方。

东关粮站

工作的单位在化肥厂。去往东关,自行车轮胎早已拨开碎石,让出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从东关回返,有时能与火车同行,享受着并驾齐驱的快感。

东关编篮子

早晨的东关热汽蒸腾。清汤煮的,有面条混沌猫耳饺子;笼上蒸的,有肉包菜包小笼包子;油里炸的,有油条锅巴韭菜合子;锅里炕的,有烧饼暄饼煎饼果子。难忘辣汤和油茶的滋味,一口下肚,那股清香沁入肺腑,每次回到滁州,我都会有理无理喝它几碗。

东关钟表店

白天的东关,人群熙熙攘攘。进城的,肩挑手提成群结队。出城的,大包小篓花枝招展。那时的东关,有火车站,洋桥洞边摆放着一排老式人力三轮车,五孔桥下停靠着一片民船。


五孔桥

南来北往的客人都会选择在滁县驻足停留。带来的,是远方的问候!带走的,是琅琊酥糖、水产山货、猫叹气篮子和对滁县的美好眷恋。

琅琊酥糖

猫叹气篮子

东关曾是滁州的窗口!是一张叫得响的名片!

卸去一天的喧哗,夜晚的东关显得朦胧而宁静,只有当火车驶过,哐古隆咚哐古隆咚……大地才又是一阵震颤。

在那荧荧如豆的电石灯下,路边的卤菜摊上,我知道了什么叫素鸡和飞跳,品尝着烤鹅或卤鹅的肥美。五分钱炒熟的鸡头果子用纸包着,能一路嗑到化肥厂宿舍,八毛钱一斤的山芋干酒,喝得昏天黑地两眼通红。

雷官板鸭

煎饼果子

明光特曲

遵阳街中段原来有一所小学,小学旁的一户人家我曾去过。临街的前门进去出后门,就能看见一大片水面。真没想到路与水竟在咫尺之间。

在一个卖烤山芋的烘炉前,我才知道“烧火带挂钩”讲的不是铁路上的火车司机。卖豆制品的食品店里,听到“豆腐渣炒藕——糊眼子”的歇后语。还有那卖豆芽的不带秤——乱抓;瞎子背着瘸子走——全靠上面指点;赞人骂人都是口,扶人推人都是手;衣是新的好穿,人是老的好处;要饱早上饱,要好老来好;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才是穷……这些都是在与卖菜小贩攀谈中听来。那些小贩看似不大起眼,可说起话来或诙谐或调侃张口就到,无不意味深长贴切准确。还有些话语就显得粗鲁低俗了,虽然是话糙理不糙,也不可写出在纸上。

不记得是哪一年了,洋桥洞边的墙角下,一群人袒胸露脐晒着太阳。走来一位拉着板车的麻脸人,清了清嗓子,就唱起了西皮流水京韵徽腔,手上比划着凤冠霞披顶戴花翎。听的人,木讷。唱的人,激昂。曲毕,麻脸人驾起板车渐渐远去,听唱的人依旧晒着太阳。旁观者不禁惊呼,我的小亲乖!东关藏龙卧虎啊!

城市要发展,社会在进步,经济要繁荣,旧城改造都在情理之中。如今的滁州早已非同往日,一座崭新的现代化城市让我既熟悉又陌生。

你可能感兴趣的:(回忆滁州东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