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经营中的习得性无助

昨天去民政婚姻登记处值班,我们作为志愿者主要的工作就是在离婚大厅介入来办理离婚业务的夫妻,进行调和,沟通,辅导,能让当事人理智客观的做关于婚姻的决定和选择。

昨天下班时统计数据,登记结婚的夫妻有6对,登记离婚的夫妻有15对,可是前来办理离婚的夫妻最少有30对(其中一半因资料不全,一方反悔,家人及时打电话劝阻,志愿者介入调和等没有办理),这组数字触目惊心。

昨天值班,我给自己的定位是居委会大妈,在大厅里巡班,针对来办理离婚的夫妻,我主动积极热情,尤其是赶眼神的介入。比如把对方引到办理业务柜台时,顺带递一句话,“双方都考虑好了,孩子知道吗,老人知道吗”,如果这些问话能引起对方思考或者是有些触动情绪流露出来,我会继续跟对方说明,咱们这边有政府设置的婚姻辅导老师,继续推进让当事人能进入辅导室沟通。

能进入辅导室沟通的夫妻,一般都能把情绪稳定下来,更加理智的对婚姻的继续还是分开做一个相对明智的决定。

昨天给我感触最大的是好多对夫妻,在我一次一次的介入时,都不为所动。用“不需要,我们已经考虑很长时间了。我们的问题不是一句话两句话能理清楚的,找谁也不管用。------”来拒绝我的帮助。还有一个年轻的女士,当我问她是不是在婚姻中遇到什么难处了,她大颗的泪珠开始留下来,但是她一步一步的远离我,说不需要,不需要,匆忙离开了大厅。我真的很为这些人心疼着急。他们已经很痛苦了,依然不相信别人的帮助会有效。

我想他们在经营这段婚姻的过程中,在他们的认知范畴内也已经想了能想的办法,不到万不得已也不会走到这一步。当他们在婚姻中感觉不舒服时,无意识的用如“指责,吵架,工作狂,找双方老人协调,发生婚外情,把焦点转移到孩子身上”等等无效方式来缓解婚姻中的不舒服。在一次一次像吃止疼药一样的缓解无效后,一方或者双方就会对这段关系怀疑,绝望,开始要放弃。

所以大部分不相信自己婚姻还能调整的人是先不相信自己有办法,进而不相信外界能有办法帮到自己。当他坚定的认为已经无力回天时,外界再多的资源和支持,他都视若无睹。哀莫大于心死。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心理学上的一个关于习得性无助的实验。

习得性无助,是指通过学习形成的一种对现实的无望和无可奈何的行为,心理状态。

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把一条狗关进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对其进行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面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在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还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

本来可以主动逃避,却在绝望中放弃,被动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经历婚姻的两个人,在生活的材米油盐,鸡毛蒜皮的琐碎中发生很多的冲突和矛盾,这是在所难免的。如果没有学习有效的经营婚姻的方法,两个人就会在无效的痛苦的婚姻模式里循环和挣扎,要么忍受暗无天日的坟墓般的日子,要么放弃这段关系。这时两个人就陷入婚姻的习得性无助中。两个人对婚姻的经营方式局限于他们的成长经历,生活经验,在这种局限下,就会错误的认为婚姻就是这样的,没有办法改变我们的状况。

难道真的是这样吗???我想真正困住他们的笼子,是他们的思维局限——他们局限性的认为,他们应对婚姻问题的方法和经验就是解决他们婚姻问题的全部。

所以愿意跳出我们的局限(思维,行为习惯,人生经验···),看到更多的可能性,是一个人真正成长改变的开始。

你可能感兴趣的:(婚姻经营中的习得性无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