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时评中国,用理性反抗坏逻辑2

很多人之所以喜欢消费这些负面新闻和反道德事件,不仅出于审丑的需求,更在于这些新闻最能按摩他们的道德优越感。

失去了追求高尚的能力,一群市井俗人通过比下比烂来寻找优越感

应该有让人看了之后能静下来的品质,而不能是火上浇油,在本就快烤焦了、烧糊了的舆情上再拱一把火,让情绪燃尽理性。

这个社会不缺正能量,缺的是冷能量和静能量,情绪过剩,理性不足。

一事当前,先问真假,再说是非,后谈利害。

在一个死气沉沉、无人呐喊的时代,在缺乏激情的社会中,需要媒体扮演“点火”的角色,让麻木者清醒,让死灰复燃,让死一般的寂静被打破,说出真话和常识,刺痛沉睡者和装睡者。而在一个处处冒火、无比喧嚣的时代,需要一种冷的声音和静的力量去让过剩的热情降温,向亢奋的社会输送理性,向被激情、偏见、仇恨、对立、怨恨急红了双眼的人,输送一种让他们静下来思考的东西 。

摒弃泛道德化思维,回归问题本身,公共讨论才会回归理性。

新闻之上,还有人道。新闻除了吸引眼球,更担当着报道真相,让公众充分知情并做出理性判断的公共责任。

写不写繁体字,无关文明,有关方便,一代人有一代人自己的活法写法,干嘛非用前代的器物束缚后代人,孔乙己知道“茴”字的六种写法,他就代表了华夏文明么?

而一些人的表达,偏爱的是求异而存同,用极端的判断放大分歧,沉浸于讨伐和口水的快感中不能自拔。

我们对于一件事情知道的越少,就越容易形成判断,而且是越容易形成强烈的单纯判断。

不爱事实爱脑补是一种病。

新闻之所以反转,就是标签的反转,换一个标签,态度就完全不同。

有理不在声高语狠,只有没事实和逻辑自信的人,才会用恶狠狠的语言和空洞的口号掩饰道理上的苍白。

中国人多,人与人之间对资源有着很强的竞争心态,这种基本面也加剧了见什么都抢的习惯。

社会的道德重建、人心的拯救,需要从“已经很不错了”的“比烂逻辑”中走出来。罪恶就是罪恶,永远不要找更恶的做垫背。

140个字的短交流、微交流,实际上变成了没交流,变成了偏执狂的发泄地、表演狂的作秀场、投机者的欢乐园、煽动者的聚集地。

当面对一种无法理解的崇高和牺牲时,就在标签化中去贬低和解构,用“我是流氓我怕谁”的粗痞逻辑去毁掉经典和嘲讽崇高。将自己无知的、无法理解的、无法做到的,都解读为虚伪、愚昧和装。

人有一种思维的惰性,寻找认同和熟悉,看到熟悉的事物和道理才会有一种安全感,不需要论证,不需要思考,可以安全的使用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笔记)时评中国,用理性反抗坏逻辑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