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知乎上金庸与诺奖某问题下的国人文化自信调查研究

摘要:严肃文学与通俗文学之间的瞎鸡巴折腾,地摊文学与宫廷文学之间的逼逼叨叨,其争议性由来已久。本论基于知乎上关于“如果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团能彻彻底底的读懂金庸的小说,那么金老爷子可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吗?”的88个回答的调研,试图论证严肃文学与通俗文学之间,二者都是文学不同的社会反映形态,不论是严肃文学还是流行文学或通俗文学,二者并无本质上的差别,只在于思想格调及审美上具有不同特性,同时该问题亦反映出了文化话语权与文化自信,以及大众认知心理与认知优越感的问题。

关键词:金庸、诺贝尔文学奖、通俗文学、文化自信


【绪论】

高尔基说“文学即人学”,文学是为了满足人的精神的特殊需要而产生存在的。


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汪兆骞编著《文学即人学》,试图以一百多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作品解读的标准,揭示文学与人性、人生、社会、世界、历史的关系,以阐明这些作家为何能够摘得诺奖桂冠。这又引出一个古老且富有争议的议题,文学是什么?什么是文学?诺奖尺度是否能丈量出文学的高矮胖瘦,各类文学奖项能代表多少意义。


金庸小说算不算文学,诺贝尔文学奖为何认可度如此之高?严肃文学与通俗文学之间有无巨大的鸿沟?《三体》作者刘慈欣曾说,类型文学没必要非得获得主流文学的认可。何谓类型文学?类型文学成为经典的标准是什么?这些都是非常值得探索的议题。


【研究背景及目的】

2012年,一百多年来第一位获得诺奖的中国作家诞生,莫言终于使中国文学界扬眉吐气了一回。在莫言之前,有一位华裔法籍作家摘得诺奖桂冠,但并没有得到中国官方的承认。因此,莫言真正意义上坐实了“中国诺奖第一人”的称号。中国人疯狂崇拜甚至迷信诺奖、奥斯卡奖,但从来不疯狂崇拜国内的各类文艺奖项。听起来似乎有些崇洋媚外的意味,但事实是在欧美文化的狂轰滥炸下,国人严重缺乏文化自信。


探讨金庸武侠小说与诺奖作品的关系,可以明显看出文学界存在着封闭的、等级的、名誉的认知形态链条。严肃文学作家瞧不上网络文学、通俗文学、地摊文学,专业纯文学奖项将武侠、玄幻、修仙等虚构类小说挡在门外,文学上层连带向大众读者灌输文学权威思想,以权威性来论文学的高低。譬如本论题下高赞回答用户「@深海」认为“不同类型的文学评判标准不同,想要获得何种读者群体认可,就应去迎合这个文学标准,并且对文学史的权威性持五体投地的崇拜态度。”文学史能代表权威吗?仰仗什么代表权威?诚然,文学史是正统和典范,但绝不是打压一切正统文学史之外作品的准绳。


本研究主要从人的精神需要来看待文学,论证一切探讨人与自己、人与外界、人与非自然存在的表达形式,均属于文艺形态。本论借着“金庸小说能否获诺奖”的知乎问题和88个回答,展开论述通俗文学与严肃文学的关系,探讨社会心理对文学评价的重要性影响。



【研究内容与方法】

本论运用引证法与定性分析法,主要探讨内容:

第一,金庸是否活该拿不到诺奖?第二,为什么跪舔诺奖的人如此之多?第三,通俗文学算不算文学?文学是什么?第四,大众将文学分三六九等是什么乌合心理?第五,中国读者的文化自卑与过度自信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调研范围与统计】

基于知乎问题“如果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团能彻彻底底的读懂金庸的小说,那么金老爷子可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吗?”的88个全部回答。具体统计规则:字数在50字以上或点赞超过100的单个回答,均已纳入本论观点论证主体范围,未达到此标准的回答也已经将其纳入统计数据。本论采集该知乎问题88个回答数据截至2021.10.10,目前该问题浏览量近20万人次,关注者136,属于知乎上中下热度的文学类问题。


本论表中主要统计四项内容:一是点赞数,众所周知点赞即代表认同;二是文学界定,是否认为金庸小说属于文学;三是拿奖观点,是否认为金庸能拿诺奖;四是答主回答问题时所不经意间流露出是否“跪舔诺奖而贬低金庸”的态度;


依据统计结果得出:

关于拿奖问题88位答主中,有4位认为金庸能拿诺奖,有2位不确定金庸是否能拿诺奖,有47%的答主认为金庸不可能拿诺奖,有41位(占比47%)放弃表态没有明确态度。


关于文学界定问题88位答主中,有7位认为金庸小说属于文学;有10位认为金庸小说不是文学,不配谈文学性;有80%的答主没有在此问题上明确表态。


关于观点态度问题88位答主中,有17位(占比19%)存在“跪舔诺奖贬金庸”的意味,有9位持中立态度,有70% 的答主无明确态度和捧踩倾向。



【答主文本分析】:

关于金庸与诺奖关系,依据表格统计结果,大致可分为六个派别:跪舔权威派、反权威派、中立派、柠檬精派、天真可爱逍遥派、无所谓派,这么多派别总有一款适合你。


跪舔权威派

跪舔派不同于沉默的大多数,在网络中异常活跃,是观点江湖中的一大门派,门下弟子不少,诺奖等专业文学奖项在他们心中是顶级大神一般的存在,认为金庸小说不算个啥。有话说,舔狗舔狗,舔到最后一无所有。不过,跪舔权威派以跪舔为荣,以不舔为耻,并骂不跪又不舔的属于装逼。知乎认证“瑞典隆德大学物理学博士”用户「@八云」认为“西方完全能彻底看懂金庸”。如此看来,西方爸爸的翔,都是香的。


该题下高赞用户「@深海」认为“金庸没得过重量级文学奖,翻开文学史哪有那么多高估低估啊,大部分都是很公允,并跪舔罗曼罗兰、海明威、萧伯纳等西方作家,还谈到茅盾、布克、龚古尔这些专业奖注重思辨、批判、文学性,金庸明显不具备”。重量级文学奖则意味着需获官方的认可,官方代表的上层视角,平民娱乐文学称之为不入流。《神雕侠侣》中杨过骂道:你们全真教号称名门正派,狗屁,根本没一个好东西。《倚天屠龙记》中六大名门正派以卑鄙手段围攻所谓魔教总坛光明顶,而魔教殷天正、杨逍等人对敌却光明磊落。这一反正统反权威的批判性,基本上是十分明显的。因此,吐槽金庸没有批判性并不成立。


著名痞子作家王朔、李敖,都曾公开鄙视武侠小说,认为武侠小说不入流,武侠就是假的、吹牛,且声称要打倒金庸。但即便是李敖、金庸先后去世了,王朔也没能让金庸先生怎么样,反而像个疯子一样到处乱嚷嚷。王朔《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里某主角在海滩边上说,我要你说你爱我,你他妈倒是说你爱我呀,快点说你爱我,假的也行。那么现实中,可能王朔的意思是,我他妈就是看不惯金庸,我就要骂死他,哪怕骂不死他,嘴骂疼也行。


知乎用户「@墨黔」认为“推理小说本质是一种智力游戏,不是文学。”亦即顺带说金庸小说不是文学,这一观点以真实表达、虚伪表达为依据,并辅之以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与金庸《神雕侠侣》郭大侠为国为民为例证。武侠小说是游戏不是文学,这种观点恐怕得问问第九艺术游戏是否愿意接纳武侠小说。有一天你说你要打游戏,你妈扔给你一本金庸说,打吧!比王者荣耀好玩!想必你内心一定是崩溃的,且嘴里不停骂着妈卖批!


反权威派

反权威派并不看重诺奖,反而认为诺奖是某些人装门面的资本。《金瓶梅》迷与爱因斯坦拥趸用户「@广陵笑笑生」则干脆贴出了“20世纪百大英文小说书单”并说明这些伟大小说作者没几个拿过诺贝尔文学奖,这一印证有力地回击了跪舔诺奖权威的读者。


还有知乎用户认为,托尔斯泰、米兰昆德拉,这种级别的文豪都没能拿诺奖,何况没拿诺奖的文学巨人还有很多,不要把诺奖当个事儿。由于在人类阶层分明的社会里,尤其是在过去的独裁社会里,反权威的代价较为沉重,且常常孤掌难鸣。基本显性来看,这一派别人数较少。但从不满情绪来看,隐藏其中人口基数不小,只是怂人较多不敢发声,常常保持沉默。


点赞排名第二的「@广陵笑笑生」正是反权威派代表,且有答主声明:请当他是匿名回答。因此,反权威派基本上属于沉默的大多数,喜欢潜水。俗称:有贼心没贼胆。反权威派是乌合之众里的一股清流,需要冒天下之大不韪,属于网民中具有相对较高认知层次的群体。


中立派

中国是信奉中庸哲学的国度,中立客观常常是学术风格、社交礼仪。但在利益性问题上,就几乎没人保持中立了,是非对错、真真假假并不重要,他们大多不允许自己站错队。不过在非利益性问题上,比如文学性问题讨论,他们会显得非常绅士、淑女、优雅。


知乎用户「@Aaron」认为“诺奖评选会受到翻译质量、畅销度、政治因素、文化背景、信仰价值等因素的影响。并肯定金庸有古典文学底子,最后建议金庸与《魔戒》作者进行对比可看出中西文化的不同”。这一观点相当客观,既不长他人志气,也不灭自己威风。


知乎用户「@徐智涵」解释相对客观辩证,属于少数相对理性的答主。其以诺奖评选规则入手,指出诺奖不给死人,并以时间检验维度来评判文学作品的价值,尽管言之凿凿的50年期限有待商榷,但时间检验却是最有说服力的。其最后提到金庸不冲着诺奖去,对读者来说反而是种幸运。言语中充满了对金庸的喜爱,却又不失对诺奖的质疑。


知乎用户「@宋野亮」认为“通俗文学与严肃文学无明显界限,通俗小说也可以具有文学性。”文学既人学,文学重要是是否具备思想性、审美性、社会文化价值性,基于此笔者是认同这一观点的,将文学划分等级,是变相将人三六九等的封建流毒。


柠檬精派

酸别人的心态不是社会组织心理,却是个体心理中存在的普遍现象,其源于西方宗教七宗罪人性中的傲慢与嫉妒,且作为隐秘的自我意识情绪,广泛存在于网民之中。读懂金庸,对柠檬精派来说就是小菜一碟,当然他们的傲慢与无知,在他们自己眼中是不存在的。苏格拉底说“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檬精派最大的敌人就是苏格拉底老先生。


知乎点赞排名第三的答主「@凯鹅」提到“原来金庸小说这么难读?”,此答获得129赞,说明读者对自身阅读能力充分自信,认为金庸小说也就那么回事。该答主言下之意,读诺奖等高规格的文学作品才需要文学理解力,通俗文学只要不是脑残都可以读懂,酸意十足。


酸别人的心态不止广泛存在于读者群体,还存在于作家群体中,自古文人相轻正是这种心态的显性表现。文人交流,不是知己就是敌人,不是同类就是异类,非黑即白,简单粗暴。同时酸,也是因心理上身份、学识、认知、财富的差别,而自身忍不住冒出的优越感体现。在具体事例中主要体现为:自认为别人就是差,别人也就那么回事,自己老牛逼了怎么样。虽然这一心理他们总是黯然自检但并不屑于公开承认,俗称的死鸭子嘴硬、杠精。


天真可爱逍遥派

逍遥派是《天龙八部》中无崖子、丁春秋的派别,不过这里的逍遥和逍遥派没什么关系,如果非要说有关系,那么天山童姥可能是有点相关性的人物。天真可爱逍遥派这个派系很有特点,不时令人无厘头,不时令人肃然起敬,不时令人捧腹。之所以说他们可爱,是因为这些观点要么逍遥似仙,要么纯洁无邪,要么纯情地一本正经,要么走火入魔,要么看破红尘。


有答主认为“金庸武侠小说会随着过去社会的重重枷锁被打破,社会风清气正、价值文化多元,而渐渐没落。”这样的说法,显然是在天真地期待未来的社会将变成理想国,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如果真能那样,也算是世人文学使命的光荣终结。


知乎标签为“国际关系博士在读”的用户「@李公子」认为“流行文学属于非意识形态化的。”事实上,非意识形态是自然科学、形式逻辑等观念,而意识形态是人文社科观念集合,源于社会存在,不是人脑固有的,只要是文学作品即拥有意识形态属性。显然,李公子是把流行文学意识大致等同于自然科学意识一类了。鉴于此,笔者认为这是个假博士的论断。不过这个假博士倒是肯定了金庸一把,其认为“不得诺贝尔奖不代表就低人一等”的观点还是非常值得赞赏的,起码不跪舔,颇具反权威的色彩。


知乎标签为“教师”的用户「@刘峰」认为自己是理工男思维,会觉得文学流派初创人地位更重要,并倾向于诺奖颁给梁羽生(如果要发诺奖的话)。笔者觉得这个理工男一本正经地还蛮可爱的,开山创始人在他心目中是一个强烈的执念,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当今人们越来越缺少这种非利益性的执念,因此这类人是真的可爱,也难得。


知乎认证为“中山大学计算数学硕士”的用户「@乔峰援助」认为“金庸是全世界华人的共同语言。还在乎个什么这奖那奖?”这属于少数把奖项看得较淡的用户。也有一些不畏世俗的疯狂言论,例如知乎用户「@智合韬钤」认为“中国唯一有资格代表文坛的就是金庸,金庸小说是四大名著之后的第五座高峰。”把金庸看得太重是好是坏,金庸是大众文学的选择,不排除他的作品“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中,未来会成为经典名著流传后世的可能,因为《西游记》《水浒传》在明代也是通俗小说、地摊文学,而且按照王朔的标准,《西游》也是垃圾文字,里面妖魔鬼怪全是假的,子不语怪力乱神。


无所谓派

与中立派不同的是,无所谓派并不认为金庸怎么样,或是诺奖怎么样,吃饱了撑得还是怎么滴,爽文读得嗨重要,诺奖也重要。这个派系的特点是顾左右而言他,不表态不负责,喜欢无意义划水,或是凭着心情表达一些无关痛痒的爬虫文字。无所谓派无明显精神纲领,具有明显的墙头草属性,这个派别在关键时刻会被迫打散加入其他派别。



【社会心理分析】

中国读者的文化自卑与过度自信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依据表中调查结果,有占比19%的答主存在“跪舔诺奖贬低金庸”的意味,亦即抽样的话,有两成明确表态的中国人,这还不包括不表态的那七成里有多少也如此。对于他们,用崇洋媚外、数典忘祖这类字眼太浅了,看剧看金庸,骂文骂金庸的人大有人在,端起碗吃饭放下碗骂娘,终其原因不过是对权威的崇拜和迷恋,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想做皇帝的人数不胜数,想做乞丐的人寥寥无几。文化有时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漂亮一点我们感到自信无比,丑一点我们感到脸上无光。任何一种文化,都必将摇摆在自信与自卑之间,很多人并不知晓,美国历史上面对欧洲也曾自卑过。大强盗并不是因为缺钱所以要抢,而是通过抢劫弱小来掩盖自卑证明自己的强大,而崇尚和平的国度不能去抢,只能通过烧钱演习抢来证明自己不容侵犯的实力。



【研究结语】

金庸在过去被排除在正统文学史外,近些年其作品不断入选教材,《射雕英雄传》被列为中小学阅读指导书目,大学里开课除了鲁迅研究、张爱玲研究,也大量出现了金庸研究的课程。犹记得知乎有个回答说,清华北大学生疯狂借阅金庸真是丢人。读金庸丢不丢人,受过精英教育的人必须有发言权,反观谩骂金庸中学学历的王朔,那麻烦王朔你连清北也骂一下。


有人质疑金庸学历。其实金庸先生名誉头衔很多,北大名誉教授,香港中文大名誉教授,法国政府荣誉军团骑士,2005年获剑桥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后,一想光是名誉怎么行,求学问道要来真的,于是又亲自前往剑桥攻读硕士并于2007年获哲学硕士学位,剑桥大学硕士学位终于不是名誉的了。一把年纪上大学,不光是对外堵悠悠众口,对内更是要完成他此生追随表哥徐志摩求学名校的家族夙愿。其实学历不学历,对于武侠大师根本不重要。


武侠小说既然是小说,而小说又是文学中的大类,那么金庸小说必然是文学。诚如知乎用户「@宋野亮」所言:通俗文学与严肃文学无明显界限,通俗小说也可以具有文学性。通俗文学,又谓之流行文学、类型文学,广泛存在于网络文学中,可网络小说中也不乏精品,阿耐《大江东去》(已被改编为电视剧《大江大河》)、流潋紫《后宫·甄嬛传》都是其中的精品,可见通俗文学与严肃文学之间也并非有不可弥合的鸿沟,许多世界名著也都是通俗文学。


而严肃文学往往自上而下,带有强烈的洗脑嫌疑,且曲高和寡,难以被庸众阅读消化,想必大众对诺奖趋之若鹜,但认真读过诺奖作品的人并不多。但严肃文学有着正统的审美规律,和强烈的意识形态阶级倾向,反映着社会历史变迁和时代面貌,是社会存在的一面镜子,有着自然科学无法取代的文化地位。文学是写人的,至于是写王侯将相,还是写百姓家长里短,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作品表达、思想情感、审美趣味、作者立场。


文学写封建糟粕、阴暗面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作者流露出的态度和情感,像苍蝇盯臭蛋。文学无高低,价值有长远。时间是文艺作品较为公正的审判长,那些附和时局的成功作品终究被历史淘汰,那些作者生前穷困潦倒死后扬名的作品,将成为文学主流。文学从来不是名利博取的机器,如莫言所言,文学是作家悲天悯人的产物,是血泪交织的心血结晶。


金庸的作品中,《天龙八部》《笑傲江湖》《鹿鼎记》《神雕侠侣》都是作家的心血,虚实交融的虚构情节,印刻着作家看待社会、人性、历史的态度。奖项并不能记录社会,记录社会的是作品,但奖项能收集作品,所以奖项也就是起到一个筐的作用。至于金庸和诺奖之间,拿或是不拿,给还是不给,对享誉华人世界的金庸作品而言,并不能左右什么。笔者也不认为金庸不配拿诺奖,也不支持金庸拿诺奖,奖项就留给有心理需要的人们,而我只看重作品。




参考文献:

金庸《金庸全集》[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

汪兆骞《文学即人学:诺贝尔文学奖百年群星闪耀时》[M],现代出版社,2018

[法] 西蒙·波伏娃《第二性》[M],西苑出版社,2009

知乎「知乎上的本论问题及回答」[DB/OL]: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59915602



你可能感兴趣的:(基于知乎上金庸与诺奖某问题下的国人文化自信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