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和自由》读书笔记第五天


P 66-79

第九章爱是土壤,爱是阳光,爱是儿童的一切。

人的年龄分为心理年龄和生理年龄。我们通常说的成年指的是生理年龄。有位心理学家曾经说过,我们满大街上的人都是穿着成人衣服的未成年人。指的就是很多成年人心理年龄并未成熟。如果父母心里很成熟,他就能够自然地表达出对孩子的爱,反之,父母的心理年龄,如果还在童年。他所做的一切很可能仅仅是从自身出发,他更爱自己,在处理通孩子有关的事情时,他可能会更多的从自身着想,而不是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同孩子怄气对着干必须自己赢,不懂得宽容,理解和接纳孩子等等,这些都是不成熟的表现。

另一种父母对孩子的爱是要看自己的心情,心情好的时候对孩子特别的好,心情不好的时候就会训斥,找机会找借口,骂孩子发泄自己的坏情绪。

一个孩子很难理解坏情绪怎么样是爱的表达。

美国的心理学家Alec from曾经说过一句话。爱是需要学习才能掌握的。就像你想做一名医生,就必须通过学习,你才能成为一名医生,每一位父母也必须通过学习并付出努力,才能懂得如何真正的关爱自己的孩子。

爱也分为两种,一种是本能的爱。像鸡妈妈爱护小鸡,老虎爱护小老虎一样。另一种更高层次的爱,是需要学习才能掌握的。阿德勒说,真正的爱是关注孩子的成长,孩子成长的最终结果是走向分离。理解,尊重和接纳。

真正爱孩子的父母,更加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信,解决问题的能力。说的直白通俗一点,是孩子学会了什么,而不是自己为孩子做了什么。

有的妈妈在说到孩子的时候,非常得意的说,我家孩子总是粘着我。妈妈说这句话的时候,是想要表达孩子对他的依恋,就是爱他。其实心理学家所说的,父母因为爱孩子,孩子就越不依恋父母,因为很多经验告诉孩子,父母是爱他的,这个经验也同时告诉他,父母只是暂时的,离开那种持久的爱的行为是孩子自己知道的,不管父母在哪里,爱是稳定不变的。

那种没有得到父母爱的孩子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母亲已离开,孩子就拼命的哭,而且他会把这种爱胡思乱想的强加雨声和地方,也就是到处寻找爱讨好别人,或者是完全封闭自己拒绝任何人的爱。

怎样才能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得到爱呢?

了解孩子成长的生命的规律,给予孩子成长的机会,并让孩子感知到你的爱,为孩子的发展和每一个生活细节提供条件和帮助。

也就是说,对孩子的培养是从孩子的生命发展规律出发,而不是从自己的经验出发。对于孩子哭要不要抱,就有不同的版本。传统的说法是不要一哭就抱孩子会长成一个粘人难带的孩子。据西方心理学家的观察研究证明,孩子哭不去关注他,会让孩子形成习得性无助,孩子会变得冷漠,与父母的亲密关系受到影响,安全感不足。

很多父母代替孩子做事,是因为怕孩子给自己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有一个弟子,一位妈妈,她的弟弟经常酗酒,这位母亲非常害怕她的孩子以后会跟他的弟弟一样,所以她就总是对孩子说,你不要像你的舅舅一样,你不能跟你舅舅一样学喝酒。他时时处处提醒孩子,是孩子感觉非常的压抑。孩子心里是这样想的,我一喝酒我妈妈大概就安心啦,就不用再唠叨我啦。实际上,在生活中,父母对孩子生活上的过分照料,不但对孩子无益,而且对孩子的成长是有害的。儿童需要的是精神上的照顾和理解,也就是关心他的成长。这才是真正的爱。

与物质相比,孩子更需要精神上的慰藉。

美国的一名心理学家哈罗和他的同事曾经做过这样的一个实验。将一个幼猴养在有两个妈妈的笼子里。其中一个妈妈是用金属丝做的。“妈妈”的胸部有隆起的橡皮奶嘴,小猴子可以吃到奶。另一只是“妈妈”裹着软软的金丝绒布,但没有食欲供小猴子吃。你猜小猴子会待在那个“妈妈”身边呢?

这只小猴子在饿的时候才会去有奶的猴子身边吃奶,吃完后就会跑到金丝绒猴子的身边。一旦听到外面有风吹草动,不安全的情况下,它就会紧紧的抱着那个金丝猴妈妈。

这个实验说明小猴子对吃不是很在乎的。更在乎的是精神上是否得到安全,精神上的愉快占到了第一位,而不是吃的需求。

这与马斯洛的人类需要的五层次论是一个道理,生理需要一旦被满足,人类更需要的是安全、温暖和爱。

父母对孩子的爱,表现在对孩子的理解。

人类的成长是精神成长的过程。

蒙特梭利说,对人的惩罚莫过于两种,一种是内心的力量,另一种是人格的尊严。当父母训斥孩子,给孩子脸色看。骂孩子,打孩子,都是在破坏孩子的尊严。

你可能感兴趣的:(《爱和自由》读书笔记第五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