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退出了微信群聊》

    说来好笑,现在的小伙伴们还真挺喜欢“一言不合就建群”。

    旅途偶遇拍了照,想要共享,建个群;刷剧吐槽聊八卦,邀上好友,建个群;一起听微课,一起考证忙,建个群。

    于是乎,我总被莫名其妙拉进各种群里。

    除了家人朋友群之外,其他都是八竿子打不着的存在,像什么原创授权群、打卡群、拼车群、外卖群……

    本以为,这些“小团体”能让我抱团取暖,连呼快哉。却未曾想,里面充斥着刷屏似的表情、一两块的红包、无意义的谈论。

    身为懒人,我一度怀揣“能不走就不走”的钉子户之心。直至某日,手机无缘无故闪退,内存不到100M。

    我才忽地明白了,每天混迹的很多群的“意义”何在:浪费流量,占用空间,损耗电量……

    讲真,我不想凌晨收到大波未读消息,不想看某人现场直播日常,不想刚开口就成话题终结者,更不想把自己变成一串字符、一个头像、一团占用手机0.05G的数据垃圾。

    也罢,眼不见为净,我把手指点向界面右上角。

    “你是否要删除并退出群聊?”“是。”

    当然,并非所有聊天都是一种无意义的消耗。像工作群、家族群、密友群,暖心且便捷,倒还好说。没准余光一瞥,点击“添加到通讯录”,你就认识了不错的他。

    但更多时候,被倾诉欲吞没的你我——只有互聊的闲情,却没有珍视的心意。

    为了认识和维系某些关系,我们在朋友圈小心翼翼地窥伺,在留言区急不可耐地点赞。却不料,“硬社交中带着明显意图的交流,成了榨干最后一丝热情的元凶。”

    群聊何尝不是如此?

    有些人,把微信群当作“资源和人脉”的中转站。一旦被邀请进某个群,火速扫一眼群里有谁,纯靠名气大小、排位高低添加好友。

    有些人,渴望被人围观,优越感满满。要不吹捧自己,要不揭朋友的短,开口闭口都是“我怎么样怎么样”。

    还有些人,沉迷于群体式的认同感,总想抱成团,取取暖。自以为表面合群,内心就不会孤单。

    “我今天啥事也没干,不知道你们在干嘛?”“哈哈哈,原来你们也没好到哪。我放心了。”

    当你心安理得地忘却真实,殊不知——那些说过的话、聊过的天,早就过宿了、搁凉了、摆馊了。

    还记得,我第一次“被移除群聊“的糗事。

    该群大概两三百人,平时大家彼此逗乐,还算融洽。有次抢红包大战,我不知他们玩兴正酣,很不知趣,把自己认为很好的一篇文章往群中一丢。

    等再打开时,稍觉奇怪。再一看,心头拔凉。

    我,被,踢,了。

    那会儿我挺自恋,生怕相聊甚欢的友人察觉我不在群中,会心生困惑。便赶紧翻出列表,想跟他们解释一番。谁知呢,我俩压根没加对方好友。

    此事过后,我才算清醒了。我所执迷的,不过是“有很多朋友”的假象。而我所拥有的,不过是联系人罢了。

    最初我们说得很好听,像什么联络感情、深入交流、互换资源。可事实上,光靠微信群里的插科打诨,如何能“拼凑”出一个完整的、立体的人?

    那些踏实做正经事的大神,又怎会吃饱撑着,成天埋头于闲聊?

    更多时候,这层虚拟关系薄如脆纸,不需要太多时间心力去建立、去维系——所以,一切来得太简单,去得太容易。

    我有时问问身边几个朋友。在“如何退群”这件事上,大家原因挺一致,“顾忌太多”。

    顾忌邀请加入的朋友面子,顾忌是否被骂不合群装高冷,大多数人,宁愿把整块时间浪费在与陌生人说闲话上,却不肯在爸妈的家族群里道一声晚安。

    纠结着,麻木着。我们忘了顾忌自己,问问自己是否不堪其扰,是否需要独处的空间、自省的余地。

    其实啊,群聊这件事儿,不必太玻璃心。

    如果你玩得开心、聊得酣畅,那就鼓足勇气,加个好友,珍惜彼此的默契和投缘。

    如果你不自愿、不自在、不舒服,又何必顾念一份虚渺的人情,勉强自己瞎耗着。

    有的人看不惯,那就屏蔽;有的群不喜欢,那就退出。走之前,记得和群主打个招呼。

    道一声,“你们玩儿,我们江湖再见。”

    毕竟嘛,再好的社交工具,最后的落脚点还是人。

    比起抛掉几段旧关系、挥别几个假朋友,我更怕的是,微信卸载、电话清空之后——再也查无此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退出了微信群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