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 In-house Translator的那些事儿(一)

In-house translator (interpreter) 这个词语翻译成中文,可以说是全职(full-time)译员,通常指的是受聘于某个组织,专职为该组织提供语言服务的人,是与自由译员(freelancer) 相对的一个概念。

Translator是一个较为广泛的概念,可以指代口译或者笔译员。在笔者的认知当中,在那些走全球化路线,对于语言服务需求大的公司,比如华为和OPPO,通常会设置一个翻译中心(or by whatever name called),通过一系列专门针对翻译的招聘流程,招聘专业译员,并对译员的功能进行细分,比如分成口译、笔译、本地化等等。

但是,对于大多数语言服务需求量不大的企业而言,他们通常会聘用一名或者数名口译员(interpreter),由这名(些)译员承担口译、笔译以及其他语言服务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译员的工作内容不一定有明确的定义和描述。在这个前提下,甲方和乙方难以避免会产生误会。

甲方:我花钱请个人过来,居然除了翻译什么都不愿意做,工作不主动,差评!

乙方:开玩笑,我是专业人士,这也叫我做,那也叫我做,我又不是打杂!

诸如此类的误解很可能是出于双方对于译员岗位的定位和期望的差异而已,双方需要做的是,尽可能缩小认知差异,达成共识,皆大欢喜。

对于全职译员而言,过硬的语言功底应该是标配,还应该根据所服务企业的实际需求,不断学习,增强自己对于特定行业的认知,这就不属于本文的讨论范围了。本文希望探讨的是除了语言能力之外,全职译员还需要具备哪些能力或者品质,才能真正胜任自己的工作?

1、(客户)服务意识

笔者认为,对于译员而言,客户意识和服务意识应该是两个独立而相互联系的概念,因此放在一起讨论。所谓客户意识,其实就是译员对于需求方的定位。供职于企业的译员会翻译很多会议,服务很多人。谁的需求最重要?谁的立场最重要?谁的声音最重要?对于译员而言,很多时候是需要判断的。

为了简化判断的过程,不妨将特定需求方当作自己的客户,将每一场会都当作一个独立的语言服务项目,形成“客户提出需求——译员解决需求”的闭环。如此一来,译员就可以专注服务好目标客户,以客户的利益为利益,以客户的立场为立场,传递客户的观点和声音,而不需要花费精力去衡量其他的因素,从而降低认知成本。

所谓服务意识,笔者认为,对于全职译员而言,很多功夫应该在翻译之外。译员应该时刻牢记,自己作为译员,是一个服务者的角色,为客户服务,为整场会议服务,主要的职能是促进沟通,为双方交流排除语言障碍。要实现这一点,首先要确保自己不会成为障碍之一,比如尽量避免因为专业术语或者其他因素中断翻译,影响客户体验。

其次,要牢记实际工作场景并非口译课堂,也不是竞技场,不是我们炫技的地方。在一些节奏很快的会议上,客户可能根本不耐烦听你把话说完,更别说听你一字一句地翻译了。一切都要快,to the point,不能因为自己而拖慢节奏。如果从这个角度出发,同声传译(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 是最理想的工作方式。在没有同传箱的场景中,耳语同传 (whispering interpreting)+交替传译 (consecutive interpreting)的组合,也不失为一种快捷有效的解决方案。

2、沟通意识

此处的沟通意识是狭义的,特指的是译员与客户关于需求和工作模式的沟通。对于新手译员而言,一开始他们难免有这么一种思维惯性,觉得“这事情你应该知道呀”!觉得很多事情没必要解释。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在高校里,环境相对单纯,天天面对的无外乎老师同学,写个论文吧,会看的也是翻译圈子里的,对于这个专业或者说行业的概念,大家有多少形成了共识,在交流的时候不需要做过多的解释。

但是,在绝大多数的场景中,客户对于翻译这个行业的认知是有限的。比如,那些写人工智能马上能取代同传的人,大抵连同传是什么都没有弄清楚。或者有些客户没有和译员合作的经验,用不惯翻译,因此显得很不interpreter-friendly。这通常并非出于客户的主观意志,因此可以通过沟通(客户教育)来解决。

一般而言,如果有机会,笔者会和客户交流,告诉客户,我建议使用这样的工作模式(比如以耳语为主,交传为辅),您能接受这样的工作方式吗?您有别的建议吗?当然,如果在开会前,没有机会进行这样的交流,或者有些客户对于自己的需求也不是非常清楚,就需要译员在工作过程当中留心观察,及时调整工作方式。

举个例子,有些客户可以听懂一些英文(但不是全部),但是口语方面相对有限。但是,译员在开始工作之前,可能并不了解这个情况的。一开始,可以同传所有内容,如果客户觉得自己可以听懂,一般会向译员示意,译员可以不需要全部翻译,但是需要一只耳朵听着讲者说话,一边随时留意客户的表情。一旦客户露出困惑的神情,马上对刚才那一段话进行解释。

3、隐身意识

译员的“显身”和“隐身”是学界讨论不休的话题,所谓的译员的隐身,通俗点来说,就是弱化自身的存在感,让交流双方感觉不到译员的存在,但是交流能够顺畅进行。笔者认同这个观点,虽然译员不可能做到完全隐身,也没有必要追求完全的隐身。

4、保密意识

Last but not least, 保密意识是译员职业道德中的最重要的品质之一。保密原则是译员绝对不能打破的铁律。因为工作性质,译员需要翻译一些会议或文件,有机会接触到一些机密的信息。对于这种信息,译员需要守口如瓶。不能随意打探,也不能随意谈论。

笔者从学生时期开始从事口译、笔译、审校和翻译团队管理工作,到现在差不多有七年的翻译从业经验,其间,一直在接触市场,尽管如此,刚开始做in-house的时候还是需要一段适应期,希望这一系列的文章会对有意向进入企业当全职译员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你可能感兴趣的:(干货| In-house Translator的那些事儿(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