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傍晚的泰兴街头,一阵阵浓郁的桂花香直冲鼻孔。
“今天我们来到泰兴,浓郁的桂花香吸引了我们。在翰墨街上,也有一股墨香,有一股清风吹过。这是一股什么样的风呢?你们说我们能不能用这句做明天上课的导入语呢?”站在泰兴街头,桂花的香引起了我的思考。
“嗯,这算是一种思路吧。”同行的夏月中、于月兰两位老师表示赞同。
此刻的我们,刚刚在泰兴济川中学阳江校区领到这次上课的任务。2019年泰州市初中语文中年骨干教师文本解读大赛在泰兴济川阳江校区举办,泰州三市四区共九位优秀教师参加本次比赛,比赛分三组,每组三人,同时进行。17日下午抽签确定分组、上课次序和班级。泰州市教研室初中语文教研员徐红建主持这次这次活动,当场明确比赛的文本为2019年泰州市语文中考阅读理解的最后一个语段,即《翰墨街》。
《翰墨街》是田双伶的一篇小说,说的是发生在翰墨街上因买卖书画而发生的一场纠纷。虽说曾经看过,也看过中考阅读题的参考答案,当时并没有多少印象,只是觉得故事情节倒比较简单,但人物形象和主题倒有点隐晦,不太好理解。
拿到比赛任务,到汉庭酒店办理好住宿,已经是下午5点多钟了。承办学校并不安排晚餐,晚饭各位参赛选手自理。
先找吃饭的地方,吃好饭就开始备课。这次赛课,除了参赛选手外,每个选手可以带几个老师作为智囊团帮助出谋划策。我校的夏月中、于月兰老师都具有扎实的语文基本功,我一邀请,她们就成了我这个团队的智囊团队成员。
从酒店出来,问了路人吃饭的地方,我们三人就穿过红绿灯,一路向西寻找饭店,一路探讨文本的内容。
大约走了20分钟,才找到一家火锅店,卖羊肉面。也许是时间还早,店里只有一个五六十岁的老板在吧台上,我们看了菜谱,随便点了两个菜,每人要了一份羊肉面,找到一张空桌,拿出随身带来的文本,逐字逐句地就研读起文本来。
“‘鄘南古城有宋时遗风’这里的‘宋时遗风’要不要注意一下?为什么说是‘宋时遗风’?”
“‘门口的茶桌上摆满杯杯盏盏,谁来了,店主老陶就赶紧将绿茶普洱的沏上,遇到性情相投的,免不了铺纸研墨切磋一番。’这段文字描写比较详细,特别是‘摆满’的‘满’,‘赶紧’的‘紧’这些词,写出了老陶的热情。”
“‘翰墨斋满壁悬挂字画,行草隶篆山水花鸟,看落款,都是临摹之作。’这里的‘行草隶篆’是字体,‘山水花鸟’是内容,‘看落款,都是临摹之作’,这里写出了老陶的为人诚信、坦诚。”
……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不知不觉过去了将近了一个小时。小店的生意好像真的不好,在我们研读文本坐等羊肉面的时间里,竟然再没一个顾客。可能是烧烤店的原因,灶台就在路边,油烟呛得实在厉害,我们只好移到路边吃饭。15分钟的光景,我们吃好了饭,踏上了归途。
街道两旁的路灯已经亮起来了,路上匆匆的行人正赶着回家。“松龄先生就是老陶,松龄先生是当地的一位书法名家,他为什么不肯在他的作品上钤印,不肯公开他的身份。这是我最困惑的。他如果公开他的身份,他的作品不是能卖更多的钱吗?如今,搞书画的,只恨自己不能出名,因为出了名,你在当地才会有影响,你的书画作品理所当然就会卖到高价。松龄先生的做法实在匪夷所思。这篇文章,如果我们不能搞懂这一点,我认为我们就不能说是读懂了这部小说。”回来的路上,我把我的困惑告诉大家,希望能听听她们的想法。
“这确实是个问题,弄懂这个,我们才能读懂文章的主题。”夏月中老师也认可我的疑问。
“那还得从松龄先生这个人物入手。把松龄先生的性格搞清楚了,才能读懂他的一系列做法。关键还得从分析人物入手,我们还要仔细读读写松龄先生的文字。”于月兰老师说。
回到酒店,已经七点多钟,可我们还没有一点头绪。继续研读文本。
“‘迎门的条案上放置的全是兰花、墨兰、蕙兰、四季兰。案上有素琴,几上放金经,小小斗室,雅意非常。店里悬挂的字画,一看钤印落款皆是名家。’这段文字中的‘全’字,突出‘宜兰轩’的‘兰’这一主题。兰花、素琴和金经,表明主人的雅趣。特别要注意,‘店里悬挂的字画,一看钤印落款皆是名家’这一交代,其实是别有用意的。钤印落款都是名家,表明宜兰轩的作品都是真品。很显然,这里一方面与老陶翰墨斋的布置构成对比,也与下文朱先生卖给别人的作品并非真品构成对比。这里的景物描写看似闲笔,其实‘不闲’。”
“ 第11段,‘若买者讨价,他就面露不屑,您出那价钱,还是赏赏看看罢。’这段文字中的‘不屑’,可以看出朱先生对顾客的鄙夷,突出他的高傲。第12段中的‘斜看一眼’也是如此。”
“第12段中,‘这山水画题材狭隘,技法单一,章法凌乱,稍显破败之色。润格还不太好定,还是当修身养性之作吧。’这段对朱先生的语言描写,‘狭隘’‘单一’‘凌乱’‘破败’这些词语可以看出朱先生说话刻薄,一点不给顾客情面。这与老陶的热情好客也形成鲜明的对照。”
……
三个人就这么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一个词一个词地析,对比手法很显然是本文最重要的写作方法,老陶和朱先生的为人构成鲜明的对照。
有哪些对比呢?我们能不能归纳一下?
室内布置的对比,待人接物的对比……文本内容逐步清晰起来。
八点多钟了,怎么上这节课?一点思路还没有。
“这是一篇小说,按照故事情节、人物分析和主题,一般不会错。”
“行,就按照这样的思路就行。第一个环节,故事情节。我们来梳理一下故事情节。”
“这是一道中考题,我们看看能不能参考?”
手机上很快搜到这道题,我的电脑上也有。一看题目,我们都有点失望。原来的题目是:
“结合文章情节,完成填空。
来者与老陶谈论字价→老陶 →朱先生出售《墨兰图》引发风波→老陶
→朱先生推测老陶是松龄先生→老陶 ”
这与我们的分析不一样。
翰墨街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这可以让学生概述故事情节。但故事应该是从第13段开始的,开头的1—12段,只能是人物介绍,或者说是故事情节的序幕,并不是故事情节的开端。
我们走我们的。中考题中设计故事情节题,似乎已成定论,但与我们的想法不一样。我们坚信自己的。
“宜兰轩店主朱先生把自己的画作混同名家作品出售,买主找上门来,朱先生狡辩,激化矛盾,老陶以自己的隶书作品《饮酒•幽兰生前庭》作为伴礼相送,风波平定,众人散去。”我们三个人一个字一个字推敲,一个词一个词地斟酌,总算写好了这段话。
不容易!学生能这样说出来吗?我很是担心!我们可能会在这里耽搁不少时间。
就在我们感觉难以进展之际,区教师发展中心曹艳主任找到这里来了。
“说说你们的进展,有什么想法没有?”
“我们刚才一直在研读文本,花了几个小时,也算有了点眉目。这就是,我们觉得应该把小说的主题搞明白。我们在文本中发现有这么一句话,就是‘这大家的字也都是写给百姓看的’,我认为,这应该是文本的核心,也是老陶人物形象的突破点。抓住这句话,就能理解文章的主题,我们觉得应该用‘艺术走向生活’或者‘艺术不能离开百姓’来归纳,但总觉得这句话表述不够精当,怎么表述还需要进一步提炼。然后,我们的教学思路基本是‘梳理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归纳主题’。这是我们的初步设想,目前才进行了故事情节的梳理,这里我们发现与中考题的分析不一样,但我们认为,我们的想法也许更准确。”
曹主任专注地听完我的分析,肯定了我们前期对文本分析付出的成果,但对目前为止教学设想仍没有进展不满意。
就在这时,高新区语文教研员、特级教师徐红寿到我们这串门,关心我们的文本解读情况。我们见来了救命稻草,赶紧把我们的思考和想法做了汇报,征求他的意见。
他微微一笑:“我目前正在做一个课题,就是文本的二次开发。比如,《白杨礼赞》这篇散文,如果我们在教学时,这样问学生,‘《白杨礼赞》’能不能改成《白杨赞》?学生应该能答出一个‘礼’字,更能表现出作者对白杨树的崇敬之意。或者把《白杨礼赞》改成《礼赞白杨》,效果有什么不同?这样句子的词语颠倒了,原句是不是更能突出‘白杨’这个礼赞的对象?你们是不是可以从这个方面做个思考?”
徐教授说:“文章标题是‘翰墨街’,为什么是‘翰墨街’而不是‘宜兰街’呢?这里有没有挖掘的可能?”
“这个问题,我们在研读时,夏月中老师也曾提出来过。我们好像没发现有什么值得推敲的价值。现在又提出这一问题,我们再思考一下看,能不能找到突破点。不过,这肯定是一个有新意的解读。”
“是的,‘翰墨’的意思是笔墨,可以借指文章、书画等。‘翰墨街’首先表明这条街是经营书画的。用‘翰墨斋’的‘翰墨’作为街名,是否隐含了作者对‘翰墨斋’主人老陶的肯定。这可以作为我们教学的切入点。”夏老师说。
“这种方法不是不可以,我是担心学生可能一开始被我们的提问打懵了。这个问题学生难以回答。”我还是担心。
“那我们还要有一些铺垫类的提问,把学生引到问题上去。”于老师提出自己 的看法。
“那你们慢慢聊吧,我先走啦。”徐教授说完就离开了我们的房间。
“那现在我们把教学流程再梳理一下。”曹主任还是为我们的教学流程担心。
“从刚才我们商讨的情况看,如果以‘翰墨街’这个标题导入,确实比较有新意。那原先我们确定的故事情节梳理就不需要了,毕竟这也是比较耗时间的。从这‘翰墨街’标题开始吧。由‘翰墨街’引入‘翰墨斋’主人老陶,进而分析老陶和朱先生这两个人物形象,在此基础上揭示主题。还是回到主题上,现在我们先把主题定为什么,这句话要简明好懂。”
“刚才你说主题是什么的?”曹主任问。
“我们想说艺术要走向民间或艺术不能脱离百姓之类的。就是没有一个好的表述。”我说。
“如果用‘让高雅艺术走向大众’,如何?”曹主任提出自己的看法。
“嗯,这个好!简洁好懂!就用这句!”我很兴奋。
“现在我们初步把上课的流程理一理。第一环节是由改课题导入,第二环节分析人物形象,第三环节明确主题。曹主任讲,课堂环节不能太多,一定要把文本分析透。这三个环节基本差不多了。下面我们把一些细节再考虑一下,问题怎么问,学生可能会有哪些回答,过渡语怎么设计等等。”
“三个环节怎么表述?我们一起来想一想。”曹主任说。
“我想围绕‘翰墨街’这个标题来想,第一个环节为‘翰墨街’名我探究,第二环节为‘翰墨街’人我评析,第三环节为‘翰墨街’风我感悟。或者,在‘翰墨街’前加词语,你们看看怎样好。”
“寻‘翰墨街’名”“品‘翰墨街’名”“评‘翰墨街’人”……一个个表述拿出来比较斟酌。
“第一版块就用品‘翰墨街’名,第二版块用评‘翰墨街’人,第三版块用悟‘翰墨街’风。这里的‘风’就是文章的主题。你们看怎么样?”
“行!有新意。”大家一致同意。
“还有,我觉得文章的结尾处,我们可以再挖掘一点,不然,文本的解读还显单薄了点。”曹主任继续启发我们向深度思考。
“最后一段‘翰墨街上,晚风缓缓吹来。’这句话属于环境描写,言近旨远,耐人寻味。
如果只是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感觉并不能把文章的意蕴表达出来。我们是不是考虑一下这句话中的‘风’到底指什么。”
“结尾处我们是不是设置成‘翰墨街上,晚风缓缓吹来,吹来了一股 风, 吹走了 。”
“这样好!吹来了诚信待人的清风,吹走了虚名和功利。”
“吹来了一股高雅怡人的惠风,吹走了庸俗和浮华。”
“这样好!这篇小说的主题可能会有不同的解读,我们就用这组句子把它揭示出来。夏老师是这方面的高手,这个就交给你了。”
“好吧,你们最后把课件做出来,把简案写出来,明天发到指定的邮箱。”曹主任这才放心地离开了。
“好吧,现在我们三个人分下工。于月兰老师把课件做好,夏老师把最后一组排比句组织好,要呈现在屏幕上,学生可能说不出这样的句子,我把教学流程再过一遍。”
不知不觉,时针已经指向凌晨1点了。
“课件差不多了,就差一张图片。我想找一张能体现书画的图片,找了几张没满意的。”
我们一起凑到电脑上,搜索图片,确实没什么满意的,不是图片太满,挤占了文字的位置,就是不能突出“翰墨”的意境。
“这张不错!”于老师突然大喊起来,“这正是我要找的。”
我们凑过来一看,图片上淡淡的墨色,有笔,有笔架,有印章,有印泥……恰与“翰墨”相符。“得来全不费工夫,大功告成!”
“好吧,你们收工!我最后把教案再写一遍。把教学简案写好。”
此时已是凌晨2点多了!
待我写好教案,已经是凌晨4点了!
这一夜迷迷糊糊中,挨到了天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