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学习了经验存储的分类,但怎么科学地形成个人存储体系呢?在L20,找到搭建个人存储体系的快捷路径。
一、搭建个人存储体系前,要先了解存储体系模型。
1.需求:我们先清楚自己存储这个经验是给我们带来什么价值?是否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这就是要求我们明确个人需求,也是L19学习过的内容。
2.输入:这里也是运用L19学习的事物存储中的要点:分类原则和文件命名规则。
3.内化:是主动对输入的经验进行理解、消化,以此更好地理解经验的内涵、加深理解。就像现在这样学完课程之后在上梳理一遍写学习收获一样。
4.输出:将存储的经验,进行反思总结之后写成的文档。输出的内容可以直接指导你的工作实践,协助你完成任务。
二、工具推荐
这两天一直在琢磨那个哪个笔记更好用,在这里分享一下我的看法:
1、对于个人单纯笔记的记录:推荐印象笔记(国际版 Evernote)和OneNote.
大型笔记,树性笔记,学术笔记使OneNote更佳,但是网络差的时候传输啥的真的不好;
印象笔记:里面有个功能是能够对微信、微博及网页的内容快速剪辑,这样就可以直接编辑收藏夹的东西并进行分类,不过要充会员,传输的文件才能更多。
2、对于文档协作,推荐石墨文档。
3、为知笔记:这个软件的产品定位工作工作笔记,比较喜欢的是它有工作日志、拜访日志、工作周报模板,还支持Markdown语法,比较方便操作,同时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修改。
4.这个软件notion是朋友推荐的,他说可以将笔记、知识库和任务管理整合在一起的协作工具。还没有尝试,也希望用过的大佬给个意见吧。
我们要善于利用软件,辅助我们更好地搭建个人存储体系。
三、存储体系
输入环节
就是将原始的素材或者加工过的东西存入“我的笔记”
1、我的笔记
注意:我们可以参考菠萝的模板,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增加。但是我的笔记的三级文件最好不要超过五个类别。
(1)知识素材库
我们命名的时候采取这样的格式:存储类别➕文件名称➕文件来源和存储日期
注意:素材具有时效性,要按周期进行整理或者删除。一般两个月整理一次。
(2)读书笔记
个人觉得这个真的超方便的!这里的读书不仅是优质的书籍,还可以是专业论文、行业报告书等有一定深度且能提升个人素质的资料。
不用做太多的记录,只记录对自己有用的,最好自己按照这个格式做一个表格,可以适当增加一些自己需要的类别。
3、战友录
其实这个和人脉存储是一样的。有些时候我们向优秀的人学习,把他们说的话做的事启发我们思考、灵感的事情记录下来,从而成为卡片的素材。
输出环节
输出包含两部分:我的行动 和我的产出。
注意:我的行动存储的是所有的阶段性成果,或者正在进行的,需要持续更新的东西。
1、我的行动
(1)时间日志
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管理时间,在记录的过程中,我们也会不断地调整时间提高做事的效率,而且我们也会根据每天时间管理日志进行工作复盘。所以它还是一个复盘的素材,在输出复盘时,就像一条明晰的线索一样,让我们的复盘更加精准和真实。
(2)阶段性文档
①是工作过程中产出的具有里程碑性质的重要文件,但他们不是最终稿。因为我们在遇到相同的工作时,一般直接用最终文档,如果把两个混在一起,不利于我们查找。
②命名
阶段性文档的命名也要按照一定的格式,便于我们查找。
(3)卡片
①是经验输出最小的单位,创造一张卡片只需耗费几分钟。
②分类
同时,在制作卡片的时候不要忘记以下的特点去制作:
2、我的产出
(1)最终文档
所有文件的最终版,根据最终文档,可以产出后续的工作复盘,工作模板和工作流程。
(2)工作复盘
①利用时间日志做短期复盘—周复盘,利用阶段性文档做长期复盘—项目复盘。
②复盘的方法:GRAI和ORID
(3)工作模板
①是根据最终文档,经过多次验证,总结提炼出的用于指导工作的标准性文档。
②初级的学习是学“术”,高级的学习是学“道”。拥有模板不是重点,重点是你得学会根据自己的情况去制作模板,从而形成追求高效工作方式的意识,要不断地对模板进行及时的调整,以便适用于自己实际的情况。
(4)工作流程
①改进流程的法则:ECRS分析原则。
②作用:
我们要意识到工作流程的重要性。因为对于非管理层的人来说,可以提高个人工作效率,理清工作思路。而对于管理层的人来说,可以提升团队协作效率,降低管理成本。
③工具
(5)输出频次与量级
通过输出的对比标准,我们也可以根据它来检查一下自己的输出频次与量级是否做对。
这节课的知识点挺密集的,但最好将其与前面的课程进行联系,会更好地理解。
刚开始搭建个人的经验存储体系不是一步到位,要耐心地一步一步去实践,去积累,才能逐渐搭建好个人的经验存储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