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00多年以前圣人们就写下“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三字经》节选。
直至今天《三字经》其独特的思想价值和文化魅力,仍然为世人所公认。被历代国人奉为经典并不断流传。
其实大家都知道其意思。就是说每个人从呱呱落地的时候都是好的,如一张白纸不知害人,即为善。只是由于在成长的过程中,所处的环境和接受的教育不一样,才导致性情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时光回到1997年。那时我们村子还没通公路,又住在大山里,赶集就成了很吃力的一件事。虽有三个集市可赶,但最近的一个集市单程也有30来公里,最远的有40多公里。
记得那是一个腊月的星期四,好不容易又盼到了赶集的这一天。平时我总是吵着要去赶集,爸爸妈妈因忙着农活没时间去,就把我交代给三舅,让三舅带着我去赶集。
虽然我已是大小伙子了,但爸爸妈妈始终不放心。因为那个集市上有很多恐怖的人。爸爸给了我80元钱,我准备拿去买新衣服的。
一想到今天就可以买到新衣服了,凌晨一大早我就起了床。等吃完了早餐,天才蒙蒙亮,再说路也有些远,得去早一点。
我急急忙忙地跑到了三舅家。三舅才刚起床呢,又等他吃过早餐,然后才一起出发。
出发时三舅也再三嘱咐我一定要把钱藏好,集市上很乱。一路上有同村的人,也有隔壁村的人,总之男女老少很是热闹。
有背背篓的,有赶骡马的也有赶牛羊的。牛羊当然是赶到集市上卖,骡马也有是赶去卖的,但大多数是驮东西的。我家也有一匹大骡子,因三舅和我买的东西不多就没有牵去。
走着走着三舅唱起了山歌。“好久不走这条冲,这条冲子好凉风。凉风出在凉风洞,山歌出在妹心中。”
从我记事起,三舅就是一个喜欢唱山歌,且爱打抱不平的人。邻里乡亲,无论哪家有大事小事,他都主动上前帮忙。三舅唱山歌,声音洪亮,激情四射。
大约过了一分钟多,前面二十多米处有四个女子走着,其中一个女子也开唱了“好久不走这条冲,这条冲子好凉风。这条冲子凉风好,七天一场来相逢。”这声音也是清脆响亮 ,唱得山谷都荡悠悠地!
轮到三舅了“天要下雨四方黑(he老家方言) 四条大路四条蛇。蛇不吃草生来胖 ,妹不擦粉生来白(be方言)。”
“天要下雨四方黑,四条大路四条蛇。蛇胖只因懒干活,妹白只是爹娘给(ge方言)。”哇!这女子也太谦虚了。
唱着唱着三舅赶上了这个女子。另起头唱道“眼前小妹似桃花,盈盈风姿灼灼华。哪位大哥取入室,三生三世心中挂。”
看这场面热闹得太阳都笑红了脸,上坡上的野山茶花也露出了娇羞的容颜,花骨朵儿上的小露珠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路上的行人尖叫声、口哨声连天。
紧接着女子又唱道“早闻小郎名和姓,今日相逢是缘分。青山妩媚如郎是,叹妹已成别家人。”三舅介绍了自已,那女子说她前两年就听说过三舅的“大名”只是没见过他本人。
就这样三舅和那女子对唱了一个多小时才收工,其实像这样的场景,在我们老家是随处可见的。这时跟我们半路相遇的一个老人大约有五十多岁,八字胡须脸上稍显一些苍桑感。他说:“现在是腊月的集市了,赶集的人挺多,但小偷也挺多。前个星期的集市上我们村子就有一个60多岁的男老人和一个中年妇女的钱被偷了,大家要多加小心。”
说起小偷那就不得不提离集市约两公里处的一个村子,大约有300来户人家。这个村子占一个优势——打铁,大约有六七十户人家以打铁为主。分别打制锄头、镰刀、斧子、钉耙、铡刀、火钳……有丫钢的(在高温之下,按比例把钢丫在铁的中间焠炼打制出来,如果不夹灰不软口,即锋利又耐用)反之就是容易夹灰软口(但包换新的)。还有纯钢的,缺点是当不小心用力挖到石头上的时候就容易掉块。
伴着一路的欢声笑语,三个多小时后我们来到了集市上。虽是上午的九点多钟,但集市上已是车水马龙。大家都忙着办理自己手头的事,都散在了人海里。
我紧跟在三舅后面,有时为了走捷径,我低着头从大人们的胳肢窝里钻过去。眼前一位中年妇女,守着两筐花椒在叫卖。
“大姐,你的花椒怎么卖?”三舅问。“10块钱一公斤,我家的花椒色泽光亮,个头均匀”这位妇女一边称称一边说道。买花椒的人也不少。
花椒确实不错,三舅让这位妇女称了两公斤。当他打开皮夹子要付钱时,皮夹子里的钱就显露了出来。有新版100元的也有老版100元的,还有其它的零散钱看着有好几百元呢。
三舅付了买花椒的钱。往前几步又想买把锄头。三舅笑着问到“老板锄头怎么卖?”“12块钱一把,都是老熟人了,我卖给其他人都是13块钱一把并且是丫钢好货”那人边说边从兜里掏出一盒香烟拔出一根递给三舅。
宊然,我看见三舅右手拿着一把约十四五公分长的匕首戳在了另一个男子的肚子上。这个男子约三十四五岁,长发披肩尖嘴猴腮,体形肌瘦。
“三哥,三哥我错了,我不知道是您啊三哥”那贼人嘴里打着哆嗦。“难道别人的钱就该你偷吗,不好好某条正经出路,且甘愿做鼠辈!”三舅怒斥道。三舅勾了勾左手的食指,那人很勤快的把钱包放到了三舅左手上。
三舅这才把刀子收回别在了腰间“看你这样人不人鬼不鬼的,你若是慢喊几秒钟,我就让你肠子淌到地上”。“是是是多谢三哥手下留情,晚上别回去了去我家玩,我还有事就先失陪了。”说话的功夫,一溜烟就消失在了人群里。
我很好奇的问三舅,怎么那贼人会叫您三哥呢?“他跟我是同姓,我们以前就认识,因为他比我小两岁所以他叫我三哥。前几年我就听说他在街上偷抢也曾劝过他但不管用,没想到今天他竟敢打我的主意,他找错对象了!”三舅说。
锄头买好了,我邀三舅跟我一起去买衣服。才挤到卖衣服的地方,只见一个中年妇女失魂落魄的站在那里东张西望,嘴角有些抽搐。
他是我们隔壁村子的,三舅赶忙走过去问其原因。顿时那妇女的眼泪不断的往地往衣袖上浸染,说话也感觉气不够用的样子。
“我……我今天借了一匹骡子驮了四蛇皮袋玉米来卖,玉米也跌价了,上星期还是1块2毛一公斤今天就降到1块1毛一公斤,那么多玉米才卖了150多块钱。准备给小女儿买一套新衣服, 剩余的要留给大儿子做生活费,他上初中一个大周要30元的生活费,明天晚上就回家了。可我的钱都被小偷给偷光了啊!”
这时她把自己的衣服口袋里三层外三层的扒开。他说钱是装在最里面一件衣服的口袋里,却三件衣服口袋都被划了一道口子,还好白皙的皮肤完好无损。这就是小偷的高明之处。
据说那些小偷为了练就一身盗窃的技术,拿一颗绣花针放在板凳上反复练习。当五指伸平随手划过去,若能把绣花针从板凳上夹起来,一百次能成功七八十次就算毕业了。
那妇女如梗在喉的说着“现在钱也没了,女儿的衣服也买不了了,等晚上回到家孩子还不闹个不停”三舅经过一番话语安慰后接着说:“别哭了,气坏了身子划不来,就当是破财免灾吧!我这里还有点余钱你先拿两百块去用,等以后慢慢还我。”
唉!不知是哪个挨千刀的,这么没良心。反正这样的事情,集市上每天都在一幕幕的上演。遇到谁身上也只能是自认倒霉。
然后我们一起把彼此该买的东西全部买齐了才赶往回家的路上。可早上去的时候大家是有说有笑,晚上回来的路上却有人愁眉苦脸,闷闷不乐!
说也慢啊说也快,转眼又到了第2年的秋天。我和同村的小李去集市上卖自家的小黄姜,各自装好了四蛇皮袋,大概都有一百三四十公斤用骡子驮着。
因为路程远的原因,同样是天蒙蒙亮就开始赶路。一路上两个人打打闹闹,不知不觉就来到了这个打铁的村子里。
我家骡子走在前面,我跟小李在后面赶着他家的骡子。路上来往的行人也多,突然从路边的小巷里钻出一个女人,他擦过我家骡子背上的口袋便躺在了地上。
“哎哟!哎哟!我的腿断喽”只见一个大约50来岁的妇女,蓬头垢面衣衫烂娄,衣服上的汗水印出了一层层的铜钱花。双手抱住他的右脚放声的哭喊着。
紧接着不知又从哪里冒出了一个男人,50多岁的模样。细眼睛、鹦鼻子,一张马脸歪着嘴。生黄秀般的牙齿咬着一根点燃的香烟左右转动。
他扶着地上的女人“小娃他妈你这是怎么了?”“别碰我,我的腿怕是断了,是前面那匹棕色的骡子撞到我了快把他逮住”女人嚎着嗓子说。
那男人几步跨过去,逮住了我家骡子的缰绳。“谁家的骡子,主人在哪里?”一脸凶神恶煞的喊着。
啊!是不是闯祸了?此时我有些怀疑我的眼睛,愣了一会儿。我……我家的,我急忙跑了过去。我家骡子没有撞到你媳妇,明明是她故意跑来轻轻擦了一下,便睡在地上想骗人,不信你问过路的这些人Ta们都看到了。我咬着牙齿说。
不说还好,当我的这句话一出所有在场围观的人都纷纷离去了。这时那男人的火气更旺了。他右手食指指着我大吼道:“你家的骡子把我家小娃他妈撞成那样,估计要1000多块钱的医药费,你如果没有钱我就把你家骡子拉去卖了。”
如晴天霹雳啊!此时我也不知道说什么了。只是明显的感觉气息越来越粗,心跳加快拳头握得越来越紧,都快到了开打的局面。
这时小李拴好了他家骡子,跑过来把我拉过去,悄悄地对我说:“你别跟他吵先稳住他,我去喊我老亲爹来教训他,我老亲爹家就在上面不远处”话刚说完他就走了。小李有个姐姐嫁到了这个村子。他喊自己姐姐的公公、婆婆叫老亲爹、老亲妈。(我们老家的喊法)。
听完小李的话我这才松了一口气。既然我家骡子撞到你媳妇,那肯定要看医生,但我身上也没带钱。我朋友在你们村子有亲戚,他帮我去借钱,你稍等一会儿,我说。
那人听说我朋友这里有亲戚说话的语气也没那么凶了,但我的心里还是很急。眼睛不停的看着手表,5分钟,8分钟,10分钟……20分钟时间到。
距离这男人30多米处,只见一位60来岁的老人盈盆大脸面色红润两鬓微白,身着西服一双皮鞋黑的发亮。老人发出了雷霆般的怒斥声“你这花子,别人的床稼都长得旺盛,就你家的田地里处处是荒茅野草。不做个本分的专家人,却天天想着坑蒙拐骗。”
这位老人走到了那男子的身边,右手食指直接挖在了那人的脑门上。“你真不要脸,堂堂七尺男儿竟天天想着用这些下三滥的手段来骗人。”
“大爷大爷我错了,大爷!我错了”那男人嘴里打着哆嗦,把拴骡子的缰绳递到我的手上。又走到了媳妇面前大声呵道:“你是不是眼睛瞎了走路也不看着一点,我扶你起来去看医生。”
老人家又走到了那女人的面前指着说:“虽然你家是贫困点但也不至于穿成这样,你们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骗人,看你这人不人鬼不鬼的样子,滚!以后别让我再撞见你们做这种事,不然我决不留情。”那男人这才扶起他的媳妇,假装一瘸一拐的样子走了。
我深深的呼了一口气,顿时感觉全身轻松多了,原来这世间也是有正义的!
大伯,今天真是太谢谢您老人家了!要不是您帮我解围,我都不知道该怎么收场,我诚心地连说着谢谢!“孩子客气啦,你既是小李的好邻居,这点忙就别挂在心上了,再说我也看不惯这种人。”老人家微微的笑着说。
我和小李再次谢过他老亲爹。然后拉着骡子往集市上赶。路上小李向我介绍,他老亲爹之所以这样威风凛凛那是有“后台”的。
老人家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张凯(化名)也就是小李的姐夫。小两口办了一个采石场,大车小车有三辆。一年下来利润也丰厚。
小儿子叫张江(化名)这可不是个省油的灯,经常在外面赌博、打架。他的主业是贩卖烟草,每年到了农历的六七月。就是烟草的采收季节,他们就到烟农的家里购买中等和下等烟,这些烟草到了他们的手里拿到烟点去卖就变成了上等烟的价格。
烟农们卖不出好价格,倒情愿把这些烟草卖给烟贩。他们要么是想办法和烟点的点长及定级员搞好关系,要么就是耍横,强行威逼。
然而烟点的点长即订级员也并非善类。在定级的过程中除了烟贩的烟草,就是他们内部人员亲戚朋友的烟草能卖个好价钱。其余的烟农几乎都遭殃。这样一季的烟草收购流程。定级员和烟贩们自然就赚得盆满钵满。
这位老人还有个堂弟是贵州省省委干部。凭着这些种种关系。老人在周围的十里八乡自然就是威风八面。
此时我想起了农村的一句俗语:人比人活不成,马比骡子驼不成。
说着说着我跟小李就到了集市。先把小黄姜卸下来,再把骡子拴好。然后小李看着姜,我去询问姜的价格,问了五六个买主都是1块2毛钱1公斤的收购价。也就这行情了,我们把姜卖了再购买了所需物品。
当我和小李走出了集市口,正准备去牵骡子回家时 ,撞上了一位中年男子,他急匆匆地向我们问道:“两个小伙子有没有看到一匹白马?”我和小李摇了摇头。
宊然,左边不远处传来了一阵阵喊叫声。“是谁家的白马吃了我家的荞麦没人要的话我就拉去卖了”只见这男子。神情慌张的跑了过去。
围观的人越来越多我们也跟了过去。“我……我家的”马主人喘着气说。“你家的,你人哪里去了?不把它拴稳了。这畜牲吃了我的荞麦,你得赔我200块钱。”又是一个长发披肩、不修边幅、贼眉鼠眼的男人大概三十多岁。
“大哥,我家白马吃的荞麦也不过十来个平方的面积,将来收成也最多二三十公斤,按现在1块线1公斤的市场价格也就值二三十块钱啊!你这样漫天要价,天底下也没这个理啊!”马主人委屈地说到。
“是呀,是呀”大多数人都点头说道。“好吧,看在大家的面子上我就让他50块。对,就150块钱一分也不能少”那人瞪着两颗眼珠子吼着。
围观的人也开始窃窃私语!此时马主人也无耐的答应了,说是先到集市上找村里人借钱来赎马。只见那个拉着白马的人歪了歪嘴做了个冷笑的动作。
围观的人也渐渐散了,这时我跟小李说,要不你骑着骡子赶到你姐夫家把你老亲爹请来教训这坏人。小李叹了一口气说道:“不去啦,你今天上午的事我老亲爹当时是热情的帮你解围,可事后他却悄悄地交待我说以后我的事可以去找他,但别人的事就叫我不要管那么多,毕竟类似的事情他们这里经常发生,他也管不了那么多。”
唉!只能空叹这白马的主人倒霉了。再看看手上的表,都下午五点多钟了得赶快回家。没走几步远,就听见两个妇女在那里絮絮叨叨,其中一个妇女说道:“这白马的主人好冤啊!其实那匹白马是荞麦的主人牵到自家荞麦地里的,然后再来榨取钱财,真是人心险恶!刚才见那人凶狠的样子,我也不敢说出真相,以后这个集市都不敢来了。”
这一瞬间我感觉空气都凝固了,是人性的贪婪?还是道德的沦丧?
好在随着社会发展的脚步法律的严明,渐渐地在教育的熏陶下人们也再次展现出了文明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