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学英文的,读了不少英文书看了不少英文电影电视剧听了无数的英文歌,好处是无需盯着字幕费眼。后来又学过德语,法语,意大利语,看了不少法语意语德语西语的电影,但要对着中文或英文的字幕看。出国去的地方多了,各国语言会几句而已,对自己要求不高,能够看懂菜单即可。
很多人对夹杂着中西文的说话方式深恶痛绝,认为那是对语言甚至是文化的亵渎,他们挥舞着旗帜要捍卫语言的纯洁性,我把这帮人称之为语言的“圣母婊”。
凭什么啊,语言是用于交流的工具,自古以来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文化,种族,地域彼此间的融合与渗透。例子比比皆是,我就不做考据了。
我不是钱钟书,不是一个会十几门语言的的天才,但有些说法就是要那么直接搬过来用才能够最准确的表达自己,真不是我臭显摆,举几个例子:
C'est la vie... 听天由命,命中注定,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无可奈何花落去... 你说吧,中文各种内涵,我觉得都不如法语一句C'est la vie, 加上肩一耸,两手一摊来的形象有感。
Bon Voyage! 就是比旅途愉快和Have a good trip!更浪漫,仿佛出门就艳遇!迎着海风去闯荡世界,归来满载的都是故事与宝藏。
Bon Appetite! 更应该是无可取代,全球通用,从大排档到米其林,丰俭由君,味道一定是好极了!中文对应的我怎么也想不起来,只记得日语翻译过来的那句“我开动了”。
干杯很好,不过Cheers, Salute, Cin-Cin更加常用,尤其后者,好温柔有没有,轻轻抿一口,那叫品,不适合仰脖一口闷的牛饮。
Ciao既可以是你好也可以是再见,一个响亮的富于音乐感的音节,还可以连读Ciaociao, 显得关系更亲密,仿佛情人的耳语,吃糖!
意大利语还有Dolce Far Niente, 用英语也不好解释 “the sweetness of doing nothing",总觉得欠点什么。有点像以前八旗子弟琴棋书画,提笼架鸟,捧角学戏那种状态,但国人多认为那是不务正业。所以中文翻译过来大概是 “无所事事”,那种甜蜜的松快感完全没有了。
日语最常用的就是那句sodesune, 意思大概是“对,喔,是,我明白了,原来是这样的”。sayonara已经被徐志摩用得太肉麻了,不如Ciao来的干脆。
在马来西亚住过几年,马来语有一句Jalang jalang, 直译过来是Walk Walk, 出去走走,遛弯,闲逛的意思,我只记得这句,也经常挂在嘴边。
搬到香港一年多了,“猴赛雷”还是被朋友们笑话说得不正宗,我也是实在没辙,粤语发音太难了!
如果用来表达气愤,最解恨的恐怕就是英文的Sh*t和F*ck, 从小家教严格不许骂人吐脏字,只好用外语过瘾,尤其是英文,感觉很摇滚!
以上这些还只是生活中的常用语,至于工作方面的那就多了去了,我倒不至于开口闭口这个paper那个budget, 能用中文的我一般不拉垫背的,但要更准确的表达我会直接用未翻译过来的status quo,如此而已。
语言是通往文化和文明的桥梁,它既可以是严肃的学术问题,也可以是轻松搞笑的小品相声。请不要歧视我们这帮学外语的和我们所谓中西夹杂的混合语,我们的大脑经常是处于分裂状态的,想要准确的表达自己没那么容易。有时候语言也串门,就让我们悠然自得的随意使用吧,反正又不是起草什么法律文书,不需要承担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