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疚感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它根植于我们的良知里,与道德伦理深深地结合。
一个人做了有违内心道德标准的事,就会生出内疚感。
它就像是一个“错事警报器”,提醒着我们不要重蹈覆辙。当内疚被某个具体事件唤醒时,会促使我们回顾整个事件,反思自身行为,作出相应的改变。短暂的体验到内疚有助于我们识别他人的情绪,以建立更和谐的的人际关系。
只是内疚感挥之不去时,转变的动力就成了极大的阻力。它会迅速扼杀我们的力量感。
事实上,当我们陷入自责或是谴责他人给对方制造内疚感时,就剥夺了改变自己或对方的内在力量。
“算了,算了,当我没养你这个女儿(儿子),以后老了也不指望你养,我自己过!”
相信有些人对这句话深有体会。父母如此自艾自怜的语气,让你内疚不已。
仔细推敲你会发现它所传递的信息背后暗含着强烈指责和否定,仿佛在说你不孝,你没担当,你自私,你是一个靠不住的人……这让听的人无比难堪。父母真实的动机并非故意制造内疚。它只是在表达这样的诉求:希望你能多关爱和重视我。
国人不习惯直接表达对爱的诉求,这令他们羞愧,只能转而用道德谴责的方式来获取关爱,伤人又伤己,委婉又扭捏。
只不过用制造内疚的方式达成亲密的目的,只会拉远你和对方的距离。
又如,你一人在外地奔波,鲜少回家看望父母,有天家里人来电说你父母生了重病,想见见你。你匆忙赶到家,看到家中父母苍老不已,你内心诸多酸楚,万分自责,怪自己不是称职的子女,你越想越内疚……
假如你的家人并不希望你怀有任何负疚感,那就更要破除内疚玩的小把戏,因为它只会像一堵厚重的墙把你和家人隔开。
伴侣间这种事情更是屡见不鲜。
严重的情形比如出轨。如果感情很深,大吵大闹过后依旧决定原谅对方,继续过日子。可以想见今后两人吵架时,被出轨的那方很可能旧事重提,再一次还原当时的自己是多么受伤,多么痛苦,对方又是如何无情无义的现场。
几次连珠炮似的责骂后,对方开始变得小心翼翼,甚至加倍对你好。
如果你是被出轨的那方你会幸福吗?很显然不会。
你很清楚对方的好完全是出于内心的罪恶感在补偿你,而不是爱的流露,这种好会令你感觉悲哀,你原本呼唤的是爱,但是补偿的行为彻底背离了爱。内疚和亲密就是一对死敌。
当一方承受不了内疚带来的痛苦,他自然会疏远那个令他感到罪恶的人。
真正的改变需要调动内在力量去破除旧有习惯,而罪恶感只会迅速扼杀掉这种力量感。如果你不想改善关系,那就努力制造内疚,用力地谴责和评判,最好用激将法激励对方,保证屡屡见”奇效“。
人都有逃避惩罚的天性,内疚感也是种自我惩罚,为了躲避内疚,有些人不愿面对自身犯下的错误,转而寻找借口为自己开脱,但潜意识根本无法欺骗自己,内心的冲突并不会让自己好受。
《追风筝的人》里面有这么一段故事:
哈桑是富家少爷阿米尔的仆人,他们从小一起长大,阿米尔对哈桑的情感很矛盾,既喜欢又瞧不起,但哈桑对阿米尔的友好,纯净不惨任何杂质,对比阿米尔的感情,哈桑的好让人心疼。
在一次斗风筝大会上,哈桑为了保护阿米尔的风筝,被一起参赛的几个人肆意凌辱,阿米尔眼看着哈桑被欺负,却躲在一旁没有伸出援手。
事后,阿米尔无法承受内心的罪恶感,于是找了很多理由说服自己,甚至把哈桑赶出自己的家,以为不用面对他就不会再内疚。
多年后阿米尔远离家乡前往异国生活,无意间得知哈桑是自己的弟弟,已经从记忆里淡去的名字重现于脑海,深深埋藏在心里的内疚再一次被唤醒,让阿米尔饱受着痛苦的折磨。
最后他只身前往巴基斯坦就出了战火中的哈桑的儿子,终于获得了内心的平静。
为了逃避内疚,阿米尔变得小心翼翼,宛若背上了沉重的十字架,鲜有快乐可言。
面对内疚,承认自己的过失带给对方的影响,真诚表达歉意,是真正化解内疚的解药。然而一句发自内心的抱歉,对好些人来说都是难以逾越的大山。
当自己想变得更好时,别自我责备,远离内疚制造的游戏;
当他人故意故意玩内疚的把戏控制你时,用你的火眼金睛识破它;
当你的目的是为了让对方变得更好时,请免除他对你的内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