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一稿多投,竟然奠定了他声名鹊起的基础
1922年夏末,20岁的沈从文从家乡湖南的一个山沟沟里,来到了北京,寻找他梦想和生路。
一个穷困且没见过世面的的乡下孩子,茫茫人海,举目无亲。
他无法进大学,只能到图书馆去读书自学。
后来又搬到沙滩红楼附近的一所小公寓里,去北京大学当旁听生。
他唯一拥有的,是一支笔,一支他期待着能够给他带来一点钱,让他生存下去的笔。
他开始练习写作,坚持不懈地写啊,写啊,把稿子投往北京的各家报馆和杂志,但这些稿子却都是石沉大海,杳无音信。
在穷困和茫然中,他给当时在北京大学任统计学讲师的著名作家郁达夫写了一封信,诉说了自己的苦闷与困窘。
颇具正义感和同情心的郁达夫请沈从文到小饭馆吃了一顿便饭。
并掏出身边仅有的5元钱,付了1元7角的饭账,把剩下的钱全都给了沈从文。
郁达夫对沈从文的帮助,不仅仅是雪中送炭的一顿饭和几元钱。他在《晨报副刊》上发表的《给一位文学青年的公开信》让《晨报副刊》认识了一个在困境中挣扎的小伙子。
1925年10月1日,著名诗人徐志摩接任《晨报副刊》主笔。
这期间,沈从文和徐志摩已经开始有了直接的接触。沈从文的作品也开始在《晨报副刊》上发表。
1925年11月11日,《晨报副刊》发表了沈从文的一篇散文《市集》,这篇文章以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写,勾勒出一幅有声有色的乡村生活场景,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徐志摩十分欣赏这篇散文,在编完之后,他情不自禁地在文末写了一段《志摩的欣赏》。
他用热情洋溢的话语,表达了对一个文学新人的赞扬、鼓励和期待。
诗人的赞扬和鼓励并没有让沈从文兴奋起来,他甚至有点惴惴不安。
因为,他一稿多投了!
事情的原委是这样的:
沈从文先把稿子交给《晨报副刊》,副刊的一位编辑未及时采用,便把稿子随手放在了一边。
沈从文的一个朋友焦菊隐在燕京大学上学,就把稿子拿到他主编的《燕大周刊》上发表出来了。
接着,诗人胡也频又把《燕大周刊》上的这篇文章拿去转载在他所主编的《京报·民众文艺》上了。
这时《晨报副刊》又刊登出来,已经是第三次发表了。
这让沈从文不知所措,感到“背膊发麻”。虽然并非主观之意,但就算“不是丑事总也成了可笑的事”。
他赶紧写了一篇《关于〈市集〉的声明》,说明事情的真相,坦率地承认了自己的粗心,也表示了对徐志摩所给的褒扬的感激之情。
实际上,这篇稿子也确实是徐志摩是在前任编辑留下的一堆废稿中清理出来的,因此他对这件事报以极度的宽容,
他不仅没有责怪沈从文,而且还把沈从文的《声明》全文照登出来,并加了一段十分俏皮的附言:
“从文,不碍事,算是我们副刊转载的,也就罢了。
有一位署名‘小兵’的劝我下回没有相当稿子时,就不妨拿空白纸给读者们做别的用途,省得搀上烂东西叫人家看了眼疼心烦。
我想另一个办法是复载值得读者们再读三读乃至四读五读的作品,我想这也应得比乱登的办法强些。
下回再要没有好稿子,我想我要开始印《红楼梦》了!好在版权是不成问题的。 志摩”
这篇附言洋溢着对青年作者的爱护与宽慰之情,读来是令人十分感动的。更有趣的是,这则附言中提到的那个“小兵”,竟然就是沈从文。
沈从文因为阴差阳错造成的一稿多发,险些败了这位初出茅庐年轻人的声誉。
而徐志摩宽容大度的做法,不仅体现了他对沈从文的器重和爱护,也为中国文坛孕育出一位杰出的作家而铺平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