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返乡务农 1

高中毕业后,就到了1976年。回到农村参加生产队的劳动。年纪轻,个头小,评工分的时候,一天六个工分。那是女人一天赚的工分。我自然没有女人能干。从女人打麻将洗牌的动作就可以看出来,女人的手脚是相当快捷。她们插秧,割稻子都特别的厉害,一把好手。六个工分大概就一两角钱的样子。就是十个工分的壮劳力,一天也赚不到五角钱,这还是往高里说。

作者2019年10月3日拍摄于新疆交河故城

有的人口多,劳力少的人家,劳动一年,要欠生产队的钱,会年年欠。总不能不分口粮,饿死人吧。不知生产队解散的时候,欠帐有没有还请,或者就根本没有还。

生产队长有安排任务的权利,其他的好处,不知道。但有一样是社员羡慕的。大队会让生产队长去大队部开会,中午有一顿红烧肉吃,半斤以上的红烧肉。

因而社员对生产队长不满的时候,就会捡嘴。说你们有肉吃,就要怎么怎么样。我们没有肉吃,就不能怎么怎么样,等等牢骚怪话。

老家农村的活计,就数“双抢”最累最苦。双季稻,抢收抢种。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完,不是上级规定,而是季节要求。

农活很多,就挑几样讲讲。

技术较强的农活,轮不到我。像割稻子,插秧的活计是少不得的。

割稻子的时候,要弯腰,一颗一颗地割。细皮嫩肉的人会被禾叶划伤肌肤,会起红肿的小包,奇痒难耐。镰刀割伤手指的事也常有发生。这些还不是主要的,高温烘烤才是最难熬的。天热出汗,稻子又高,挡住了风。当太阳炙烤大地的时候,也烤得稻子发出阵阵热浪。“汗滴禾下土”不是一句空话。不单是汗,偶尔还会有血。当站起来,伸下腰的时候。有一股热风扑面而来,心中会赞叹一声,好风,好凉快。

从田埂的这头,割到田埂那头,又重复,再重复,日复一日,可能要一周到十天时间的重复,能想想那滋味吗?

我想到了卓别林拿着扳手,看见人的鼻子也要拧一下的情景。或者更严重一些,XX的几连跳,那是崩溃的节奏。

看天吃饭是那个年代宿命。稻子割下要晒一两天。如果下雨,就要赶紧收上来,叫“抢风暴”。在风暴(雷雨)来临之前把稻子收在一起,堆成禾堆。要等到“双抢”结束了,空闲下来才开始“打禾”,就是脱粒。

禾堆要堆好也是个技术活。如果漏雨,稻谷会在里面发芽,霉变。

我见过山区收水稻,直接在田里脱粒,用一种木桶。那是因为他们田少,时间充裕。老家不行,忙不过来。

收稻子用几根稻子捆扎一把稻子。以五个成摊开手指的形状叠放。先放两个成人字形,稻穗叠在一起。后三个叠在其上面。这样双手能一下抱起五个。

挑稻子用的工具叫“禾棍”(禾担)。比扁担长,两头各有一个叫“鱼尾”的东西,插在“禾棍”的两端。根据体力的大小,一般劳力会挑120个禾。大概有120斤左右。我只能挑60个或者80个。

装的时候,先把两根稻草绳子成一字摊开,根据“禾棍”“鱼尾”间的长度,按照五个一组叠加。比如我要挑120个,就每边叠六层,放上“禾棍”,再每边叠六层,用稻草绳子捆绑在“禾棍”放肩膀反面。捆绑用活结。一拉就会打开。挑上肩膀也是要有一点技巧的。要像抓举举重一样,及时转身,把肩膀靠过去。稻穗重,挑的时候自然就垂在下端。

挑着稻子,送到附近的禾场堆起来。等空闲就是妇女的活计,打谷。男劳力不干这个,会有别的活计。打谷是用禾凳。样子就像一张长方形的桌子,去掉长端的两只凳脚。桌面是一块厚实的木板。成人字形放置在地上。拿起稻子甩在禾凳的木板上,稻谷就能脱粒。后来有了用脚踩的打谷机,电机带动的打谷机。通过马达带动一个大些的圆筒旋转,圆筒是铁皮做成,上面焊接很多的倒U型铁丝。旋转时,倒U型铁丝击打稻子,就会脱粒。


第一章 涂家围子(上):1  2  3  4  5  6


第二章 涂家围子(下):1  2  3  4  5  6


第三章 搬迁到下赋策  :1  2  3  4


第四章 村野童趣(一):1  2  3  4  5  6


第五章 村野童趣(二):1  2  3  4  5  6


第六章 村野童趣(三):1  2  3  4  5  6


第七章 村野童趣(四):1  2  3  4  5


第八章 村野童趣(五):1  2  3  4  5  6


第九章 高中与祖父辞世:1  2  3  4  5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十章 返乡务农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