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厘清误区,并和它永别

打卡77,1.3,周日

厘清误区,并和它永别

---读《教师专业阅读的误区》

《教师阅读地图》第一章是《教师专业阅读的误区》,魏智渊老师从《警惕流行书籍与庸俗成功学》、《伪技术把教育问题简单化》、《不要迷失在概念词语的丛林中》三个方面把教师专业阅读的常见问题层层剥开。在这一章当中,老师通过两位教师的阅读书单进行说明,掩卷深思,不由地感觉震惊,后背沁出一层冷汗。“阅读”,这个似乎全世界人都挂在嘴边的词语,其中的学问之道,被掩盖得如此之深,以至于时至今日才有机缘掀开迷纱,能够厘清误区,告别误区。

在这个章节,魏老师的告诫主要是什么呢?

一、警惕流行的励志书籍。

打开这一章的第一页,就是一份细致用心的购书清单,清单上有25本书之多,被分为教育及心理学,学科教学,人文及科学,励志,其他等五类。教育及心理类又被分为教育管理,宏观教育评论,心理学,其他四类。在每一类的后面都清楚记录了相关的本书。当我第一眼看到这份清单的时候,还是被数量以及这种细致分类吸引并震撼了,我在加入新网师之前没有这么大的阅读量,也没有这样详细分析过自己的阅读情况。书单背后的这位老师也该称得上是一位爱读书的老师了。这25本书中我只知道《窗边的小豆豆》、《朗读手册》和《听窦桂梅老师讲课》三本。其他诸如《24小时改变孩子的一生》我都没有听说过。

老师在《警惕流行书籍与庸俗成功学》中以《做最成功的父母---赏识孩子的55个细节》这本书为例,分析出流行书籍,特别是占据市场很大份额的励志书籍的本质---大部分是心灵鸡汤,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这类书在目前市场上泛滥,它给我们足够的满足和抚慰,但永远不会促成教师的专业发展。“教育的秘密不是偶然的逆转,而是隐藏在岁月之中”。每个人都羡慕台上的光鲜靓丽,却常常忘记“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常识,冰心那首诗歌《成功的花儿》曾经被多少人喜欢、传诵、心头涌起热浪,但通往神灵的路上总是难以拥堵。

流行的就是好的吗?曾经有一个笑话论述这个问题。年轻的孩子认为流行的就是好的。妈妈反问:“感冒也流行,感冒也是好的吗?”前几年一直很流行短袜,卷裤腿,一度被认为是最流行、最美的装束,即使是寒冬腊月,大街上如此装束的人也比比皆是,没有几个人知道腿腕子最少有足三里这个极重要的穴位,受寒之后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同教师阅读书籍相同,关于健康和穿搭的书籍如今书店里也花花绿绿,被许多年轻人追捧,真正能去读读《伤寒杂病论》和《内经》的人,屈指可数。

教师阅读,警惕流行。

二、警惕鼓吹技术(方法)的书籍。

这是一个技术为王的时代。我认为,从教育上来说,这里的技术更多的是“方法”的意思。疫情时代,各种网络授课满天飞,听了一些宣传课,看了一些宣传资料,这些课程最大的噱头就是在强调“传授方法”,似乎“一方在手,满分跟着走”。更是有一次我听了一位据说还很出名的英语老师,更据说还是在央视讲课都很火爆拥有众多粉丝,讲中考英语题总结出的规律也确实挺神奇,可以“秒杀”,准确率还挺高,技术不可谓不绝妙矣。大多数孩子看了都被吸引,这种学习方式,确实也能提高分数,但是我在想,看题拆题,这样的思维一旦形成了,孩子每个英语句子可能都不懂什么意思,那学这个英语将来能作何用呢?

老师摘录的流行书籍《班主任兵法》中《伪技术把教育管理简单化》一文,讲的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丢失钱物的问题。学生林林总总的问题在李镇西老师的书中读了N多,总是佩服李老师无限尊重每一个学生的胸怀和智慧。但读这一篇的时候,总是感觉那么别扭。看了魏老师的分析,恍然大悟,原来这位老师只是在“侦查破案,息事宁人”,只是着眼于教室里的“太平无事”,完全没有顾及到儿童一生的德行养成。且内心独白处强烈地感觉到这位老师自以为聪明的洋洋得意,完全没有考虑到孩子的当教室内出现类似问题,教师有责任有义务且应该必须要知道“这个儿童的偷盗是什么性质?是心理问题吗?问题的源头在哪里?是偶然吗?如何让孩子不会留下心理阴影?是经常的行为吗?那应该怎样帮助孩子告别这种行为?……”

读到这里,我既捏了一把汗,又感到一丝庆幸。幸亏我没有像这位老师这样对待我当年的宇宇,我和宇宇的故事写在教育写作的作业里,在梳理这篇文章时,最庆幸的是在学校阅览室读到那篇《心理问题道德化》的文章:

“学生的偷窃行为,如果是以偷窃行为本身为快乐,便是心理问题,偷窃癖好是一种有益于心理障碍而产生的反射性症状,偷窃癖好患者无法克制,但所偷的东西并非自己需要,唯一的目的是心理上的满足感。只有当有预谋已占有他人钱财为目的时候的偷窃,才算是道德问题。”

“真正卓越的老师,绝对不会被某些所谓的技术迷惑,他要探寻的,乃是技术背后的思想。只有真正地把握技术背后的思想,才能够真正掌握甚至创造出适合自己的技术来。”

警惕技术这一味“致幻剂”,务必要透过个人化的经验,去探寻原理!

三、警惕名著、经典类的书籍。

既然流行的书要慎读,既然方法要慎用,那就应该多读教育理论的书吧,瞬间想到新网师今年《教育通识》课程的安排,不就是因为这个吗?所以,当我看到基本全是教育名著的第二份书单的时候,有点感觉这位老师水平不一般了,心想,读了这样多教育原典的老师,那水平一定是非常高了吧!但书单下面的一段文字之后,我又一次后怕自己的无知了:

“有一部分名著,只具有史的意义,并不能够改进我们的教育教学。”

“还有一部分名著,则倾向于研究教育的普遍规律,一方面对一线教师缺乏实际指导意义,另一方面他们中包含的重要思想,已经被包含在另外的书籍中了。”

“还有一部分教育名著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没有高度的时候,就是这样的四顾迷茫吧。遇到一本书,遇到一种教育理论,就觉得如同“救命稻草”紧紧抓住。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开卷有益”,但是读了这一章文字,我实在觉得,对于一名教师来说,“开卷有益”不能简单化。进入网师之前,我自认为在周围人中还是能读几本书的,凭借这种“信心”敲开了新网师的大门;进入网师之后,才发现自己有多么无知,多么愚昧,于是乎不敢说话,默默恶补,能看到的书一通狂买,也首次创下了一年读了64本书的记录,但是,今天看来,读的书还是离自己真正想要读到的书,真正应该读到的书太远了。

所以,浸泡在流行的励志书里的老师治疗“感冒”,其独门秘籍就是“保持好心情”;迷信技术(方法)的老师治疗“感冒”,其独门秘籍就是“白加黑”;深谙技术的老师呢,他更精于细分,能帮你区分“感冒”的具体类型并配给对应的药。而一个基于复杂理解的构建主义者面对“感冒”绝不仅止步于此,他会去追溯导致“感冒”的根源,并有针对性地教给你长久预防的根本方法:根源在情绪,他在治疗中必有润物无声的心理辅导,在不知不觉的谈话中帮你疏解情绪;根源在生活习惯,他必根据你的生活情况提出合理化的建议;根源在体质,他必有对应的饮食起居的简易招数。所以,在建构主义者那里,励志和技术,都是最好的武器,而不是“秘籍”。

小龙老师课中讲到,如今整个社会都是在日渐分离,对此深有感触。科学让我们学会了精分,但真正的科学不应该与整体隔离。来新网师吧,告别碎片化、告别偶然性、告别片面和流行,告别那些伴随我们已经太过长久的误区;来新网师吧,把我们的真诚镶嵌在最宝贵的时间之轴,和这个世界上一群尺码相同的教育人,共赴我们理想的未来。

2923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厘清误区,并和它永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