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30岁左右的人,应该注意哪些风险

公众微信号:风险管理ABC

一、醒悟的太晚,没有趁早明确方向、没有及早认清自己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很多人活到30多岁,才醒悟自己的方向有问题。有的人只是一味沿着别人的轨迹、按照别人的意志在生活,每天忙忙碌碌,但其实并不了解自己想要什么,突然醒悟,才发现自己其实已经错过了很多机遇。

也许我们应该多想想,到底有哪些重要的事是自己最近五年必须要完成的(包括为自己、为家人),每件事该干到什么程度。读书、择业、找对象、落户口、买房子、生小孩、敬老人……目标用不着太多或者太高,自己给自己吹牛打鸡血也没啥意义,只要是咬咬牙、努努力,能够实现的就可以了。如果这也做不到,或者未来的不确定性实在太大,看不懂也看不清,那就暂定未来三年甚至一年的,然后边走边看边调整。

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客观的看待了自己,为自己树立了一个确定的方向并设计了努力的下限,这就够了。

二、沉浸在过去的辉煌或失败中不可自拔

30多岁的人,往往干了一些事,有经验、也有教训。但是有的人就是愿意沉溺在过去的辉煌中难以自拔,或者总是对于过去的失败耿耿于怀,难以面对现实、难以做回自己。这样的人往往自尊心太强,挫折教育太少,或者被拔苗助长——结果明明是个好材料,心态失衡后就再也扶不起来。

在这个充满变化的环境中,曾经的辉煌只代表着过去;一时之间的消沉也说明不了什么。无论我们是什么样出身,都不用过于高看自己,但也永远不必看轻自己。将已有的成就放在心中,坦然面对过去的种种,同时多看看身边的人现在需要我们干什么、我们能够做好什么,需要再学习或积累什么,未来的路就会清晰很多。

既然绝大多数人只能跟着时代向前走,那索性就放平心态、顺势而为。其实30多岁真的很年轻,褚时健老先生那样的年纪都能重头再来,我们又有什么不行呢?

三、习惯于“想当然”、不切实际的盲目乐观,忽视风险

“这事儿我都干了十年了,从来没出问题;这人我认识好久了,你就放心吧;我原以为某某一定和你说过、你肯定知道呀;这条路特别安全,他们都这么走从来没人查;这事儿某人都是拍着胸脯打过包票的呀”……这些都是我们“想当然”的表现,可是每次重大教训背后,都是一大堆偶然因素叠加的结果,都有无数人感叹“没想到”。其实当黑天鹅满天飞的时候,就说明很多事情背后的运行规律、内外部环境已经深刻变化,原有的一些经验已经不再适用了。仍然一厢情愿的“想当然”,盲目的乐观,就是最大的风险。所以在定目标的过程中,适当把困难想的多一些、把预期降低一点,把细节做得更实一些,风险也会更可控一些。笔者有一个观点,所谓幸福,就是重大风险可控的状态。

30岁的人是家里的顶梁柱,对于一个人或一个家庭而言,要让家里人幸福,就要防范那些颠覆性的风险,换句话说所有的“三重一大”都要首先做好风险评估。

哪“三重一大”呢?

一重:健康安全问题——例如选址、装修、出行、饮食、运动、疾病处理等;

二重:重要个人问题——例如择校、择业、择偶、子女教育、性生活等;

三重:重要投资决策——例如购房、高风险投资、买高回报理财产品等;

一大:大额资产使用——大额资金往来、大额对外付款、大额对外担保或增信行为、大额资产处置等。

怎样做风险评估?也不难,就是先想清楚自己具体的目标是什么?有哪些方法可以实现?各个方法中有哪些不确定因素会对目标造成影响(5个足以,多了没用)?这些影响能够再降低一点吗?一旦发生了能够接受吗?这个过程就是风险评估。

评估了风险,不见得能把风险管好;但不知道哪里有风险,风险有多大,往往是最大的风险。

看看我们自己、看看我们的亲朋好友,有那么多人是如此优秀,可就是忽视了一些重大风险,让自己留下了永生难忘的遗憾;那么多人明明刚毕业时一手好牌,但就是不关注风险,结果30岁了才发现自己打得稀烂,悔之晚矣。所以无论现在多忙,都要抽时间研究这些风险,给自己立下规矩,有时候宁可多费劲、多花钱,都万万不能大意。

四、总是过多的拿“别人的故事”作比较,却不珍视自己的幸福

“别人的单位”、“别人家的孩子”、“别人的家的父母/媳妇/丈夫”……这是我们常听到的三类主语。有些人对自己不自信,越是困惑就越是想去看看人家是怎么做的,结果又加重了对于未来的焦虑,然后责怪、哀叹、猜忌、抱怨——其实这样的事做多了做既没意义又伤感情,人生境遇不同,涉及的风险也不同,目标更没必要相同。何况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人家能付出的未必是我们能做到的;而我们所拥有的,往往又在被别人所羡慕。所以偶尔聊聊“别人(家)的故事”无妨,太上心就没必要了。做好自己的事、走好自己的路,在实现一个个小目标的过程中去享受平凡的幸福,或许这才是我们应有的选择。

五、在生活中或者工作中长期纠结,但却没有勇气和决心行动

我们30多岁的这一批人,绝大多数都是80后。这个年代的人,一方面受到老观念的影响,一方面又在被新的概念所冲击。老一辈人分房子分工作,我们没有机会;但是新时期的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经济困难我们全都赶上了;高房价、低收入、上有老、下有小,上学难,看病贵;70后的位置很牢固,90后已经对我们发起了冲锋。原本是可以抓篮筐的弹跳,现在碰篮板都费劲……80后面对这样的大环境,多少都会有些焦虑。

可换一种思路,就能把一些问题简单化:只要身体健康、心态积极,我们有太多事可以做,太多目标可以实现,何必为那些老观念自寻烦恼?胡思乱想,都是问题;埋头苦干,才有答案。重要的是尽早判断好方向,放下那些包袱、果断开始行动,在行动中调整,在行动中重新找到自我。给自己一点勇气,下决心去干!去行动!

确实,我们身边的环境变化的太快了,无论过去的成就如何,无论现在的选择有多困难,无论之前的准备是否充分,在行动来临的时候每个人都会有纠结,这是人性、与时代无关。但到任何,希望把所有的风险算清楚再决策都是不可能的,只要大趋势对了,就要敢于取舍、敢于抉择。取是能力、舍是境界,取舍二字,决定了我们每个人的道路。 你我都是普通人,也许看不清太多东西,可普通人也要努力主宰自己的命运,无论未来的不确定性到底如何,自己做出的决策至少自己不会后悔。

六、明明看到了机会,但没有早作准备、没有及时投入,最终沦为遗憾

有一句很俗的话叫做:“早知三日、富贵十年”。你看凡是身边某方面还算不错的人,往往在较早以前就开始布局或准备了。过去的十年,如果单以财富积累这个目标而言,可以说是机遇比较多的十年。十年时间每个人都拥有,这期间能够看清大势的普通人却寥寥无几(全球性货币超发、加杠杆为主趋势、地产拉动GDP、稀缺资源更加值钱……),不过总体来说,那些比较早就确立了目标,对风险有所判断、提早进行准备又没有折腾的人,现在普遍过的还不错。

接下来的十年,已经有人高喊:“A股已经到了底部”、“人工智能就是未来”、“区块链是真正的风口”、“万物互联的时候到啦”、“数据就是新时代的石油”、“基因技术让人能够轻松活过100岁”;但同时又有人在提醒,有可能系统性风险真的发生……这些话哪些是真哪些事假,难以分辨(很多都是扯淡);蕴含什么样的机遇和危险,没有人能够说得清。但历史证明,早点研究、早作准备总是不会错的。所以30岁前后的人,要开始注意尽早拓展信息渠道、保持对信息的敏感性。正常条件下我们想到的事情,大概很多人也都想到了,所以先人一步了解信息,掌握信息资源,重要性毋庸质疑。

信息资源从来源角度包括三类,第一类是公开的信息资源;第二类是天然的人脉资源(典型如父母亲人);第三类是需要开拓并维护的资源。

第一类必须靠自身去努力了解,同样是对着手机,每天低头玩游戏的人和每天关注社会变化的人肯定不同;每天机械冷漠的过日子,和积极观察生活的人更会不同;

第二类是需要虚心求教的,我们身边的很多亲朋好友,他们都有重要的人生智慧、社会阅历,多感悟他们走过的弯路,取得的成绩,汲取适合自己的经验,这是很有效的方法;

第三类资源,每个人的情况不同、方式不同,并无一定之规,但在合理的范围内去扩展,总是可以的。

这里所说的拓展信息渠道不是四处八卦、跑关系走门路,而是要保持对信息的敏感性,知道哪些信息彼此联系,哪些是废纸哪些是黄金。对于有敏感性的人,无心间得来的一句话,可能就会改变自己的命运。

七、缺乏独立思考、迷信、盲从权威

我们每天接收的信息很多、有些信息本身就是相互颠倒、自相矛盾的,甚至根本就是错误信息。如果不加甄别,一味盲从、迷信、跟风、想当然,吃亏的肯定是自己。所以遇到一些信息,特别是那些看起来是“天上掉馅饼”信息,首先要冷静下来独立思考——这是真的吗?信息渠道可靠吗?符合逻辑吗?需要和相关的人员(或专家)进行确认吗?甄别信息之后,再去行动。

30岁的人,不少都有过被骗的经历,有骗钱的、骗物的、骗信誉的、骗感情的……但回头想想,骗子其实手段并不高明,是自己不够冷静、常识匮乏才上了当。所以,一方面我们要保持头脑清醒,另一方面还要靠自身的知识结构作为支撑。

只有自身的信息和阅历达到一定层次,才能读懂很多信息背后的深意、才能知道到底哪些是真正的机遇、哪些是真正的威胁。这方面每个人的提升路径不同,但常读书、读好书、提高读书效率,确实是一个捷径。

八、相信了非常不靠谱的人、或者相信了没有底线的人

30岁的人,往往都吃过两种人的亏。

第一种是“非常不靠谱”的人。

这样的人往往有两种表现:一种表现是总在关键时刻掉链子,另一种表现就是多次重复犯低级失误。总在关键时刻掉链子,说明不是大意、不是紧张、不是偶然、不是能力或条件问题,而是一种不太好克服的特质;多次重复犯低级失误,说明这个人不仅缺乏基本的知识、技能和责任心,更要命的是不知反省、不知改进,不能理解自己的错误给其他人带来的影响,而且往往会为了掩盖自己的错误,将问题归于他人,进一步将扩大损失。总之,特别不靠谱的人,他的问题在于我们难以想象到他下一次会出什么问题,其影响不在整体而在细节;不在表面而在深处。所以要格外关注,及时干预或调整,以免影响大局。

第二种是没有底线的人。

如果说不靠谱的人影响还可接受,那么对于没底线的人就无论如何要趁早远离了。因为真正没底线的人,往往正是平时很“靠谱”的人,他们的确定性极高——为了自己的目标可以不择手段,亲人、朋友、法律、道德,统统都不是问题——这就导致一个后果,他们往往在某个阶段是成功的,是稳妥可靠、低风险的代名词,正是由于这种“成功”会遮掩住很多隐患,让人忽视其风险的累积,然而一旦到了临界点,当风险释放的那一刻,才知道看错了人,悔之晚矣。普通人的生活中,一生往往也不见得遇到几个“没底线的人”,但万一发现这样的人,就不仅要尽早关注,更要有警惕之心,要敬鬼神而远之,千万不要想着可以“与虎谋皮”,也不用怀着“圣母之心”想要改造对方。宁可付出一些合理的代价,也不应被那些漩涡牵扯其中。

九、不够专注、不够专心,没有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

30岁之前,我们总是盯住很多大事,结果发现其实只要能够专心做好那些平凡“小事”,自己就会很了不起了。大多数人的天赋差距是微乎其微的,恰恰是在那些乏味又普通的事情上体现了不同人的区别,久而久之才产生了能力和机遇上的差距。两个岗位、年纪、阅历差不多的人,我们总是愿意把任务交给那个“更靠谱”的人去做;总是愿意相信那个“更靠谱”的人所说的话;总是愿意将“更靠谱”的那位引荐给其他人。一个可靠度为99%的人,连续做五次相似的事(99%的5次方),他的可靠度仍然高达95%;但如果是一个可靠度90%的人,最后的可靠度就只有59%(90%的5次方)。

还有一个误区,就是很多书动不动教导人“一定要做喜欢的事”、“一定要去做你有兴趣的事”——可问一问身边的亲朋好友、同学同事,有几个人是在从事真正“喜欢做的事”?再问一问自己,我们所谓“喜欢做的事”,如果变成了每天朝夕相伴的、不断重复的工作,是否能够保持那种热情与投入?真相是对于一个“普通人”而言,我们喜欢什么、在乎什么,其实并没有那么多人真正关心;很多人到了30岁也并不是真的知道自己“喜欢”什么,绝大多数的人都是凭借着良心和责任心在工作。这没什么可多说的。

真正重要的是,我们究竟能够做好什么?能在某些领域中为他人贡献什么?究竟有那些事儿值得我们长期为之努力。换个更具体的说法,有没有一些事情我可以被人称为“专家”?有没有一些事大家总是找我商量?哪些重要的事别人可以托付给我而非常放心?相信只要每个人努力思考,就会有答案——把这些事情进一步分解,就会得到我们每个人真正擅长的事。以此为支点,尽早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领域、长期专注其中埋头苦干、努力成为这个领域中的“专家”。这就是我们应对不确定性的最好办法。所以无论是出于兴趣还是责任,是被“骂会”或是被“教会”,是自学成才还是团队成长,都无所谓,关键是真的懂、真的会、真的有经验、真的能够成为一个领域中靠谱的专家。

十、太懒惰!太随意!不够勤劳、不肯下苦功夫

30岁的时候,我们仍然会有这样的问题:一边担心着明天的风险,一边又重复的刷着手机;一面感慨周围环境变化莫测,一面又把很多东西都推给命运。风险发生前,我们充满焦虑的胡思乱想,甚至不停地去求神拜佛,却往往不肯迈出那一小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消磨时光,就是不肯从小事做起。风险发生后,我们又开始思考各种各样的借口、原因,却没有果断行动来缓解风险;当被迫去面对的时候,才知道情况远超想象,被折腾的手忙脚乱;好容易喘口气,还没来得及总结经验……却发现新的风险又来了。

不确定性面前,很多事情都是无法预料的,但是从古至今天上都不会掉馅饼,也没有神仙皇帝,要化解风险关键还在于自己的行动。即使不确定性再大,也应该努力做到三点:

第一,对已经确定的事,就要勤于行动,将该做的动作做到位,不要因为懒惰、疏忽而产生“不必要的风险”。

第二,对于充满不确定性的事情,就要勤于了解信息、做好心理准备、留出相应的裕度,不要因“想当然”而放大风险影响。

第三要继续踏踏实实的“勤”学苦练,勤学是要找到适合的学习方法,而苦练,则是要练好基本功,因为真正考验30岁人的时候,靠的不是花架子,而是自己实打实的真功夫。尤其是那些紧要关头,没有时间让人再去翻书、找人……电光石火之间的决策,背后是长时间的勤学苦练。

十一、不够坚持,没有坚守自己的底线、没有坚持关爱身心

30岁的人,有时候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一方面想干点事儿好像比任何时候都难,另一方面似乎又有很多“捷径”可走。起早贪黑、绞尽脑汁,发现都是在为银行打工;而有些利益,似乎只要签个字、点个头就能轻松得到;加班熬夜、竭心尽力,可收入在房费、学费和药费面前总是那么可怜,而有些钱似乎只要透漏自一点点的秘密、或者随便说个谎话就打到账上。不得不承认,当前的很多地方、很多岗位就是这样,但越是这样的环境,把握好底线就越重要。每个行业、每个专业、每个人都有底线。这种底线源自于每个人内心深处的善良,需要坚守才能实现。有很多人懊悔,不是因为自己没有赚到钱、没有大房子、没有好工作,而是因为自己触碰了底线,再也没有重来的机会。其实每个人的环境不同,看重的东西不同,真正属于自己的底线,旁人往往无从理解,只有自己才能清楚——但任何人也一定有属于自己的底线,无论我们从事什么职业、无论生活多难、风险多大,也应该坚守那个不能逾越的底线。守住了底线,并不能证明我们有什么了不起,但它至少给了我们一个牢固的“底”,给了我们能够重新来过的机会,无论在风险面前吃多少亏,船至少不会翻,将来都有一天可能赢回来;然而一旦越过了底线,就再也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支撑,有可能再也无法回头……有些人看似平凡,但他至少做到心安理得,每天晚上都能安然入睡;有些人无数次挑战底线,自以为能够只手遮天,实际上比谁都害怕。

还有一种遗憾,是没有给自己的身心足够的关怀。直到心态失衡、生了重病、受了大伤,才知道无法挽回。目前的大环境中,即使管好自己,我们也会难免遭遇各种各样的外部风险,有时候好心反而被他人误解、说了真话却要被责怪、工作很努力单位却发生了变化、看起来身体很好却莫名祸从天降、多年以来信任的客户突然跑路了、昨天才定的计划今天就被迫要大改、一直视作榜样的企业忽然出事儿了、已中标的方案却被甲方逼迫主动放弃、表现最好的选手莫名其妙的失误、一直基本面不错的股票突然闪崩……这样的情况太多了,无法枚举。甚至有很多风险已经极大程度的改变了我们生活的轨迹,但我们至今却还都不知道为什么会发生,更无力改变。面对这些,与其焦虑、悔恨、惆怅、抱怨,不如多给自己一点平常心——平常心不是佛系、不是麻木,不是什么都无所谓、更不是自我放纵,而是能用一个平和的心态去看待不确定性、平静的接受风险带来的影响,进而有勇气去思考如何适应未来。

除了平常心,同样重要的还有自己的健康和安全问题。遇到点风浪,身体就先扛不住;受到点委屈,自己先上了一顿急火;碰上心烦的事,怒气起来不惜自残;30岁以前透支生命赚钱,30岁之后就想拿钱买命?为了赶一趟地铁或者公交,就拼命奔跑闯红灯。这样的事万万不可做。毕竟生命是1其他是0,身体出了问题,其他的一切还有何意义?这些道理我们都懂,偏偏就是嘴上一套行动一套。大家都是一边抱怨颈椎难受,一边又抱着手机不放;一边高喊安全太重要了,一边却不肯学点安全常识。其实健康也好安全也好,并不需要我们花太多的精力,只要趁着还算健康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习惯,平时多积累一点安全防范的技能,在出行和活动时多在健康安全方面投入一点点精力和金钱,这两大风险就能够接受。

你可能感兴趣的:(【原创】30岁左右的人,应该注意哪些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