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现在,热爱文字;从今往后,忠于自己。

图片发自App


“你热爱文字吗”
“它是我的信仰”


语言是我们与这个世界的交流途径,而文字是我们与自我的联结方式。

从我们来到这个地球上,呀呀学语开始,我们被语言告知事物的存在,从父母、老师、亲人口中的每一个字去理解和触碰世界。


文字是思想的映照。因为文字不同于语言,它从出现在你脑海里到落入你的笔下或者键盘,一定在你脑海里转了好几圈,变幻了好几个姿势,才跳出最合适的舞姿。语言是短跑者,往往脱口而出,冲的太快,来不及被思想洗礼。而文字是舞者,缓慢悠扬的华尔兹和热情奔放的伦巴都能驾驭,因为会被思想这个导演处处管制。


我一直热爱文字,也始终相信文字的力量。当被悲伤阴郁笼罩的时候,通过别人的文字,能获得一丝照耀和曙光,而当自己执笔,写下一笔一划的错乱纠结,仿佛把所有难过倾泻,在刹那之后重获新生。


我一直觉得透过文字,可以看到自己的灵魂。我写的每一个字,都是我思想的一个符号,我写的每一句话,都是我对这个世界的态度。我始终觉得,文字联结的是自己,真实的自己。


现代社会的急功近利推动着所有人对成功的渴望,文字的功利属性被大大增强,大部分的文字工作者都只是把文字作为赚钱的工具,他们了解大众,深谙社会心理,不断产出适合大众口味的快餐作品。每一个字在他们眼中都是一张张人民币,每敲击一下键盘就能听见金币落入口袋的声音,这就是时代的魔法。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时代让每一个人都能看到通往成功的路径,也让无数人愿意为了成功沦为没有灵魂的生命。大众愿意阅读,愿意浏览文字,往往并不是出于对思想提升的渴求,而是希望通过简短的文字就能得到大量知识的补给和非常实用具有可操作性的帮助,以及迅速获得成功的方法。这就是现在干货类文章大量盛行的原因。


过去人们形容写作往往是“我手写我心”,把写作当作自我思想的表达和传播。但是现在,这类型的文章已经很不受欢迎了,大家并不关心“你”这个个体在想什么,甚至也不关心“我”这个本体在想什么。大家看重在这个世界安身立命,活得耀眼出众的方法论,但并不关心个体的成长和感悟。


除了干货,你还可以表达观点,但一定要是足够标新立异与众不同的观点,而且能够直击某个群体或者代表某个群体,以证明你和他们都是“有趣的灵魂”。标签是社会群体化的产物,是人们抱团集结抵抗孤独的手段。标签把个体拉入一个庞大的数据里,使之能找到同伴,找到群体认同,从而找到在这个世界的存在感。很多人从心里反感标签,又会在找到一个满意的标签后欣然接受。你要有能代表某类人的观点,你要有新奇的角度,一样会被大众喜爱和追捧。


文字在我心里一直很神圣,神圣到甚至有段时间我不愿意触碰它。因为我觉得我写不出好的内容,写不出动人的语句,更写不出让人耳目一新的观点,我觉得我写下的东西,是丑陋的,不值一提的,每一个字都是在亵渎我对文字的热爱。因为我在追捧时代的脚步,想要跟上大多数人的步伐,想要在这个被按了加速键的社会里早一点得到成功。


所以,我开始改变我的文字,我开始很少用到“我”这种主观性和个体感太强的字眼,我开始试图在我写的内容里总结出一些干货供人参考借鉴,我开始思考一些刁钻奇特的论点以试图吸引别人的瞩目。然后我开始放弃,放弃我惯用的语言,放弃我自己的风格,放弃过分去研究一字一句,去成为一个可能会成功的“别人”。


但我发现一切都是错的,文字是骗不了人的,是你的永远是你,你成不了别人。模仿只会让人焦虑,让你怀疑自己,看不清自己。

我当初热爱文字,一定不是因为大众喜欢,一定是因为我喜欢。我喜欢喃喃自语的倾诉自己的生活,我喜欢喋喋不休的向朋友分享生活的趣事,我喜欢我写下的每一个字都带有我独特的印记,我喜欢文字带给我的治愈和感动。

我喜欢我的思想和我写下的每一个字。我喜欢我的故事和成长里点滴的感悟。我们确实应该和这个世界产生一些联系,但不应该被这个世界改变了真正的自己。我们确实应该关注这个时代的变化,关心他人,但不要忘记关注你自己的内心。我们的确需要别人的赞赏和认同,但不要为了迎合他人,变成了一个“陌生人”。

每一个个体都是世界上最独特的存在,每一个个体的思想都是社会运行的一块基石。每一次思想的表达,都是对这个世界的宣誓。

或许真实并不可爱,可爱也未必真实。但成为一个能够接纳真实的人,一定会比得到别人的认同更加爱自己。活成别人,或许是获得成功的捷径,但做回自己,绝对是最简单的快乐。


从前现在,热爱文字。
从今往后,忠于自己。




【简宝玉日更第7天】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前现在,热爱文字;从今往后,忠于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