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原成·德经六八章·用人配天篇

德经六八章·用人配天篇

此文章为非儒家思想的道德经专研文章,强调专业性,不具备娱乐性,观者慎入!

一、原文: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弗与。善用人者,为之下。

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是谓配天。古之极也。

二、译文:

善于带兵的,不好战。善于斗勇者,不气愤。善于胜敌者,不相争。善于乘人君不备者,示弱谦让于人君。

这叫做不竞争一时得失的品德,这叫做借人牲之力彰显荣耀与功绩,这叫做借祭天之事彰显权力与财富。这是自古以来的最高准则。

三、字义:

善,善于,擅长。有做好或处理好某事的才能或技巧。[礼·少仪]:问道艺,曰:子习于某乎,子善于某乎。[疏]:道难,故称习。艺易,故称善。

士,将领。[孟子·梁惠王上]: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古代社会阶层的等级之一,为贵族中等级最低者。如:天子、诸侯、大夫、士、庶人。

[玉篇]:武,健也。一曰威也,断也(战斗、军事、暴力等事。相对于文而言)。[左传·宣十二年]:楚子曰:止戈为武。又: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武有七德。

[说文]:战,斗也。

[增韵]:怒,愤也。

[说文注]:胜,任也。凡能举之、能克之皆曰胜。

[韵会]:弗,违也。又不也。[春秋•僖二十六年]:公追齐师至巂,弗及。[公羊传注]:弗者,不之深者也。

[增韵]:与,及也。[易·说卦]: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礼记·曲礼]:生与来日。按,犹交也。

[广韵]:用,使也。[左传·襄二十六年]:惟楚有材,晋实用之。

为,使也。[鲁语]:其为后世昭前之令闻也。[注]:为,犹使也。

[玉篇]:下,后也。又贱也。

[说文注]:争,引也。凡言争者,皆谓引之使归于己。[徐铉]曰:二手而曳之,争之道也。[广韵]:争,竞也。

[广韵]:德,德行也。[集韵]:德行之得也。[周礼•地官注]:德行,内外之称,在心为德,施之为行。

用人,古谓杀人以祭。象征荣耀与功绩。

配天,古帝王祭天时以先祖配祭。象征权力。

极,尽也。[易·系辞]: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说文注]:凡至高至远皆谓之极。

四、说明:

武,是士的一个技能。士,不但要以武为能,也应以不武为能。在老子眼中,能处理好“武与不武”的关系,才是“善为士者”。即处理好所谓的“勇于敢则死,勇于不敢则活”的关系。我们要学会用静止观察万物,更要学会用变化掌握万物。学会“武与不武”的对立统一,就做到了老子所谓的不争之德。

“不武”、“不怒”、“弗与”、“为之下”,有此四美者,老子称之为“士”。可见老子对“士”的衡量标准与儒家是皆然不同的,老子不关心如何成为“士”,而儒家关心如何让你成为“士”。两者对“士”的标准不同,其所谓的“不争之德”也是各有标准的。

“不武”者,“善者果而已矣,不以取强焉”。

“不怒”者,“仆唯妻而天地弗敢臣”。

“弗与”者,“水善利万物而有争,居众人之所恶”。

“为之下”者,“大邦者,下流也,天下之牝也”。

由此可见,老子的“不争之德”就是凡事以有结果即可,凡名以卑存身即可,凡利以不多为得,凡行以下流为则。

有此四美则可得“不争竞一物为已身之形而无逃于其约束”的“不争之德”。

德经五十四章:善建者,不拔。善休者,不兑。子孙以其祭祀不屯。攸之身,其德乃贞。攸之家,其德有余。攸之乡,其德乃长。攸之邦,其德乃丰。攸之天下,其德乃博。

“善建者,不拔。善休者,不兑。”才能达到“不失其所者,旧也。死而不亡者,寿也。”的境界,这就是老子对“士”的最高评价。

儒家是这样定义“士”:

孔子曰:“推十合一为士”。数始一终十,学者由博返约,故云推十合一。博学,审问,愼思,明辨,笃行,惟以求其至是也,若一以贯之,则圣人之极致矣。


除特别注明外,所有文章为作者原创文章,作者保留原创文章的一切权利。

如果此文对你有点滴帮助,请点赞关注作者,给作者以鼓励!

你可能感兴趣的:(道德经原成·德经六八章·用人配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