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九龄《望月怀远》:我想掬一捧月光寄给远方的你

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时任宰相的张九龄遭到李林甫等人的诽谤排挤,最终在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被罢相,贬为荆州长史。张九龄到达荆州后,想念在长安的亲友,于是,在一个月夜,写下了《望月怀远》一诗,原文如下: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苍茫的海上升起一轮明月,你我虽然天涯相隔,却共同欣赏着这轮明月。当时,诗人身在荆州,是不可能看到明月从海上升起的情景的,这是诗人看到明月之后的联想。诗人把明月置于一个辽阔的空间之中,既照应了题目中的“望月”,更表达出“千里共婵娟”之意。诗人在仰望这轮明月之时,想到远在千里之外的亲友们也在欣赏明月,以“对面落笔”的手法表达出诗人与亲友们虽相隔千里,却心意相通的深厚感情。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情感丰富的人怨恨这漫长的月夜,从床上起来,整夜对着月亮思念亲友。在这一联中,诗人以“情人”指代自己,他本来就是一个情感丰富、内心敏感的人,外物很容易触动他的情感,眼前的这轮明月更是触动了他的思念之情。于是,诗人思念远方的亲友,以至于彻夜难眠,竟至于怨恨起月夜漫长。诗人不再遮掩内心的情感,以“怨”“相思”等字眼直接抒发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之情。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月光,披上衣服,徘徊到室外,露水打湿了衣服。诗人失眠了,他熄灭室内的蜡烛,试图让自己进入梦乡,然而却发现这么做是徒劳的。当蜡烛熄灭之后,皎洁的月光便洒满了屋子。这月光是多么可爱啊,于是,诗人放弃了尝试入睡,披衣起来,踱步到室外,欣赏当空的明月,不知不觉间,露水竟打湿了衣服。这从侧面暗示出诗人在室外待的时间久,表现了他心中浓浓的思念之情。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没有办法捧起一把银色的月光赠给所思念的亲友,只希望我们能在梦中相见。望着这满院月光,诗人产生了一个新奇且美好的想法,他想捧起一把月光寄给远方的亲友,聊慰思念之情。可是,诗人明白,无论如何尝试,月光都是“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掬”,是没有办法捧起月光的。于是,诗人只好退而求其次,把相见的希望寄托在梦境之中。诗歌至此戛然而止,但诗人的情思却悠悠不尽。

月亮最能引动人们的思念之情,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在思念之余,令人庆幸的是,只有一轮月亮,无论相隔多远,所仰望的都是同一轮明月,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隔千里兮共明月”等,明月又成了相隔千里的人们互通音讯的媒介了。虽然不能真的掬一捧月光寄给远方的人,但想想两人共对一轮明月,心意相通,也是一件浪漫的事。

你可能感兴趣的:(张九龄《望月怀远》:我想掬一捧月光寄给远方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