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为政第二》:为政与为师本是同行

《论语·为政第二》:为政与为师本是同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师和为政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从教育史的角度看,各流域文明的发展过程中,都有“以吏为师”的传统。孔子所处的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甚至有“以政为师”的传统,纷纷将自己的公门子弟,送到周边国家,用“为政”的方式培养、历练,以期有所成就。不少公门子弟正是因为历练出了好德声,才被接回国内执掌乾坤的。

西方教育史用极具画面感的语言描述了人类早期的学校:部落旁的一株参天大树下,一位老者在树下向一群年轻人讲述自己的故事和经验。

参天大树的所在就是早期的学校,那位讲述自己故事和经验的老者就是最初的师者。

孔子讲:“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意思是说,能够不断从温习旧知中开悟出新知来的学习者,才可以开始作为人师。

东西文化的表述方式不同,但宗旨要义是没有什么分别的。孔子讲的“师”和西方教育史描述的那个长者,都是能够向他人讲述自己心得的人。不是读了几年书,拿了个教师资格证,就可以做老师的。没有自己的心得、体悟,没有自己的创造,是没有资格做教师的。

一切“学习”,有一个基本的逻辑前提。那就是——用已知解决未知。这个逻辑前提不能说就没有缺陷,但大多数情况下,它是起作用的。正因为如此,人才要不断学习。用学习本身联通起过去和未来,联通起已知和未知,联通起旧知和新知,联通起理论和现实。

“温”,以火熟物,这里孔子用于比喻以时间再三体会已知。急火叫煮,慢火叫温。“温故”是一种功夫,像煲靓汤,像功夫茶,以平和、缓慢、冷静的方式去重新审视已有的经验和心得。

中国古人在“为政”方面讲“革故鼎新”,讲“苟日新,日日新”。这里,孔子讲“温故而知新”实际上也可以看做是一种“为政”的功夫。

一、 自新

为师者,以教化天下为己任。教化世人,首先得习惯于“自新”。说得直白点,就是重新审视自己,甚至是否定自己。从新做人,重新做自己,做崭新的自己。站在每一个时间节点上,对自己进行革故鼎新,悦纳更加崭新的自己。

自新不是为新而新,更不是为了搏眼球而标新立异。而是在已有执念、经验的基础上,反复品咋,产生新的体悟。在不断的体悟中,串联出事物发展的本质规律来。

佛家修行有三境界之说,修到第一层时,山是山,水是水;到了第二层,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再高明一些,是第三层,山还是山,水还是水。三境界说没有继续说下去,说下去的话,仍然是不断提升的。自新没有休止符,自新永远在路上。

]二、全新

读书人,都会有这样的经验。在书堆里钻着,钻着,忽然有了芝麻粒儿般大小一丁点儿感悟,忽然拍案而起,以为自己证悟了,眉飞色舞。忙着要将心得批在页面上,忙着要与他人分享。等到真正将那本书读完了,忽然间什么都没有了,又如坠五里云雾一般。

改革开放初期,有个笑话,话说一个外国人有机会到北京前门楼子转了一圈,回去之后就这兴奋劲儿写了一本书——《腾飞中的中国》。回国后,出版社专门付给他经费,要他到中国去考察,他在北京住了三个月,只写了一篇文章——《我眼中的北京》,后来,出版社反复催稿,他在中国住的越久,反倒难以写出真正的中国来了。

“温故”那是从整个已知世界的视角,去看自己的那点经验和心得,从全面去做反复的考量,领悟出全新的意义和心得来。

三、 时新

“苟日新,日日新”,每一天都是不同的,每一天都是全新的。不能用老经验去解决今天的问题,老经验也解决不了今天的问题。教育家陶行知讲得更进一步,“时时新”,你不反复修正自己的认知,便产生不出解决当下问题的“新知”来。每一分,一秒,都是如此。

时新,还有一层意味,那就是新故合一,教学合一,甚至是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教学做合一。合二为一,合而为一,经验与当下,理论与现实才能完美的融为一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在荣与损之间,不断生长、前行。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语·为政第二》:为政与为师本是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