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云见日——听《驿路梨花》有感

        今天非常有幸地听了上海师范大学郑桂华教授讲得《驿路梨花》。

      其实早就知道郑教授会给我们提供自己执教的《驿路梨花》,但今天还是有些小激动,吃过早饭,提前了十分钟就匆匆的赶往报告厅。来到诺大的报告厅,找了一个靠前的位置,静静等待“花开的声音”。

        刚开始上课,感觉郑老师和同学们很陌生,因为她跟同学们进行简单交流的时候,“彼此”有些生疏,所以,我还是为这堂课捏一把汗的。

        郑老师先让同学们结合自己的预习,说说自己读后的感受。同学们刚开始还是很拘谨的,在老师的再三鼓励下,才三三两两的有人起来回答问题。同学们在说的过程中,老师就将要点板书在了黑板上。这个地方出现了一个小插曲,就是有一位同学为了缓解没有同学起来回答问题的尴尬场面,起来对文中的重点句子进行了梳理。这位同学说到这里,我就觉得:坏了,课堂被他带跑了。可是,郑老师不急不躁,循序渐进地将他们又带回到“大道”上。这一点确实让人佩服,这也正体现了郑老师超高的专业水平。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接下来,郑老师让同学们结合文本又对“梨花和解放军”进行了对比,找出他们的异同,。学生针对这一问题展开讨论,从课本上找依据,与同伴交流思想。在这个过程中,郑老师走到同学们中间,倾听同学们的想法,时刻关注孩子们的动态。讨论结束之后,同学们结合自己小组讨论的结果,勇敢的展示自己的想法。本来郑老师只是列举了四条不同,结果孩子们找到了七八条不同。在我的观念里,分析的这么透彻,就很完美了,可是郑老师话锋一转,说:“这么多不同,大家能概括成两个方面吗?”我的大脑也在飞速运转,到底是哪两个方面呢!最后总结出是写法上和精神上。课堂设计的细致和别致让人佩服。

      最后,郑老师抛出一个问题:为什么不重点写解放军,而写梨花?同学们结合这个问题,对文章得主旨进行了归纳概括。

      第二学时,郑老师将《驿路梨花》和欧亨利的《最后的常春藤叶》进行比较阅读,主要是从悬念、铺垫以及结局让人意外的程度进行对比,也就是学以致用。对于七年级的学生,结合文本对比分析的深度和角度真的很出人意料,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在老师的引领下慢慢打开。

        听完这节课,我们不难发现,郑老师的思路非常清晰。从文本中找“悬念和误会”其实就是多文本进行简单梳理,即初步感知;对“梨花和解放军”进行对比,也就是结合具体语段对文本进行深入分析;让同学们说说“为什么写梨花”,其实就是对小说主旨的深入挖掘;最后进行对比阅读,也就是学以致用,拓展延伸。

      一堂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驿路梨花》,让我为之折服。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只是一堂课,可是这节课背后需要有强大地支撑,老师的课程水平,老师的专业素养才是成就老师,成长孩子的“灵丹妙药”。

      “驿路梨花处处开”,在这节课上老师和学生都“花开满地”。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课程水平和专业素养,才能让自己和孩子们开出绚丽的花朵,加油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拨云见日——听《驿路梨花》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