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琪嘉老师的回答)中原焦点团队杨小杰坚持分享第503天2022-1-7

问题:多小的孩子是家长可以无条件满足他们的要求的呢?这个有没有一个年龄界限?或者,有哪些标志性的行为?如果成年了,内在小孩还是上帝的感受,那会怎样呢?

施琪嘉:这个问题提的很好啊,荣格,瑞士的精神病学家和精神分析师。他曾经对人的成长有一个区分,那就是0到15岁是母亲阶段;15到35岁是父亲阶段;35岁以后就是自行化解的。

那么母亲阶段主要就是指你的孩子,他生理的发育从第一性征到第二性征,他的发育还是不成熟的,所以他需要母亲般的照顾和陪伴,这个时间要比较长一点。

我们现在看到有的人把孩子初中送出去,有的人高中送出去。

当时我出国的时候基本上是大学,然后研究生到博士生,现在越送越小。但是初中送出去的人也不在少数,我们说这实际是一个非常敏感的青春期。

从婴儿到儿童到幼儿,然后到青春早期到青春期,他是一个极其敏感的阶段,世界观没有形成、生理的发育可能某一时刻起会占主要的作用。

所以我们可以把它扩展的认为孩子的内心中这个内在孩子和他的身体的成长,实际上是不一致的。

我们可以说内在孩子永远存在。如果你早年创伤了他,他这个创伤的内在孩子也永远存在,所以这就使得我们要仔细的去孵化和照顾内在孩子。

荣格的这个分类可以给我们一个提醒就是,其实父母一直到孩子青春期的时候,都应该去照顾这个孩子,更去呵护他的内在孩子。

其实这个孩子没有提什么条件,他只有一个条件就是爱。所以呢,我觉得如果你给予足够的爱,在爱的前提之下,什么东西你都可以接受和接纳的。

那么有人就担心这种孩子会不会恃骄啊,就是有那种无边的娇宠,那以后就变得要求特别的高。然后有人就会说,这是不是溺爱孩子?

我们觉得如果一个孩子得到了合适的爱,就是这个爱呢,让他觉得很舒服,对他来说是有界限的,是包容的,那么这个孩子呢,他以后就不会发展成所谓的无边的索要。这种无边的情况往往主要是,他实际上内心中没有得到满足。

标志性的行为呢?我举个例子来说,五岁的孩子,他看到妈妈生了一个妹妹,然后他要求摸妈妈的乳房。五岁的儿子,妈妈就很纠结,五岁了,他不是小流氓吗?我喂奶是喂我一岁以内的这个孩子啊。

我就问这个妈妈,你这个孩子,他摸你的乳房,你是什么想法呢?她说,她就觉得这个有点不舒服啊,觉得孩子大了不应该这个样子。

可是从内在孩子来讲,他可能有嫉妒,因为他已经忘记了妈妈的乳房的这种感觉。可是他看到妈妈喂妹妹的时候,那么他这种感觉又来了,对吧,

另一个可能性是,她根本都没有喂过孩子,她的第一个孩子呢,她不知道怎么喂了。那么到第二个孩子的时候,她知道怎么喂奶了,所以呢,他对第二个孩子就特别矛盾。

然后我说,那如果你把这个五岁的孩子当作是一个一岁的孩子,你会怎么样?这个母亲就尝试给孩子吃奶,然后这个孩子呢?他就开始索要啊,提出条件啊,妹妹的玩具我也要啊。你抱妹妹上厕所,你也要抱我上厕所,这个妈妈就有点后悔听了我的话。

可是这个孩子呢,他晚上要求妈妈抱他,妈妈就抱了,抱了一半的时候就有点搞不动了,然后这个孩子突然就说你把我放下来,我自己上厕所。

这一刻妈妈就觉得她前面的这种让步,包容是完全值得的,就相当于孩子得到了母亲的爱的时候,他达到了五岁的心智,但是在竞争的时候,他又觉得他要回去。

那如果妈妈给他稍微把这个界线往前推一点,好吧,我就把你当作是一岁的孩子,来让你摸,那这个孩子呢,他突然一下成熟了,因为他知道妈妈并没有失去。

所以呢,有一些依恋性行为的标志,比如说一个不尿床的孩子,他开始出现尿床了;一个可以走路的孩子,他要妈妈来抱;一个不吃奶的孩子,他要摸妈妈的奶。

或者一个吃饭吃的好好的孩子出现吐饭啊,不吃饭啊,那么这些行为我们都叫做依恋性行为,这些行为标志着这个孩子,又重新退回到母婴的阶段。

如果成年以后如果还是上帝的感受,那么有几种可能性,

一种可能性就是他自己内心特别自卑。

早年的那些经历使得他觉得没有人帮助自己,那我就自己帮助自己吧。所以凡是把自己搞成上帝状态的人,从周围的环境中他是得不到支持的,这是一个因果互联的关系。

因为早年没有得到足够的爱,所以他只好把自己变成上帝,上帝它不仅能够爱自己,他还能够去控制别人,这是一个因果关系。

那么第二个可能性就是,由于他这种自恋性的行为,使得大家不愿意跟他玩。

你这么自恋自己玩去吧,所以他现在关系就越来越差。对于自恋的人呢,早期弗洛伊德认为这个没办法治疗,因为他跟别人建立不了关系啊。不过后来的科胡特,讲自恋理论的这个人,他就提出来说,如果你让一个人在理想化的状态下,他还是有一个上帝嘛。

他在内心中还是有关系的,不是没有关系,所以呢,这种也是可以发展关系,不过你跟自恋的人在一起,跟上帝在一起,你很难受,因为他不把你当作正常人,他把你当作他的臣民,当作蚂蚁,当成虫子,所以治疗师要跟自恋型的人在一起的话,那的确治疗起来会比较困难一些。

第89天读《焦点解决短程治疗100个关键点与技巧》

指导

指导在某种意义上对焦点解决的从业者来说是一种挑战,因为指导者应比学员拥有更多的知识和经验,同时学员期待他们使用这些知识,而不是依赖来访者的知识。虽说这个挑战适合指导相关的,但是当咨询师或教练发现他们具有和来访者问题有关的知识和经验时,或者当来访者向他们索要建议时,他们也会面临同样的挑战。

遇到这样的情况时,咨询师、教练或指导会将焦点解决的操作题,操作方法摞在一起,而直接给出建议,例如:“我认为确定一个固定的就寝时间并严格执行是很重要的”,“以我的经验最好等你有了一个确切的之后再和员工协商”,“如果你被欺负了,应该去告诉老师。”

直接给建议的问题在于这些建议通常不会被采纳,而且越是影响到我们自主和认同感的建议,一个母亲更愿意相信孩子仰着睡觉更安全,却不愿意接受孩子睡醒之后最好任其哭气而不把他抱起来,后面这个建议与妈妈和孩子建立起亲子关系的希望发生了严重冲突,因此只有适合的人才能接受,虽然大部分的咨询师、教练和指导都会涉及关系,但是关于如何正确的获得关系的建议却鲜有助益,或许我们都认同尊重的价值,但是我们每个人实施尊重的方式都是独特的。

幸而存在一个折中地带,在焦点解决取向的会谈结束时,如果来访者索要建议,可以请他描述一下成功的建议会带来什么不同。

咨询师:我们假设你得到了的最正确的建议,而且他确实有效,你希望它会带来什么变化呢?

来访者:很大的变化---她会对我尊敬些。

咨询师:最先会出现什么迹象呢?

来访者:先是跟我说早上好吧,哪怕他就跟我咕哝一声,我就会觉得那会是美好的一天

咨询师:那如果她说早上好,你会怎样回应呢?

来访者:我可能会晕过去

咨询师:然后呢?

来访者:跟他说早上好

咨询师:你会为自己对他说了早上好而感到高兴吗?

来访者:当然

咨询师:他怎么能发现这点呢?

来访者:我会忍不住露出笑容的。

在描述细节的时候,来访者对未来的感知会增加,他会听到自己讲述将做些什么事来促使女儿的行为朝着她期待的方向改变。这样他就自己给出了建议,这样建议更易被采用,

在这个以不太倾向于焦点解决的方式收尾的折中地带,指导者不会利用他的知识直接给建议,而是利用他的知识帮助他梳理一些问题:

你认为再一次谈话过程中,什么样的方式能带来最有益处的回应:是完全开放不给任何建议呢?还是给出确切的建议,但留有调整的余地呢?

别人激怒你的时候,是要打他还是直接走开呢?哪个更可能让你带着一个好的履历离开学校呢?(你要其他男孩从你走开的方式里看到你是因为强大而走开,而不是因为害怕,那么那些男孩再看到你离开始他们会注意到什么呢?)

在这些例子中,指导者、教练、咨询师都有很宝贵的经验,但他们尽可能不去否定来访者自己的知识和判断,他们将经验融入提问中,但答案还是来自于来访者。

所幸的是,学校里建立的朋辈督导机制,常见的形式是年长的学生指导小一些的学生,学校经常会面临一个问题:如何把咨询卖给那些他们认为有需要的学生,的。一提到个体咨询,学生就害怕被贴上有问题的标签,但是当他们从一个同学那里得到指导,他们常常感觉到舒服,他们认为,年龄相仿的同学更能理解他们的经历。

你可能感兴趣的:((施琪嘉老师的回答)中原焦点团队杨小杰坚持分享第503天202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