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辩正

睡莲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的说法很流行,但这种说法也屡遭质疑。我们先追根溯源,看叶圣陶是怎么说的。这个观点出自叶先生的一篇文章《习惯成自然》,为了最大限度的还原,下面是对此文的节录:

 “习惯成自然”,这句老话很有意思。

 我们走路,为什么总是左脚往前,右脚往后,两条胳臂跟着动荡,保持身体的均衡,不会跌倒在地上?我们说话,为什么总是依照心里的意思,先一句,后一句,以致连贯下去,把要说的都说明白了?

 因为我们从小习惯了走路,习惯了说话,而且“成自然”了。什么叫做“成自然”?就是不必故意费什么心,仿佛本来就像那样的意思。走路和说话是我们最需用的两种基本能力。推广开来,无论哪种能力,要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勉勉强强地做一做,那就算不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如果连勉勉强强做一做也不干,当然更说不上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了。

 听人家说对于样样事物要仔细观察,才能懂得明白。心里相信这句话很有道理。这当儿,我们还不是已经有了观察的能力……(略去对读书和做好公民的相同叙述方法的两段)

 要有观察的能力,必须真个用心去观察。要有读书的能力,必须真个把书本打开,认认真真去读。要有做个好公民的能力,必须真个把公民应做的一切事认认真真去做。在相信人家的话很有道理的时候,只是个“知”罢了,“知”比“不知”似乎好些,但仅仅是“知”,实际上与“不知”并无两样。到了真个去观察劳动的时候,“知”才渐渐化为我们的习惯,习惯成自然,才是我们的能力。

 通常说某人能力不强,就是某人没有养成多少习惯的意思。比如说张三记忆力不强,就是张三没有把看见的听见的一些事物好好记住的习惯。比如说李四发表里不强,就是李四没有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说出来写出来的习惯。

 习惯养成越多,那个人的能力越强。我们做人做事,需要种种的能力,所以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的习惯。

 养成习惯,换个说法,就是教育。教育不限于学校,也不限于读书,学校教育只是教育的一部分,读书这件事也只是教育的一部分。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种种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我教育,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孔子一生“学而不厌”,就为他看透了这个道理。


首先要明确一下叶圣陶所言习惯的内涵。习惯应该是稳定的意识和能力。离开意愿和能力,就谈不上习惯。

再看这篇文章的逻辑:做事,形成能力,坚持锻炼形成习惯,习惯成自然。“习惯养成越多,那个人能力越强”。习惯的形成是个人教育、学校教育等的结果。

怎么教育?叶先生没谈。做事之前的原因,这涉及人的动机,很重要,叶先生也没谈。

叶圣陶是从做事的完整过程中,截取一部分进行言说,前无头后无尾。这种半截子思考是不彻底的,讲不清道理,也帮不了人。

下面我们试着围绕“习惯”这个关键词,着眼于人的发展,谈谈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该做些什么?

首先是孩子成长的动机。这个离不开人的基础人格,也就是先天的兴趣和禀赋。教育者(婴幼儿时期主要靠父母)就要观察并发展孩子的先天特点。在孩子愿意的前提下,在其精力能轻松承受的范围之内,可以尽量丰富其生活、见闻、学习,但不要横向的攀比,只是最大限度的顺应天性的爱好与探索。这个时期的重点是摸索自己的天赋爱好,除了必要的行为规范(安全为主道德为辅),不要把注意力之类当作重点。良好的爱好是专注力的前提,有了爱好专注力随之;没有爱好的注意力训练是一种压迫,不利于孩子健康发展。

习惯(能力)不是越多越好,当把能力的多寡当作目标的时候,就容易伤害孩子的天性特质。童幼年期的丰富乃至小学初中的丰富,都不能毫无限度,这些丰富的目的是帮助孩子在各种尝试中认识自己,找到自己的兴趣。不能把丰富当作目的,不能仅把当下的学习当作为了未来准备,一定要保障当下的意义与幸福。

童幼年和学龄期孩子要培养的习惯究竟是什么呢?

简而言之就是基本的道德意识和思辨能力。

这就涉及哲学思考了,即人之本质是有道德心和理智心。道德心决定人生的方向,所谓尽心知性知命,也就是努力靠近自己本心把握自己的天性,顺天性而行即是顺天道而行,即是有道德的生活。理智心是认识自我与世界的基础,有此心才能洞见内在的道德心,才能认识世界。

具体该怎么做呢?

那就是在孩子的行为中,引导其认识自己内在的道德心,引导其感受做了合宜的事情的愉悦,做了不该做的事情后的不安,从而确立自内而外的道德感;同时,借助理智心筛选自己的爱好,毕竟不同的人的气质特点是不一样的,这才是个人的尊严与高贵,也是成就世界丰富基础。学校的课程就要设置道德课程,还要以各学科学习为内容的思辨课程。思辨课程的知识固然重要,但同样重要的是借助这些课程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当然,着眼于思辨能力的思辨课程(学科课程),教学效果会更好。

在这些向内省察,向外探究的过程中,自然会形成很多能力,养成与之对应的很多习惯,但这些能力或习惯之中是有核心的,那就是道德力和思辨力。有了这样的能力,就有了自我发展的最佳朝向,就会成为幸福的人。

说到这里,就可透露出,着眼于人的发展,“习惯”不是一个好概念。习惯只是一个人的外在皮相,没有揭示出内在本质或发展的关键。重视所谓的习惯,就很容易陷入行为主义的机械训练。也容易陷入盲目的竞争与攀比,而忽视孩子才是发展的主体。当孩子成为被动的塑造者时,不但不利于人的成长与幸福,还可能酿成始料不及的悲剧。

要之,教育是什么?

教育是开发人的道德心,训练孩子的思辨力。

至于孩子走向哪里,那是一个个人自己的事情。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辩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