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青年人真的“躺平”了吗?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被誉为一个勤劳的民族,上下两千年的中华历史凝聚着国人的智慧和勤劳,这种精神在当代同样得到了传承。新中国成立以来,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国民经济持续提升,70年前的自行车和信笺,现在早已更新换代,换成了小轿车和智能手机......但伴随着快速发展,同时产生了负面影响:当今社会中,由于竞争的激烈化使得很多青年产生了“习得性无助”心理,即“躺平”。“躺平并非指的是身体意义上的躺平,而是一种无所追求、无所奢望的心理状态,在青年人中“我选择躺平”已成为一种普遍性交流话语。很多人对于这种“躺平”文化嗤之以鼻,认为这是当代年轻人缺乏干劲、懒惰不堪、怕吃苦的集中表现,甚至官媒都批评这种价值观,认为“年轻人认命可以,但躺平就是不行”。或许,在批判这种“躺平”文化之前,我们有必要对它进行更全面的了解:“躺平”从何而来?这种“躺平”对社会是否只有负面影响?“躺平”真的阻碍了当代青年奋斗的脚步吗?

一、当代青年的“躺平”现状

(一)、“躺平”的日渐流行:经济高压与阶级固化

在生活快节奏和经济高压下,选择“躺平”成为一种生活态度,它缓解了因内卷引起的自我消耗,使得青年人在心理上和身体上得到舒适与放松,在青年人眼中成为了一种智慧、幸福的生活选择。从社会学角度来看,社会结构下的躺平更是对固化的生活标准的一种无声的、主动的个体反抗。譬如,不同时期流行的不同“三大件”就是一种单一同质化的价值观尺度。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这种“三大件”价值观尺度的逐步增高使青年人不再试图跟上社会的期望,只想淡定地“躺下来”。除此之外,如今的社会阶级固化难以破除,年轻人在试图努力破除社会阶级后产生的失望情绪也使得“躺平学”开始广泛传播,成为了一种最佳的抗争和解决方式。这些极为现实的社会现象,造成了“躺平”行为的普遍流行。

(二)、间歇性“躺平”,持续性努力

“躺平”如此流行,那么现在的年轻人真的完全“躺平”了吗?其实不然。从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的数据显示,选择工作时66.3%的应届生会更看重行业前景,他们更在意个人的发展空间并有着强烈的学习意愿和动力;《2021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中指出2021年研究生报考人数高达377万,从2017到2021,5年时间里考研报名人数翻了近一番,更多的青年人富有钻研精神,愿意继续接受教育;求是网评论员报道,在疫情期间年轻一代已经成为抗疫一线的主力军,新时代中国青年人依旧志存高远、拥有报效祖国的坚定信念......或许,那些喊着“躺平”的人在生活中更加努力,“躺平”只是短暂的放空或者是一种自诩。大众看到的“躺平”只是一个瞬间,在更多时间里他们在马不停蹄地努力,在继续追寻自己的生活目标。“躺平”不是放弃的代名词,而是青年一代以追求更好生活为目的,反对因“无用竞争”引发的社会“内卷”的实际行动。


二、奋斗精神与“躺平”心理

即使不谈论“躺平”,很多人依旧表示当代青年人还是缺少一个世纪前的青年人的毅力和奋斗精神,“那个时代国家动荡民不聊生,怎么没看到当时的青年人选择躺平?”类似的话语在各大以“躺平”为中心的话题中不断出现。这是一种对于“躺平”含义和当代年轻人奋斗目标的误解,是将“躺平”与奋斗精神对立起来的错误观念。

(一)、时代差异引起奋斗精神的不同

每个时代都会有自己的时代旋律,同样每个时代都会有自己的奋斗精神。百年前的“觉醒年代”,中华民族还是一只仍未完全睡醒的猛兽,等待着新思想和新青年来唤醒它。当时青年的任务在于救国,在于从思想上启迪人民并带领人民顽强反抗,他们拥有的是一种艰苦环境下的舍身救国的奋斗精神。现在与过去相比,青年人较少直接参与国家政治,青年与国家之间的联系变得更为隐秘而又间接。但这并不代表当代青年不如百年前的青年,当代青年的任务在于兴国,他们面临的不是如同百年前有形的、外在的艰苦环境,更多的是无形的、内在的艰苦环境,这种环境会潜移默化加重青年人的压力,与百年前的青年压力完全不同。实现兴国同样需要奋斗精神,这是一种在科技和发展领域的开拓创新精神,是具有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奋斗精神。所以,时代不同,做出贡献的方式也不同,不能将他们“一视同仁”。

(二)、“躺平”并非奋斗路上“拦路虎”

“躺平”与奋斗从不是对立关系,相反,一定程度上的“躺平”可以加快奋斗路上的脚步。一方面,如上文所说,“躺平”可以带来自省,是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寻觅出一段属于自己的时光用来思考真正所需和未来目标。生活不止向上一种姿态,在反复努力却得不到清晰的答案时,“躺平”或许是寻找自我的最佳选择,这种适当的休息可以让自己更努力、更有目标地奋斗。另一方面,“躺平”不是不上进,而是不去比较,不在内卷中消耗自己。在物质极为丰富的当下,攀比行为处处可见,这种比较有时并非刻意,也并非自愿。“无意比较”使自己束缚在他人的眼光中,贬低自己的努力行为,从而更能增加压力,更容易产生习得性无助心理。而“躺平”可以避免这种比较,不被他人的眼光羁绊,更专注于自己所做的事。可见,“躺平”并不可耻,而是奋斗失灵前的急刹车。在更为多元化的今天,我们更需要拥有宽广的胸襟,正视他人努力的成就,也不看低自己的实力。

(三)、“小躺”怡情,“大躺”伤“生”

值得注意的是,“躺平”是一种休息,但“永久躺平”是不可取的。“永久躺平”是打着“拒绝内卷”的幌子放弃自我拼搏,这种“躺平”不但不能对焦虑心理起到中和作用,而且还会消耗意志。那些声称“躺平”、沾沾自喜地躲在暗处挥霍时光、对奋斗者加以嘲笑的人,是真正的愚昧之人。他们目光短浅,意识不到自身的真实处境,逃避对社会和国家的义务,毫无责任感可言。也正是这些用“躺平”做借口的失败者才使得社会大众对于“躺平”的抨击之声越来越多。

三、协调“躺平”心理,为美好中国未来而奋斗

“躺平”的流行引人深思,它虽然并不意味着消极面对生活,但持续躺平的心态必须要调节。从制度上根本调节“内卷”,从思想上培养青年为国作栋梁的意志,是协调“躺平”心理的有效做法。

(一)树立正确竞争意识,走好“共同富裕”之路

“内卷”与“躺平”折射出社会贫富差距拉大的问题,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激烈的“内卷”在持续一段时间后,可能会造成大型企业之间的合并从而形成垄断;当躺平心理渗透到消费领域时,会严重降低消费欲望,影响内需扩大,不利于“双循环战略”实施。更进一步,如果贫富差距拉大,还会加剧社会矛盾与冲突,造成社会不稳定。面对“内卷”“躺平”问题最有针对性的决策是“共同富裕道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的历史节点,党中央“点名”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习近平总书记于10月发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重要文章,视共同富裕为中国共产党在下个百年征程中最大的民生工程,此举有着极为深刻的历史和现实意义。竞争是为了共同发展,是为了实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和谐未来,不是为了实现“唯我独尊”和争夺霸权。当代青年人应该树立正确竞争意识,走好“共同富裕”之路。

(二)培养责任意识,做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接班人

树立正确的责任意识有利于消解无助感和落差感,从而减少“躺平”心理的产生。马克思曾指出:“一个人绝不应该仅仅为了获得个人谋生的手段来选择职业,而应该为了全人类的幸福。”指出了人的本质是处在特定的社会关系和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人的价值是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表现出来的。时代青年应该注重培养责任意识,把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统一于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动实践中,主动担当起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眼光放长远,意识到当下所做之事的深层意义,从而协调“躺平”,并且摒弃“永久躺平”的心理。


“躺平”是自我放松的合理诉求,是为了更好的奋斗,它对社会的作用具有两面性,是对“内卷”的主动抗争。奋斗,从来都是中国人的行动哲学,每代人面对的环境技术、压力挑战也必然是不同的,当代“躺平”不是奋斗的反义词,反而还促进了奋斗的持续推进。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应该懂得竞争的根本目的,永葆激情走好“共同富裕”之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撑起中国的光明未来。

你可能感兴趣的:(当代青年人真的“躺平”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