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blind side

影片的中文名,百度上是《弱点/温情橄榄球》。直译的话是盲侧,橄榄球比赛里四分卫的盲侧,而大块头主角的作用就是保护其在传球时不被扑倒。

影片的主角Michael,因为块头比较大,周围的人都称他为big Mike,是一位智商只有80,相当于6岁孩童的黑人。父亲不详,母亲吸毒,由一个好心的黑人收养,住在他家的沙发上。

影片的开头,好心黑人试图劝说一所宗教学校的教练招收他的孩子和主角,并且让教练看到了主角的运动才能。教练在看到主角的天赋后,在会议上力排众议,指着学校的logo对反对的老师们说,这是一件正确的事情。(毕竟是一所宗教学校,有类似于神爱世人的spirit)

主角入学了,但是成绩不行,社交不行,皮肤颜色不对,万白丛中一点黑,加上巨大的体型,简直不能更明显,是一种格格不入的感觉。而在察觉好心黑人的家庭因为他的存在产生矛盾后,他也开始避免回“家”。

在一个下雨的冷天,安妮一家开车回家,看到了只穿着一件T恤游荡在街上的主角。在知道他是打算去体育馆取暖后,安妮把他带回了家,让他在自己家的沙发上安置一晚,毕竟体育馆已经关门,不能让一个孩子流落街头。

第二天起床时,安妮看到主角已经叠好了被子,而且默默离开。她冲出去把他叫了回来,留他在家里一起过了感恩节,对于主角来说,这应该是现实版的爱丽丝仙境。之后,安妮一点点了解他的过去,留他在沙发上住了一段时间,给他整理出了一间卧室,正式成为他的监护人,让他成为家里的一员。

而安妮的先生,则是和当初的教练一起,发掘他的天赋,让他加入橄榄球队,释放自己的天赋才能。并且,为了让他能顺利上大学,为他请了家教,让他最后赢得了橄榄球的奖学金,顺利毕业。

值得一提的是,最后主角选择的大学,是安妮夫妇和家教的母校,而这几个人也都在这之后为母校捐款了,也难怪有人会怀疑安妮一开始的收养是否别有居心,是否就是冲着主角的天赋来的。

是一部温情的电影,一个小人物的鲤鱼跃龙门的励志故事。

会思考,为什么安妮要收养主角?基础条件是,安妮一家不差钱,多一个人吃饭不是事;然后就是主角虽然童年悲惨,但是性格温和,不记仇,是个好孩子。收养是一步步慢慢实现的,一开始也许只是动了恻隐之心,越是相处越有感情才走到最后。但不可否认的是,安妮在照顾主角这件事情上,确实收获了一种sick satisfaction。但无论出发点是什么,私心是什么,这件事的结果是好的,并没有伤害到别人,那么就够了。(充分对得起她胸前的十字架项链)

看到影片的名字,我的第一反应是盲点,甚至觉得有些疑惑,为什么用这样一个名字。看完之后,觉得一个也许就是指橄榄球的术语,主角在比赛中要保护队友的盲侧;另一个,大概就是指黑人群体在那时,就是处于社会的盲点。没有人关心,属于被边缘化的一群人。

安妮收养的这一个行为,她的富婆圈闺蜜们觉得不可思议,是一件她们嘴上说佩服,心里不认同,行为上完全不会实施的事情。她们甚至担心安妮的女儿和主角住在一个屋檐下,对此安妮回了一句shame on you。可是在黑人圈子里,小混混头子也问主角是不是和安妮的女儿睡了,甚至是不是连安妮都一起玩了。很搞笑,像是两个圈子里的人约定俗成的一件事,所以要怪谁,乱想的人还是破坏风评的人。

人是群体,也是个体,个体总是免不了受到群体形象的影响。单独拎出一个人,有好人有坏人,好坏参半,人性复杂,只能说有倾向性。一个群体的人,如果包含好的倾向性多的人,直观上就会让人觉得这个群体好像还行。留下了一种固有印象以后,以后看到了这个群体的个人,在深入了解之前,就会先入为主一个大概的形象。比如,我觉得随便一个黑人都能来几句rap。

你可能感兴趣的:(The blind si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