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家事断舍离》:让做家务变成一场心灵疗愈

01 家的样子连着心

最近在微信读书看书,偶然跳出来一个推荐,是日本作家山下英子的《家事断舍离》,刚好跟自己最近想要做的契合,于是毫不犹豫的点开阅读。

用了两个半小时,一口气看完了这本书,觉得作者的理念挺好的,不止可以用在做家务上,还可以用在心灵疗愈上。

为了严谨,我去百度搜索了一下家务的定义。

家务,是指家庭日常生活事务。语出《梁书·张率传》:“ 率嗜酒,事事宽恕,於家务尤忘怀。”

这本书里说的是侠义的家务,单指房间整理归置。

俗话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可见房间整理的重要性。

一间整洁的房间和一间邋遢的房间,相信没有人会不喜欢整洁的房间的。

同样的,如果一个看起来穿戴整齐,容光焕发的人,家里面却是乱糟糟,无处下脚,相信对这个人原本的好印象会大打折扣。

某种层面上说,一个人家的样子,客观上反应着一个人的内心状态。


02 收纳和断舍离

近几年,收纳和断舍离的概念很火。

有一段时间,我对收纳特别感兴趣,各个平台搜索研究收纳技巧,在某宝上看收纳箱,收纳工具。也买了一些回来整理房间用。

可是最后会发现,对于普通人来说,并不能想收纳师那样有效收纳,最后结果是房间多出了一些收纳工具,整理房间更难了。

原来收纳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家事断舍离》的作者山下英子认为,收纳并不能帮助房间整洁,和降低整理房间的难度,反而增加了做家务的恐惧。

那么断舍离是什么呢?能够帮助我们轻松愉快的做家务吗?


03 断舍离的原则

曾经以为断舍离就是扔东西。就像每次搬家,都能翻出来很多旧衣旧物。也是在这一刻发现,这些占据巨大空间的衣物已经三五年没有用过,于是就打包扔掉。

有时候,能有两大包之多。

山下英子在这本书里重新定义了断舍离:

断:切断庞杂的物品来路

舍:舍弃不需要的物品

离:在反复的断与舍中,脱离对物品的执念

这本书里面把家务分为:晚家务,早家务,周末家务。

虽然三种家务分类在细节上有所不同,但是总结下来有共通的三个原则:

1.放下对家务完美的执着

2.家务随时随刻随手做,不拖延

3.整理以方便日常保养为准则


04 断舍离和心灵疗愈

断舍离的过程也是心灵疗愈的过程。

断,当你面对一个物品时,思考这个物品真的是我需要的吗?对我真的有好处吗?可以让我开心吗?然后再决定是不是要买回家。

这更像是一种和内在小孩的对话,试想如果面对的是人际关系,是做事的动机,再用这个思路来思考,就可以断掉很多耗费心力的并不能够滋养自己的部分。

舍,当你面对家中无数的物品时,思考它真的可以给家庭空间增色吗?我看到它是心情愉悦还是厌烦呢?如果已经是用不到的物品,就舍弃掉。

当我们面对很多选择,无法抉择时,也可以用这些问题来问自己。多条路中,哪一条路是目前来说最好的,哪些是可能分散自己精力的。舍弃牵绊自己的,留下要走的那条路。

离,在反复的断和舍过程中,让家中都是自己喜爱的物品和空间,让每次回家和出门都变成一件开心的事。

生活中越来越快的能够判断哪些是自己需要的,哪些是需要放弃的,就会让自己身边都是舒服的呈现。


05 我的断舍离

在看《家事断舍离》这本书之前,我就在很神奇的践行着一部分书里的原则,在看到这本书时,就好像被大数据看透了心思,在我需要的时候推送给我似的。

这几天,有换下来的衣物就立马去清洗,看到洗手台有污渍,随手用用过的纸巾擦洗,已经破旧的拖鞋扔掉换新的等等。

我的实际感受是,家里越来越是我喜欢的样子,越来越有秩序,而且因为随时清理,每次的家务量都不大,做起来很轻松愉快。

我是一个很喜欢学习的人,很喜欢报课。去年结婚纪念日先生问要什么礼物,我憨憨一笑,让他给我买了一个一直不舍得花钱买的课。

对于买课来说,是有一些瘾的。最近看到一个很吸引人的课程,断舍离的念头立马升起,我问自己,以前买的课程有类似的吗?都学完了吗?都实践了吗?

几分钟的自问自答以后,很轻松的断了买课的冲动。

这也是断舍离迁移到日常生活的一个缩影吧。

对于断舍离,我的另一个感受是,这样的一个过程中,能感觉到对自己有了更多的关注,身体和心灵越来越在一起。

身心灵的说法是身心更加合一。

就这样,一本书,让我知道了如何践行断舍离,也给了我一场心灵疗愈的洗礼,有了一个好的开头,期待更多的断舍离之后,自己越来越好的状态。


家事断舍离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家事断舍离》:让做家务变成一场心灵疗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