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的常识(一)

1、产品第一,营销第二

很多人误认为营销最重要,但其实不然,有个很恰当的比喻,说产品是1,营销是0,没有好的产品,再多的营销也是终归虚无,我们往往有个误区,认为产品卖不出去是因为营销做的不够,但实际上越是这个时候,越要回过头来好好思考自己的产品如何?产品质量如何?产品体验如何?在竞品中到底有何不同,这种不同是否能成为消费者做出消费决策的原因?

营销不能解决产品的问题,而产品问题又是决定营销究竟是否有效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这一点上,我认为营销人员应该参与到产品设计、产品制造中去,你知道你自己做出来的是个好产品,你才能真正的说服消费者用真金白银投票给你,你连你自己“说出来的话”(宣传语)都不信,连自己的产品都不用,你如何希望一个消费者能认可你,购买你。

这里应该罚,所有的“产品经理、硬件产品经理、营销人员”使用自己的产品300次,如果自己很满意,那你的产品就一定还有机会,如果你自己都用不下去,那你确实可以重新考虑“何为产品”这个问题了。

(说的就是那些成本十几块的耳机,卖一百多元,还说自己音质特别好的厂家)

2、营销的本质永远都是“通过满足别人的需求,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任何营销活动中都是通过满足用户的需求,然后才达到自己的目的,基于这个大前提,我们所有的出发点都要变成“用户视角”,我们先要看我们为用户提供了什么?是否解决了用户的问题,而不是我们要做点什么?我们有什么资源。

我们如果没有在用户和产品的某个需求上建立联系,这种营销就是失败的。所有的营销活动中,不管你做多少的推广,写多漂亮的文案,策划多有意思的创意活动,没有抓住需求,都是没有意义的。我们一切的营销活动都是为了消费者对你需求的增长,如果你的营销活动中没有增长消费者对你的需求,无论你是获得了“刷屏”,还是“10万+”,在大的维度上,都是失效的。

3、营销是不仅仅是企业市场部的事情

有非常多的企业都认为营销就是市场部的职责所在,实际上这种情况来源于管理学的发展,管理学发展到现在,分工合作、制度管理已经非常成熟,但某种意义来理解,管理是解决的是内部的事情,而营销是与消费者沟通,是解决外部的事情,所以一个仅仅只对内部的“制度和原理”放在对外部的沟通上,可能会不适用。

既然我们前面已经说过了营销的本质是“通过满足别人的需求,来达到自己的目的”,那由此结论,我们来反推各个部门,客服部通过解答用户疑问,帮助用户解决技术难度,使用难题,以此来达到公司的提升口碑,完善服务质量的目的,供应链部门通过满足用户对产品质量的要求,来达到公司不断优化供应商,不断找出新解决方案的目的(实际上这两种是相辅相成的,不断优化供应商,找新的解决方案,也是为了满足用户对产品质量的要求),软件部门通过满足用户对系统流畅性的要求,达到了优良的用户体验,更高的用户满意度的目的,等等……

品牌思维培训要对每一个员工进行,即使是行政这种看似跟营销没有任何关系的岗位,也要进行品牌思维培训。短期情况下,人会为了利益做出行动,而长期情况下,人会为了价值而做出行动,只有人在明白了“为什么要这个事情”和“做这件事情的重大意义”后,才能使这件事做的更好,更有价值。

4、把用户当傻子的营销永远是失败的

我们往往高估用户的理解能力,但这里,我要说更可怕的一种情况,我们经常会低估用户的理解能力,我们经常会做那些我们自己看了都不会有任何反应的“创意”“文案”“海报”等等,营销是要让人产生行动,这个行动包含了购买,分享等等,但我们往往做出来的东西,我们自己都嗤之以鼻,就指望一个你大脑中的用户,看到你的“创意”“文案”“海报”,开心的不得了,然后自己又购买又分享?

这种情况极其常见,翻看各种商家的广告信息,把用户当成傻子的比比皆是。尊重用户是我们第一步要学习的事情,营销部门不尊重用户,就像产品部门作出一个没有需求的产品,软件部门写的一个无法运行的代码。用户的理解力和接受力在跟我们与时俱进,

所以下次自己做出的“创意”“文案”“海报”“策略”,自己先“用”一下,看看是否能有效?如果不管用,就认真考虑下,自己是否低估了用户的理解能力。

5、一个好生意离不开“定位”和“蓝海战略”

在中国,几乎每一个营销人都读过《定位》,《定位》在中国营销界的地位恨不得与《红楼梦》在文学界的地位同样重要。在国内,瓜子二手车、加多宝等定位成功的案例比比皆是,很多营销人都希望手握定位,再造一个百亿加多宝出来。

但定位其实本质上只是一种品牌塑造工具,有着“要不做第一,要不做唯一”的基础法则,也有着“品牌即品类”的杀手锏。品牌定位一般分为三步,第一步寻找空白品类,或者创造品类,第二阶段就是不断的重复,直到用户记住为止,我们常常一股脑的抛给用户很多的信息,都想让用户理解并记住,但实际上,用户的理解和记忆能力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迅速,可能你自己快要说吐了,用户才刚刚记住你叫什么名字。第三步是建立在第一步和第二步的基础上(判断标准就是消费者已经完全记得你,并且知道你是做什么的),给品牌加上人们一直追逐和向往的价值观,让用户仅仅通过这些价值观,也能从纷繁万千的货架上把你的产品带走。

蓝海战略的关键是在“充分竞争”的红海市场中,进行价值链重组(海底捞中能用普通的价格享受到五星级的服务,ZARA中能用几百块的价格买到五星shopping mall的衣服),把顾客感受不到的地方进行优化,把省下来的成本放在消费者最能感受到价值的地方。

6、创意是奢侈品,但不是必需品。

很多营销人沉迷创意,希望有“刷屏级”的创意可以拯救企业,但事实情况往往是,也没有任何一家企业靠创意成为一家伟大的企业,这就好比没有任何一个人是通过“中彩票”变成富豪。创意可以帮你杀出一条血路,但很难帮你打赢一场战争,这个道理用来解释创意的作用非常适合不过。

很多成功的营销时间是有运气成分在内,但做营销不能指望运气,在常态下对品牌的经营投资是正常的,广告投放的结果首先要接受一般结果,如果有运气成分在,获得了意外的收获,那就算多赚的。为什么说创意是奢侈品?因为创意往往带来的回报是惊人的,但同样的创意,第一次有效,第二次可能效果远远低于第一次,这就好比,在同一人群中,有一个人拿着LV,大家会觉得非常好,但当大家都拿着LV,可能奢侈品也就失去了意义。

7、最糟糕的情况,莫过于消费者对你已经没有了需求。

在我看来,营销最大的问题不是“文案不好”“创意不行”“缺乏渠道”……而是消费者对你没有了需求,消费者不会想起你,你也不在消费者大脑中成为一种“选择”,有无数的品牌深陷泥潭,不知所措,

由缺乏感、目标物、消费者能力构成的需求三角模型中,第一步是发现用户的缺乏感、制造用户的缺乏感,第二步是用最匹配的“目标物”来填充“缺乏感”,第三步是给消费者赋能,让消费者拥有购买产品的能力,这里不仅仅包涵金钱成本,也包涵时间成本,形象成本,学习成本等等。

一个人对营销真正本质的理解,就在于是否能拥有“管理需求”的能力,懂得识别和利用需求的缺口,这其中包含是否能利用用户的互相参照,是否能利用用户“自我角色肯定”,是否能利用用户恐惧、物品稀缺等等

8、营销创造的“无形价值”才是企业最值钱的财富。

企业最大的财富,不是工厂,不是渠道,也不是产品,而是拥有无形价值的“品牌”,道格拉斯·达夫特说,可口可乐的工厂可以被一把大火烧光,但只要可口可乐的品牌还在,一夜之间可口可乐还会在废墟上拔地而起。

NIKE的“Just Do It”让无数人年轻重拾信心,放手一搏,KEEP的“自律让我自由”让我们放弃安逸,选择更好的生活方式,锤子科技的“天生骄傲”让我们选择更具有挑战和追求的事情来做,而不是一味的只做保守且不犯错的事情。任何一个品牌,与消费者感性部分的链接都是极其重要的,单纯的喜欢一个好产品是没有用户忠诚度的(但是不能因此接口就不拼命的做出好产品),因为可能会出现更好的竞争产品,从而夺走你的消费者,正确的做法是你要用品牌和企业文化这些东西跟你的消费者形成精神上的交流,建立情感纽带,所以你才会变成即使在产品同质化严重的情况下,依然被消费者选择。想想问什么你会选择农夫山泉,即使水跟水本质的差别并不大。

你可能感兴趣的:(营销的常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