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27

何莉案例:孩子学习习惯不是很好,当表现不尽如人意时,自己很容易恼火,即使有时意识到时会适当控制,但很难做到全心接纳、欣赏他,是因为自己内心爱的能量不够吗?如何改善?冬月老师解答无法忍耐~发生“大战”,已是常态妈妈的一些语言和动作依然是预警信号妈妈自己的目的,发心:1.由于过去的种种,不相信孩子,所以监督(警觉自己的此类发心)监督---不相信启发---相信-期待2.养成好习惯,取得好成绩你对孩子是相信还是期待?期待意味着他还没有达到!父母对孩子鼓励的方式不同,会对孩子产生不同的效应或影响!不相信孩子还是期待孩子?有对比和忧虑感!父母儿时对某种现象的担忧,会担心在孩子身上出现,总担心不好的事情发生。眼前人只看做眼前人,活在我和他的关系里,相信(现在的)孩子,放下对孩子(过去场景)的担心。如果你承受不了,我负责安慰你拥抱你;如果你做得好,我负责启发你去复盘和表扬你。全然接纳孩子的任何状态,妈妈需要不同的做法和态度,时刻看到孩子是闪光点我变了,关系就变了。如果我做到了我理想的样子,我就掌控了局面。如果我掌控不了局面,我就情绪起来,就情绪失控了。惊慌中可以有镇定,不能掌控中可以有掌控。不要急于反思,要完整呈现客观情况,细致的找到内心的变化点。结论下的太早,会掩盖找到问题的路径。所有的父母都在全身心的爱着孩子,只是没有找到最好的表达方式。沟通的起点~亲和力(感受好)关系的建立,首先要和孩子建立亲和力关系,亲和力,关系的建立(结合书本:被赋能的高效对话)      问开放式问题:孩子,你怎么做到这么好的?      孩子好的时候~询问,你如何做到这么好的?启发孩子思考找亮点。    做的不好的时候, 关心孩子,比如孩子是不是累了,心情不好?他做得不好的时候,怎么去鼓励他和拥抱他。可以先不指责,先关心他,哪里不舒服,从关心结果转移到关心过程,关心事务转移到关心人,孩子会感觉到妈妈把自己当人看了。    从关心结果(成绩)事物转移到关心(结果)人,没有将孩子做为活生生的人来看待(缺爱,缺价值感)幸福是人与人之间有幸福,人与工具之间不可能有幸福这份强大包含觉察自己对孩子的不信任,发现孩子的闪光点,自己的情绪和期待,爱的正确方式,看似善解人意的关心,后面马上跟上要求,是敷衍的关心,孩子是能感受到的。孩子对当下不好的感受~内在的纠结,衍生出了“磨蹭”,找原因,看到他,帮助他,成功了。孩子磨蹭下去的是我要不要继续爱你、信任你。------结合:非暴力沟通,被赋能的高效对话,游戏力,正面管教  9.问题:为什么情绪起伏?究竟是什么让我对孩子的态度发生了变化?是什么让我的视角从欣赏孩子到现在态度的变化(现在指责的态度)究竟是哪个点从欣赏孩子到指责孩子?为什么自己的情绪在管教孩子上有起伏?究竟是什么让自己的情绪有起伏?表相:为你好语言:指责孩子感受:不相信,未达到你因为小力量不够所以会犯错/因为你上进心不够,所以我一定会指责你不够努力孩子犯错(但确忽略了孩子初涉人世,他还小没有力量、他没有经验这个事实。)焦点:不努力(理解孩子因为小,无成功经验)解决办法:正确帮助,提供方法,做榜样。鼓励他的同时,给他方法的指导。孩子无法独立解决问题时,作为父母,给予鼓励的同时,给予方法上的指导!尝试:是会犯错,鼓励和给方法指导期待:是不允许犯错,怕孩子犯错,也有父母怕是自己没有做好父母的体现。觉得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别人会觉得自己没有教好孩子。不学英语会发生什么不好,和孩子深挖,从课堂到考学、再到工作——引导让孩子自己说奶奶督促孙子背英语单词任务多、费时,孙子说奶奶很讨厌——那我们不学英语——将来会发生什么(孩子自己推理出来)——课题分离:学习是谁的事,奶奶是何角色。知道-真知道 真懂得 每个细胞都懂得-真做到。真懂,身体发出正确的做法,能做对懂不等于真懂知道不等于真知道是否有体悟的区别知道-真知道 真懂得 每个细胞都懂得-真做到通过启发式提问让孩子自己推理出来,这样孩子就是真知道,而不是我们告诉他。我们引导就单纯的引导,不要引导过程中又给他意见参与谈话时,要让孩子多说,让孩子从被动的聆听者的角色转化成述说者的角色,孩子说的话需要说出多出你的两倍,这才是孩子真正的参与谈话,让他知道了,说出来,可以尝试,可以试错,允许犯错 让孩子自己意识和推理到人生是他自己的让孩子知道他自己是被允许尝试,可以犯错的人生是有后悔药的,犯了错是可以改正的,不允许别人犯错,就是不允许别人过他的人生。大人给予孩子正确的爱的表达方式和引导,我们先回来做好自己允许自己成为自己,允许别人成为别人1.人生是他自己一步一步走出来的2.允许他犯错,爸妈做好兜底儿允许孩子犯错,但可以从犯错中找到优秀的点。我孩子做的一切我都能找到好的点怎么从胆小变成自信的,是父母的维护、欣赏、包容、认可、鼓励、正确引导。你看我孩子太棒了,我孩子特别优秀,犯错了根本没有一点嫌弃,我的孩子就是我的孩子妈妈不焦虑,能懂孩子,真帮孩子,且能做好孩子的榜样,是孩子一生的福气!比较的心理出来时,父母就变了孩子的优势与否,变成了展示父母的窗口,孩子成了比较的工具比较之心让我们由欣赏转为指责,比较之心让孩子工具化了,孩子的优秀与否代表父母的优秀与否。父母,善于发现孩子本身的优点,并说给孩子听,让孩子找到自己的真正价值。比较之心——孩子犯错,否定优秀的(父母)自己,无法通过比较来达成我们的心愿。我活成了独一无二的我自己,我才可以绽放,但前提是要放下自己的比较之心。允许自己犯错,才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天赋在哪里,用我的优势和天赋去面对这个世界。不要把自己比较出来的所谓优秀人生传给孩子,而是让孩子让他跟他自己的天赋才华优势早日相见。先善于体会心法,再总结方法,做一个先善于体会心法的人,再去做一个掌握方法的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1-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