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不做终生学习者

时下,“终生学习”这个概念很火,知识IP、大V众神们也都身体力行的从各个角度向大家展示着熠熠生辉的知识头脑。促使很多人献上膝盖的同时,也对将自己打造成一个“终身学习者”趋之若鹜,纷纷投身各种学习、读书社群,学而时习之~大有谁不学习谁OUT的势头。

图片发自App

我却在这一片欣欣向荣中,叫嚣着不做终生学习者……这,真的好吗?

先抛开有没有“学习”热情这个因素来看哈,不赶做“终身学习者”这个时髦,是因为我觉得这个定位实在不适合我。为什么呢?

一、精力有限

这结论,很实在。如果说时间、精力是人安身立命的原始资本,那么我作为一个教养俩娃、操持全家的全职妈妈,所能投入的原始资本实在有限。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精力分配不过来,再要为“终身学习者”去分神、捣腾时间,会让我倍感压力。而压力过大又会增加我的焦虑感,持续的焦虑状态又会反过来侵蚀我的时间和精力……长此以往、往复循环我就很容易将自己置身于一个恶性循环中。那……我干嘛要给自己找这种不痛快?

二、偏离目标

一但给自己加上“终身学习者”这道光环,总得惦记些与“学习”相关的事吧?名不副实的话,心不安、理不得啊!

但……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啥?为了显得自己知识渊博、学富五车?还是为了更新认知、更好的调整和适应生活?

对我来说,更大的意义在于是后者。既然为了更好的生活,那就直接好好生活呗!为啥非得兜着圈子,通过“终身学习者”加持?终身学习者的定位很容易让人情不自禁、言不由衷的把目标聚焦在“学习”而非学习的目的上。最终,会不会忘记当初是为了什么而出发?

三、学难致用

我不知道别人怎么理解,至少在我看来“学习”这个词本身就存在定义限制。按通俗的理解,掌握一项新能力,存在“应知”和“应会”两个层面。“学习”呢?主要是负责“应知”这个层面的,而“应会”嘛,得靠“学习”后的实践和演练来承接~

而“终身学习”这个概念,容易潜移默化的使人将关注点放在“应知”的领域,情不自禁的将扩充“知识”作为重点。而我前面说过,人的时间和精力总是有限的,在“应知”上的花费多了,必然在“应会”上的花费就少。问题是,过好我的小日子,真的需要“知道”那么多吗?

图片发自App

上述三个观点,分别引出了3个问题。我仔细权衡和掂量过这3个问题后,得出了1个答案,那就是:我不要做终身学习者。

取而代之,适合我的状态,应该是:做生命周期练习生!

在我的上一篇文章“全生命周期探索者宣言”中,我对生命周期练习生这个自定义做过一些阐释,就不在此赘述了。下面重点说说为什么是“生命周期练习生”?

首先,自然天成

“全生命周期”这个概念是对“人生”很好的诠释——人的生命,从“生”到“死”就是最自然的一个完整周期,是随着生命的延续,自然的、动态的流动着的。这种流动的状态给人的暗示是:只要生命存续,就有练习存在。有点生命不息、运动不止的意思。

“练习”这个状态是自然地贯穿在生命周期的始终的,它不是额外的附加。而“练习生”这个身份亦是对这个状态自然而然的承接。这份“自然”能使人心安理得的面对生命周期流动时,每一次转换中的无知、错愕,减少焦虑感。

比如,当生命流动到结婚生子的周期时,人必然会面临如何为人夫/妇、为人父/母时的一无所知。而从无到有的转折,就需要依靠在生活现实中一次次的尝试、练习来完成——从心里的感受上来说,这种归零起步的“练习”状态,对谁都一样。

图片发自App

其次,目标聚焦。

怎么讲呢?练习生嘛,顾名思义需要将关注点聚焦在“练”上。光说不练假把式,知道的再多转化不成自己的能力,都是枉然。这样一来,至少可以避免让自己陷身在不断扩充“知道”的盲目自嗨中……

大脑有荷载,知识在演进。“知”的太多却未经演练,过载的沉积以及遗忘所形成的知识碎片,不但对我们毫无价值,反而会阻碍生命价值的流动。

要知道:体验才是最高权威!

再次,结果可验。

相对“掌握知识”来说,“实操练习”更接地气。

现实中,演练更具有判断、验真的优势。俗话说:是驴子是马拉出来溜溜。“练习”的效果好不好,现实立马就能帮你验证。并且对于“练习生”这种自然承接的身份来说,亦无惧犯错!本来就是在练习嘛!错过了,才知道什么是对的。

练习,构成了生命价值的传递和流动。错了,就需要继续的学习、思考、总结、验证……在这里“学习”成了承载生命价值流动的一个环节,而不是人生历程中需要追求的目标。

学习的价值,会随着这份流动自然的切换到下一个环节中,而不会固着于“学习”的状态。它的价值将回归到生活的真实检验中,或进一步提纯、或相忘于江湖。

学以致用,回归“学”的本质。

综上,我觉得,对于人到中年的我来说。投身于生活的练习比执着于知识的加持,更有必要、更有意义。

因此,我不会也不想成为一个“终生的学习者”而更倾向于做一个“生活的练习生”——全生命周期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什么我不做终生学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