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时候,中秋节变成“洋节”了?

01

前段时间,国内一高中历史老师,“讲历史的王老师”被曝在其《古代人的日常生活》一书中提到“中秋节在最初诞生的时候,是不折不扣的‘洋节’...受到新罗人的影响,就将赏月传统和新罗的节庆相结合,形成了八月十五过节的传统。”

这位老师的言论很快在互联网上发酵,引起了网友的抨击。8月12日,“讲历史的王老师”在微博道歉称其在参考历史文献时缺乏对各种观点的全面介绍和辨析,导致结论过于武断、片面。


那么这位老师的说法有没有道理呢?

先说结论:

中秋节是不折不扣的我国传统节日,发源于上古的祭月习俗,商周时期已有文献记录。汉朝时,关于月亮的神话传说已经流行开来。魏晋时期,在文人士大夫当中就有在秋日的晚上赏月的风俗。到了唐朝,大量的诗词和唐传奇小说可以证明中秋赏月的风俗在上层社会已经非常流行。宋朝开始,中秋节已经从仅限于上层社会的小众集会活动转化成为一个全民狂欢的节日。至于南宋,中秋节已经被列为官方节假日。到了明朝,象征着团圆之意的节日食品——月饼出现了。天南海北的家人回乡团聚,吃饼赏月,共庆佳节。至此,中秋节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节日习俗并流传至今。

所以,中秋节是洋节的说法显然是站不住脚的。

02

那么,“讲历史的王老师”说中秋节来自新罗(古朝鲜半岛三国之一,今韩国前身)有何根据呢?

我去阅读了一下“讲历史的王老师”的道歉微博当中引述的材料,其中有一篇刘德增教授的《中秋节源自新罗考》。刘教授认为中秋节的节日习俗是由中国传统的文人赏月活动和新罗的节庆习俗结合而成

他的论据来自唐朝时的日本高僧圆仁的一本《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上面记录了圆仁来唐时的见闻。圆仁的笔记中有一段话:

十五日,寺家设馎饨饼食等,作八月十五日之节,斯节诸国未有,唯新罗国独有此节。老僧等语云:“新罗国昔与渤海相战之时,以是日得胜矣,仍作节乐而喜舞,永代相续不息,设百种饮食,歌舞管弦以昼续夜,三个日便休...”

刘教授根据圆仁笔记中的说法得出结论:既然圆仁笔记中说“八月十五”节是新罗独有,而唐朝的官方记录中又没有中秋节作为节假日的相关描述,那么可以得出中秋节的节庆传统是受到新罗人的影响而形成的。

刘教授论证说唐朝文化包容开放,又大量吸收胡风胡俗,所以中国受新罗人“八月十五”节的影响,终于在宋朝形成了全民狂欢的节庆习俗。

但是刘教授的这个观点在学界有很大的争议。

杨琳教授提出了三点反驳:

第一,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说,通常是政治经济占据优势地位的大国对小国进行文化输出,所以应该是大唐对新罗进行文化输出,而不是反过来。

第二,圆仁笔记中已经点明新罗人的“八月十五节”是庆祝新罗战胜渤海国的胜利日,而唐朝作为渤海国的宗主国并没有理由庆祝这个节日。

第三,圆仁所记之事发生在文宗开成四年(893年),而杨教授指出唐人在此之前就已经形成了庆祝中秋节的习俗。

其实,刘教授的“中秋节源自新罗”说最大的问题还是牵强附会。因为没有证据证明新罗人的“八月十五节”就是中国人过的中秋节

事实上,中秋节的由来和节庆风俗和新罗的八月十五节完全不同。中秋节来源于中国人的祭月风俗和月亮神话,而节日活动则是拜月赏月等活动,而新罗的八月十五节则是战胜渤海国的战争胜利日,节庆活动和赏月毫不相关。

而且就算刘教授能证明“八月十五节”就是中秋节,这个说法还是存在漏洞。何以喜欢胡俗、和新罗有密切来往的唐朝人不过八月十五节,反而到了宋朝开始庆祝这个节日?如果刘教授仅凭新罗人来华之前中国并没有全民参与的中秋节庆活动,而宋朝形成了全民狂欢的节庆风俗,就得出是受新罗人的影响,则未免过于牵强。

因此,“中秋节源自新罗”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04. 写在后面

作为一名专业的历史研究者,我感觉在这次对中秋节起源的考证中收获颇丰。经过这次的事件,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学习历史的意义和必要性。

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大家没办法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对网上大量的信息进行调研和考证,但是对于专业的研究者来说,我们的任务就是让真相浮出水面。

在这次考证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界也存在不严谨的地方。百度百科词条当中一处谬误,被多家“权威机构”争相引用,造成了很大的误会。

百科中显示《唐书·太宗纪》有“八月十五中秋节”的记录。可我检索之后发现,不仅旧唐书和新唐书中没有这条记录,就连宋太宗纪中都没有相关记录。后来经过考证得知,这句话其实是《旧唐书·玄宗纪》中“八月五日为千秋节”的误传。

其实,已经有学者在文章中指出了这个谬误。但是这条百科内容已经被多篇论文引用,现在在互联网上疯狂发酵,已经覆水难收。这个误传的影响是非常糟糕的。因为唐太宗贞观时期(626-649年)远早于圆仁笔记中的唐文宗开成四年(893年),如果早在唐太宗时期中秋节就已经被确立为官方节假日,那么根本就不可能存在中秋节来源于新罗的说法。如果《唐书·太宗纪》中真有“八月十五中秋节”的记录,那么中秋节应该确凿无疑诞生于唐朝,但事实上学界对于中秋节产生的具体时间尚无定论。

这样的谬误我在考证过程中还发现好几处,要么是张冠李戴,要么是似是而非且根本查不到原出处的句子。

这让我想起前段时间看到的文章中提到的伪造俄国史事件:一个名为“折毛”的网友凭一己之力在维基百科上编造了半部中文版的俄国史,她编辑出来的词条环环相扣,互相佐证,连很多专家学者都掉坑里了。真是让人细思极恐。

记得我大学的一位历史学教授曾经说过,互联网上大部分信息时没有根据的,即使百科的内容也不可信。如今我才有了真切的体会。

去伪存真,任重道远。

历史学者就像是侦探。只不过侦探破的是当下的案件,历史学者破的是历史长河中的谜案。我们的任务是把事情的真相从故纸堆里挖掘出来,摆到大众面前。

我觉得让更多人了解我们的历史文化是有迫切的必要的。因为保护传统的第一步是了解传统。只有更多人了解我们自身的传统,我们才能保护好它们,才能将好的传统发扬光大。毕竟,真正的文化自信应该来源于对自身文化的深度了解,而不是来自于无知的盲目自信。

最后,祝大家中秋节快乐,合家团圆!

你可能感兴趣的:(什么时候,中秋节变成“洋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