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第七批中小学名校长培育工程第二次集中研修(三)

    《我们需要怎样的质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与反思》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研究员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杂志主编:付宜红

付宜红主编

      前两天,我们聆听了4位北京教育专家、教授的精彩讲座。他们以鲜活的实例、丰富的知识、幽默的语言、独到的教育观念及精湛的理论阐述,深深地吸引着我们、感染着我们、引领着我们。让我们在解读自己的同时,深刻感悟学校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反思以往的教育教学工作,不断拓宽视野、更新教育观念。在与专家近距离的接触中,感到自己的不足,使我们重新看待自己的工作,审视自己的治校价值。

        今天上午,教育部课程改革中心付宜红教授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0年的实践与思考”这一主题,从核心素养的提起、核心素养的深化与改革等方面和培训的校长们进行了交流。 通过付教授的讲解,我对“深化课程改革”有了进一步地认识,对“需要什么样的质量”在治学中如何有效实施有了更深刻地理解。

    附录笔记:

      一、 教育改革

      背景:

      伴随: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反映:教育的专业化、科学化程度的推进,改革处在中国基础教育高速发展和教育观念的转型中,高速发展:新旧并存;转型期:多种观念并存;

      (一)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公平基础上的质量;有质量的公平指向全面育人的教育目标个性化、多样化教育。

      1.选择适合;2.提供适合;3.教育的学生;4.学生的教育。

      2001年:义务教育课程改草实验启动;

      2004年: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启动;

      2014年:浙江、上海启动高考综合改试点;

      2018年: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和标准正式发布。三科统编教材、高中各学科新教材陆续投入使用2020年6月,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及课程标准再次微调;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及课程标准(2011年版)正在修。

   

两省校长认真听课

    (二)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

      7.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2001)改革中

      1.“教学大纲”变为“课程标准从单凭经验到关注、依托数据;

        2.从单一评价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的建立从单科课程到综合课的出现;

      3.从强调“双基”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从陈述性知识考查到关注真实情境中的问题解决强基计划”的提出。

举个例子:

      2011年始,上海市教委推出以关注学生健康成长为核心价值追求基于课程标准的“绿色指标”,连续每年进行综合评价实践,引领教育改革方向。

      如除学业水平、道德意识、体质健康等指标外,学习自信心、睡眠时间、作业时间、师生关系(教师是否关心每一位学生,是否能公平地对待学生等)、教学方式(注重互动教学,鼓励学生探究发展,课堂上能对学生的表现做出及时回应,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老师都鼓励学生思考和提问)学校重视拓展型和探究型课程建设;经常组织学生参加校外的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关注学生在学校里是否学得开心、快等等都列入调查评价范围。

      从数据相关性看,无论四年级还是九年级学生,内部学习动机、师生关系、教师教学方式、课程建设等因素均对学生学业成绩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而睡眠时间不足等因素均对学业成绩产生不利影响。

      (四)教师观念与行为的转变从这里开始:

      1.不啬夸奖的话;规定教师禁语;让作业不再燥写;充满人情味的评语;给“差生”更多的机会。

      2.四人一组尝试讨论;研究怎样使讨论更有效;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与学生一起解决问题。

    二、牢记使命

    1.注重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

    课程:全面、个性、多样高中课程的改革;回应时代、社会的需求与高中教育发展需要。

      发挥高中教育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布局中的作用,为每一位高中生未来发展提供必要的准备。

    顺应世界展趋势:

      以学生为中心设计、编排课程;

      以人为本,注重课程的人文化、生活化、统整化和弹性;

      着眼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

      多样化的课程,为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创造条件、提供平台,既满足一般学生的发展,也使优秀学生能脱颖而出着眼于教育质量的真正提高;

      在自主选择的、自己喜欢、符合自己特点、满足未来需要的领域里学习,其学习的有效性最有可能得到保证,着眼于每一所学校办出特色,获得成功。

      2.强化教材的育人导向

        完善组织保障架构;语、史、政三科教材实行统编;开展课程方案、标准与教材的新一轮修订;建立课程教材监测机制;加强相关制度、规范建设。

      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

      教材内容:关注儿童生活经验、注重实践教材定位:是载体、是素材、是平台;

教学的责任变为重在引导和启发

      3.课堂教学开始"目中有人“

    (1)课程改革中,教学改革此起彼伏。

      有效教学,高效教学,卓越课堂,翻转课堂;教案导学,学案导学,问题导学…从研究"怎么教会"引导“如何去学"。

      体现学生主体;回应学生需求关注学生感受激发学习兴趣重视思维发展;

      (2)三维目标有机融合:问题发现与解决作精神、探究能力科学精神、创新意;

      (3)学生意识提升:

      课堂:保护自尊与自信

      尊重不同见解、鼓励质疑

      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

      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感受…

      备课观课:备学生、看学生状态…

      校园:学生的语言、学生的视角、学生社团…

      (4)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自主学习;项目制、探究、综合实践活动…;师生关系民主化;家校共建

      4.评价走向多元、多样

      (1) 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学校重要育人手段

      1.综合素质评价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状况的观察、记录、分析是发现和培育学生良好个性的重要手段,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制度;

      内容: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

        程序:写实记录(学生)、整理选(学生、教师指导)公示审核(学校)、形成档案(学校)、材料使用(高校)综合素质档案:①主要的成长记录,五方面突出表现;②自我陈述报告、教师评语;③典型事实材料及相关证明。

      2.发挥成长记录的育人导向

      如:思想品德:参与党团活动、社团活动、公益劳动、志愿服务,到福利院、医院、社会救助机构等公共场所、社会组织做无偿服务的情况。不仅是具体内容,还要看参加的次数、持续时间等。

      艺术素养:在音乐、美术、舞蹈、戏剧、戏曲、影视、书法等方面兴趣特长,参加艺术活动的成果等。

        三、改革的深化--------实现全面育人

        立德树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立德树人育人体条构建的关键?  教书育人、育人为本、立德树人。

        习近平总书记: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

      1.为国家期待培养的人“画像”

      依据学生成长规律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把党的教育方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要求具体化、细化;

      深入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

      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4号)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

OECD2030学框架的28项能力:

      基本素:读写能力、计算能力、ICT素养;数字素养、数据素养、体育/健康素素技;

      态度和价值观: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合作/协作、自我调节/自我控制、同理心、尊重坚毅力/适应力、信任、学会学习;

      关键概念:学生主体、共同体;

    变革能力和能力发展:创造新价值、承担责任调和矛盾和困境、预期、行动、反思;

      复合能力:全球能力、媒体素养、可持续发展素养、计算思维/编程/编码、财经素养、企业家精神。

      2.加强系统规划统设计

      (1)统筹小学、初中、高中、本专科、研究生等学段(包括职业院校)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自教育功能定位,理顺各学段的育人目标,使其依次递进、有序过渡。

      (2)统筹各学科,充分发挥人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优势,进一步提升数学科学、技术等课程的育人价值。加强学科间的相互配合,发挥综合人功能,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统筹课标、教材、教学、评价、考试等环节。全面发挥课程标准的统领作用,协同推进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评价方式、考试命题等各环节的改草,使其有效配合,相互促进。

      (4)统一线教师、管理千部、教研人员、专家学者、社会人士等力量国绕人目标,协调各支力量,形成育人合力统筹课堂、校国、社团、家庭、社会等阵地。

      (5)统筹课堂、校园、社团、家庭、社会等阵地。

      3.探索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

      明确学科的育人目标与任务,提出学科(课程)层面的核心素养,构建学业质量标准,推进新型的教学方式变革;

      (1)明确学科育人目标与任务

      依据:学科本质、特点、育人价值、独特贡献

      a.各学科厘清对学生成长和终身发展的独特贡献,提炼本学科的核心素养;

      b.高中以学科核心素养为统领,精选、重组课程内容;制定内容要求;提出教学设计及教材编写和考试评价建议;

      c.学科核心素养在目标、教学内容与实施评价中一以贯之;

      d.通过学科核心素养在目标、内容、教材编写、考试评价中以贯之的体现和落实,实现育人目标和教学内容的一致与统一。

学科的育人价值

搭建的课程体系

      本次培训,付教授的讲座可谓深刻独到,发人深省。

      (2)建立学业质量标准

      根据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完成本学科学习内容后,学科核心素养应达到的等级水平,标准中提出了引导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考查综合运用知识技能和思维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化育人目标的有效落实,使考试评价准确反映人才培养要求。

        (3)推进新型教学方式变革

      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中旗帜鲜明引领教学方式的变革:

      语文:学习任务群思想政治:活动型课程;

      英语:六要素整合的英语学习活动观;

      历史:史料实证;

      地理:地理实践;

      通用技术:做中学,学中做;

      信息技术:项目学习、设计学习;

      体育:把单个技术的学练融入活动情境和比赛情境中,使“死知识变成活知识”,将教知识和技能的过程转变成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

      当前热点教学策略:

      深度学习;STEM教育;情境创设、情境化;项目制、项目式;问题解决、问题导向;任务驱动、任务型教学;主题学习、主题活动;大单元、大概念、大观念;跨学科学习、综合学习、课整合…

        文件摘录: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按照教学计划循序渐进开展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系统掌握各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培养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积极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等课堂教学,注重加强课题究、项目设计、研究性学习等跨学科综合性教学认真开展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教学。提高作业设计质量,精心设计基础性作业,适当增加探究性、实践性、综合性作业。

      积极推广应用优秀教学成果,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加强教学研究和指导。

          ---------国务院办公斤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有人方式改革的指意见(国办发2019129号

      4.构建评价新生态

      中高考改革,考试命题改革,“四个评价”;

      六部门:《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2021年3月)

     

有思考的课程改革

      通过聆听讲座,对“核心素养”、"课程改革“这些概念有了新的比较深刻的理解。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该具备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体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是对教育方针中所确定的教育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和细化,与我们以前所倡导的素质教育有着内在的一致性,是对素质教育在新时期的深化。

       

你可能感兴趣的:(河南省第七批中小学名校长培育工程第二次集中研修(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