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

这是美国作者塔拉·韦斯特弗的回忆录,这是一个惊人的故事,我越走进作者的故事,越能体会到这本书的名字和书封面的设计。书本原名是.我一开始很不解为什么这本书的中文名会以“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因为这两者在翻译上完全没有任何关系。Educated为什么不译受教呢?但当我了解了塔拉的故事,我愈发感觉,直译的话根本不能传达这本书深刻的含义。这只鸟比喻的就是塔拉本人,背离了自己的家乡去寻求教育,见证自己,找到自己真正的信仰。而书的封面设计亦是非常有深意,铅笔意味着教育,在铅笔内部做了图画效果,就如一座山一样。

人们只看到我的与众不同:一个十七岁前从未踏入教室的大山女孩,却戴上一顶学历的高帽,熠熠生辉。

只有我知道自己的真面目:我来自一个极少有人能想象的家庭。我的童年由垃圾场的废铜烂铁铸成,那里没有读书声,只有起重机的轰鸣。不上学,不就医,是父亲要我们坚持的忠诚与真理。父亲不允许我们拥有自己的声音,我们的意志是他眼中的恶魔。

哈佛大学,剑桥大学,哲学硕士,历史博士……我知道,像我这样从垃圾堆里爬出来的无知女孩,能取得如今的成就,应当感激涕零才对。但我丝毫提不起热情。

我曾怯懦、崩溃、自我怀疑,内心里有什么东西腐烂了,恶臭熏天。

直到我逃离大山,打开另一个世界。

那是教育给我的新世界,那是我生命的无限可能。

摘自书中的原话,之所以称这个故事为惊人,一部分原因是塔拉在十七岁以前从来没有接受过任何正式的教育,她是通过自学进入了大学,在新知识和自己被家里教授的知识进行碰撞后不停的反思,对未知的知识进行探索,她的论文得到教授的欣赏,获取奖学金,一步一步的走进了剑桥大学,哈佛大学。更让人惊讶的原因在于,她出生于一个极端虔诚的摩门教徒之家,她的人生一直被灌输各种教条,对各种东西有他们家独有的定义:穿不过膝盖的短裤短裙的女孩子就是妓女,打疫苗是联邦政府的阴谋,生病受伤不能去医院等等。

进入大学所了解的一切,让她认为自己与身边的人格格不入。她一直在寻求真相,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家人。从大学里接触了心理学,认识到父亲得了狂躁症,她的父亲总是生活在恐慌中,总是为世界末日准备各种必备品。而母亲在父亲的影响下,逐步与父亲形成一致的战线;而塔拉对自己以及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因为接受新事物而产生动摇后,她内心饱受折磨,因为这意味着背叛家庭。而后她选择了除大山(这座大山更深一层含义是指她家人的思想观念)以外的世界后,她的家人把她看作为魔鬼,与她断了联系。后来塔拉找到了自己,平静的接受这一现实,也学会了用自己的方式去处理这段关系。

你可以爱一个人,但仍然选择和他说再见;你可以想念一个人,但仍然庆幸他不在你的生命中。

我并不想在我的文章中剧透太多,因为这本书真的值得每一个人去品读,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在阅读这本书时,我也反思了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家庭,自己的生活。我所坚持的想法,相信的价值是否正确的?怎么确定呢?我是从什么途径获取的呢?我认为教育没有一个唯一的答案,也不能粗暴的用对与错来评价。我们人类的进展,就是通过各种碰碰撞撞,探索发现去形成我们的知识体系。所以,无论是在什么时候,都要保持broad minded,去聆听不同的声音,去看不一样的事物,去感受在自己记忆范围缺乏的东西。这样我们才能保持清醒,而不至于轻易的被一篇看似精彩的公众文带着节奏弄得情绪高涨,不至于被一个病毒而否定了一个种族,不因为一句话而对一个民族而充满愤恨。对待每个人也能够更加慈悲,因为每个人的故事是如此不同,每个人的存在都是值得尊敬的,每一种感受都是应该被正视的,也能感受到自己在这个浩瀚的宇宙是如此的渺小。

教育意味着获得不同的视角,理解不同的人、经历和历史。接受教育,但不要让你的教育僵化成傲慢。教育应该是思想的拓展,同理心的深化,视野的开阔。它不应该使你的偏见变得更顽固。如果人们受过教育,他们应该变得不那么确定,而不是更确定。他们应该多听,少说,对差异满怀激情,热爱那些不同于他们的想法。

        ——塔拉·韦斯特弗,《福布斯杂志》访谈

除了反思自己之外,我也对这个故事心怀感激。因为我原本正处于一个质疑自己,慌乱的状态。我们的成长,面临的各种选择,都有可能让我们无可奈何的对过去的关系挥手再见。亦或是对原本的关系产生了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塔拉的经历让我学会感谢过去,学会坦然接受自己和所失去的,笃定的去成长与探索。

这也是一个励志的故事。塔拉的蜕变,除了她拥有极大的勇气去突破一些封建枷锁,她还有一颗好奇心,以及一颗谦卑的心,所以她一步一个脚印的完成了我们许多人都认为不可能的事,找到了自己,进入了新的世界。我们每一个都有属于自己的大山,愿我们也能找到属于我们生命中的一座大山,成就我们自己。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