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婆婆

成为婆婆最小儿媳的那年,婆婆已经67岁了。

瘦瘦矮矮的小老太太,乍看一脸的严肃,在一众完全听不懂的江西客家话中,她竟然能跟我说上几句并不流利的普通话,稍稍缓解下我的尴尬,着实让我刮目相看,竟不由得产生了几分敬意。

那次见面,是我第一次登婆家门,也是第一次见到除老公之外的婆家人。但一大家人都很亲和,让我有了回家的感觉。婆婆给准备的婚床简单,但干净又温馨。

我们结婚到现在二十多年了,婆婆和公公一共来过青岛我们的小家三次,每次时间都不长,一个月左右吧。

第一次来的时候,应该是99年,我们还住在单位的筒子楼,条件比较艰苦,没有独立的厨房和卫生间。但想到老人家没怎么出过远门,年纪也不小了,做儿子的还是希望他们能有机会出来走走,到北方看一看。

那次来,我觉得最让公婆受不了的应该是不能天天洗澡,这点南方是习惯了的。因住的房子没条件,我就经常下了班带婆婆到旁边的公共浴室去。我们婆媳那时候相处的时间还不多,语言交流也不是很方便,就这样在公共场合一起洗澡,还是有一些不适应的,我有这样的感觉,不知道婆婆是不是也这样想。

那次我们还带公婆去了趟我的老家。那时候老爸正好内退了,在老家住着。家里亲戚们也都很热情,听说我的公婆大人到了,都纷纷来跟亲家见个面。

那时候我们还没孩子,估计当时自己跟婆婆相处得应该很像个小媳妇,婆婆什么状态我倒记不得了。

第二次来的时候,是2004年。之所以记得这么清楚,是因为那是我们买了第一套商品房的次年。儿子买房了自然就想让父母过来看一看,住一住。作为最小儿子的老公,自然也不例外。

两室一厅的房子,比第一次住的筒子楼好了很多,也比之后福利分的一室一厅宿舍楼好了很多。除了方便住,也可以天天洗澡了。没事的时候还可以看看小孙子,那时乐乐4岁多,刚上幼儿园。

这次来,我跟婆婆就熟悉多了,为人媳妇也自如多了。竟能看出公公婆婆相处的很多细节了。比如出门的时候,公公经常会牵婆婆的手,喝水的时候总是自己喝一口,再把杯子给婆婆也喝一口,吃饭的时候也经常给婆婆夹菜。。。看到这里,我就忍不住悄悄跟老公说,学着点,等我老了你也得这样照顾我。

其实婆婆他们在的这段时间,能看出他们小儿子心情的不一样,总是一下班回家就很勤快地忙活着,贴心地照顾着,带他们出去玩,海边,公园。。。甚至我们还一起去爬了崂山,到达了觅天洞。76岁的公公身体真不错,底子好,爬上山后竟有意犹未尽之感,坐在大青石上流露出掩饰不住的得意。公公有写日记的习惯,老公发现的,有时候拿过来给我和儿子偷偷看两眼,分享感知下他们的真情实感,觉得不愧当老师的,还挺有趣的。

第三次来的时候,是2009年。那也是我们又一次换了房的次年。

这时婆婆已经78岁了,身体比之前有了一些变化。有些天里她老说头疼,我们就带她去医院看了大夫,做了脑部CT,当时的说法就是有点脑积水和小脑萎缩,大夫给开了些药,缓解头疼。这应该就是后来慢慢脑萎缩的开始吧。

那次来我和老公商量,决定带公公婆婆去趟北京,圆一下老人家登天安门城楼、逛颐和园的梦想。毕竟年龄不饶人啊,此时不去更待何时。

感谢天公做美,感谢老人孩子争气,那一趟我们一行五人,逛逛吃吃,顺利圆满地结束了北京之行,顺便还跟嫂子和侄女,及当时在北京读大学的外甥女丹丹一起聚了聚。

当时在北京,印象很深刻的一幕:当我们搀着八十多的两位老人家坐地铁的时候,北京的中年大哥主动跑上来帮忙,一口的京腔说着“小心小心”,真得很让人感动!

后来就是我们经常的带孩子回老家,有时候是春节,有时候是十一。

每次发现婆婆的变化,不仅仅是年龄大了,一点点见老,而是慢慢地越来越不认识我们了。有一次明明我站在旁边,她却问小孙子,“你妈妈没回来啊?”再后来儿子、孙子也不清楚谁是谁了。远在外地的不知道惦记了,近在身边的也不知道心疼了。

但这一点也不妨碍家人对婆婆的关爱和照顾。陪在身边的家人给她吃喝,逗她说话,照顾她的起居。

婆婆就这样从一个生养过七个儿女,又照扶过一众孙辈,陪公公风雨同舟走过70多年艰苦岁月的善良能干的家庭主母,一点点变成了我们眼中需要时刻照顾的孩童一般的存在。

最后一次见婆婆,是去年12月17日,因为回去参加侄子俊华的婚礼,我们顺便先回家看了下。那时候觉得婆婆虽然更瘦了,但精神还好。能坐一段时间,还知道拉着你的手回应下。

我们走的时候她坐在阳台上,晒着太阳眯过去了。

晚年生活不能自理的婆婆,和慢慢腿脚不灵便的公公,就这样一直有孙儿、孙媳和近在身边的家人细心地耐心地照顾着,是幸福的。

感恩家人们!!!

只是我这个儿媳妇,还没有学会怎么做儿媳。

愿婆婆大人安息,来生我们再续婆媳情。

你可能感兴趣的:(追忆婆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