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格第296日:无可无不可,适可而止

每日国学感悟:

话题:

《大学之道》笔记及感悟

正文:

一.人生的目的,不在于趋吉避凶,而在求得好死。

死比生时,灵魂更纯洁。生之意义,仅此而已。不得好死,乃人生之大忌讳。

二.「止」不应该固定不变,它的真正涵义,应该是当止则止,当进则进,还要加上当退即退。「止」是动态的,随着时空的变迁,必须做出合理的调整。

持经达变,方圆并济。既要遵守不变的原则,又要灵活地随机应变。比如,纵然汽车再创新,无人驾驶汽车的轮子也是圆的。

三.学习孔子「无可无不可」的精神,不要抱持成见,也不能存有偏见,凡事最好能适可而止。「可」或「不可」是同时存在的,必须在两者之中,找出此时此地最合理的比重,谨慎决定。

找到最合理,无可无不可,惟义所在。无适也,无莫也,义与之比。

四.「明明德」是内在的,「亲民」才是外显的。为政者必须凭良心,才能亲民得到人心。这种心与心的感应,便是《中庸》所说「合内外之道」,也就是有有仁德之心,才能外显仁德之实。动机与行为并重,而物质与精神兼顾,内外一贯。「格、致、诚、正」都是修身的内在变化,「修、齐、治、平」则是修身的外在发扬。修身是总枢钮,孔子的一以贯之,即是修身以仁为本,修仁德、施仁政,用来做为一以贯之的核心。

合内外之道,内外兼修,内圣外王,内省外修。既有好的居心,又有善的行为。

五.人人心中有一把尺,称为「心中有数」,所以「公道自在人心」,就成为从政者最大的保障。我们不需要西方所重视的「制衡」,只要明白「老百姓的眼光是雪亮的,人人心中有一把尺。日久知人心,自然会有公道的评价」,如此一来,自然就能凭良心、立公心,时时用心调整。

重在人心,人人心中有数,公道自然外显。

六.俗语说:「族大有乞丐。」家族的人口众多,就难免有人沦为乞丐。何况国家人民数量持续增加,良莠不齐,其中失于家教的不安分子,岂能顺从他、讨好他?

怪不得新闻上报道了那么多骗子、色狼、乞丐、精日分子。不要苛刻要求国家,不必过于完美主义,毕竟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看开不看透。不安分子的出现,并不能以偏概全地代表整个国家的沦丧。虽然社会永远无法达到完美,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止于至善”。

七.现代人往往站在西方的标准,认为这样不好,要向西方学习。实际上,现代环境愈变愈快,「应变力」已经是现代人所必备的生活能力之一。只要能够「持经达变」——有原则地应变,而不是没有原则地乱变,就应该是值得鼓励、受到大家欢迎的表现。


附:

知行格-英雄之旅

日精进第296日(考研倒计时219日)

日阅读:读完《大学之道》《中哲史北大》,将约二小时左右。

日锻炼:

日总结反思:同感悟

未来五年规划:专注国学,求学求真;读万卷书,韬光养晦;立德立言,写作演讲。

人生目标:进德修业的书斋生活

你可能感兴趣的:(知行格第296日:无可无不可,适可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