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跑线》观后

图片发自App

《起跑线》这部电影讲述一对印度中产夫妇,为女儿进入当地第一梯队的幼儿园做出各种努力的过程。

这对夫妇不缺钱,如丈夫所说,他们有豪宅豪车,但缺有钱人的“气质”。

他们第一次知道进幼儿园还可以找专业的咨询顾问,在顾问的帮助下,准备孩子的面试、家长的面试、家长帮孩子写简历,顾问甚至告诉他们有钱人是怎么穿衣服的。

一番艰苦卓绝的努力后,他们终于取得——失败!

夫妇心累又无奈地质问“为什么?一切都是按照说的做!”

顾问的话很刺耳:“不是你们女儿的问题,可能是你们的问题。学校不想收一个服装店老板的女儿。”

这段话听起来是相当政治不正确。怎么能歧视?人人生而平等,职业没有高低贵贱!

对,说得都对,但这番道理解决不了实际问题。

作为老师,我想要高素质的学生,不一定要多聪明的头脑,我想要懂礼貌懂尊重的学生,我想要肯学习的态度,我想要学生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我希望学生在家有良好的学习环境,我不想学生有极端的性格。而这些好的品质,出现在经济状况好的家庭概率更大。

当经济状况差不多时,只得从别的方面来选择,电影的故事就属于这种情况。

好的东西总是稀缺的,总是人人都想要的。查理芒格说得好,想获得一样东西的最好办法是,配得上它。

我想过,如果自己办学校,理想状况下,是老师和学生的双向选择,你不满意我这个老师的能力,去别的班;我作为老师,认为你不适合我的班级,也会让你离开。

第一次努力失败后,这对夫妇寻找别的出路,贿赂校长、找人写推荐信,伪造穷人证明占取学校分配给穷人的名额。

电影就此展开另外大半部分故事。为了应对学校开学前的家访,他们假扮穷人,举家暂住到印度的贫民窟。在这里,感受街道上的臭气,和老鼠共住,排长队接水、大米配给工作人员的官气,当然也遇见一户实诚的邻居。

通过学校的贫穷检查后,得知学校要收一笔活动费,对于夫妇来说是笔小钱,但他们现在是“穷人”。夜里,丈夫偷偷去取钱,邻居跟过来阻止,以为他要偷钱,路上邻居碰瓷小车,还是差了些钱。丈夫惊愕:谁会为了钱不要命啊?!邻居憨憨回答:不然还有什么办法,还好没撞到头,说着一瘸一拐地走进医院。

富人、穷人生活的不同的世界,相互之间难以理解对方的世界。就如男主角问“谁会为了钱不要命啊?”,邻居说“有等级的人才有名字,我没有名字。长得高的叫高个儿,胖点的叫胖子,”

最后一关,校长在会上从所有通过考验的贫穷家庭中抽取部分幸运儿进入这所一流学校。这一次,主角夫妇终于幸运一次,他们如愿送女儿进入这所一流的私立学校;不幸的是,实诚的邻居并没有这份幸运,他的儿子落选了。

如此强烈的对比,夫妇觉得是自己抢了邻居儿子的机会。在长时间的痛苦纠结后,男主角向校长坦白自己造假,不料穷苦出身的校长将他的女儿调到普通生并为多出的一个名额高兴时,说:我没有忘记自己是女仆的女儿,在学校,只有帮他们做完作业,才会请我参加晚会;可是参加晚会,我也总是一个人坐在角落里。现在你知道吗,以前的那些同学,为了孩子上学,哪怕是一点小事,他们都愿意为我鞠躬尽瘁呢,我谢谢你。

校长的这番话难听,但和顾问劝男主角占用穷人名额时的说辞有异曲同工之妙“你以为穷人能在那里呆下来吗?昂贵的学费,没两年,就会自己走人”。

我说句更难听的,人有圈层之分,而这个圈层通常按经济状况来分,不是一个圈层的人很难融到一起。人与人的差别真的很大,城市小学每周五有丰富的兴趣活动,学校有钢琴,有专业的音乐、美术老师,有家委会;县城有身兼多职的老师,有不回信息的家长,有留守儿童。

电影看完,我有点难受,和看完《我不是药神》的感受一样。我理解好的资源永远是稀缺的,但我不想接受穷人就不能享受好的资源。那些生病的穷人就活该病死吗?那些没钱的人就只能接受劣质的教育吗?

我只好期待,这个世界越来越美好,整体的生活水平提一个档次。

想来想去,我并没有如此大的雄心,奢望每个学生都能出人头地,成为人中龙凤。我希望我的学生,健康成长,有健康的人格,帮助他们找寻自我;长大后,有喜欢做的事,有份能赚钱的工作,能接受认可自己,就好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起跑线》观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