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教育

【原创】求知若渴,虚心若愚。

【微信公众号:漫游在云海的鲸鱼】支持复制粘贴读书笔记

目录

  • 1、史前教育
  • 2、学校的肇端
  • 3、古希腊教育的兴衰
  • 4、古罗马教育的蜕变
  • 5、中世纪教育的兴衰
  • 6、文艺复兴时期教育的嬗变
  • 7、17世纪教育的沿革
  • 8、18世纪教育的演进
  • 9、19世纪欧美国家教育的发展
  • 10、现代教育的起源
  • 11、欧美国家教育的演变
  • 12、当代西方教育思潮

1、史前教育

一、教育的起源

(一)人类的起源

神创说
神话和宗教,即运用超自然的神秘力量解释人类的起源。
神创说根据基督教的神学理论,认为人是上 帝创造的,人是上帝的最高造物。

生物进化论
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一书,提出了“生物进化”的学说。达尔文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生物都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不断进化而来的。

劳动起源说:依据是恩格斯 关于“劳动创造人类本身”的思想。

(二)教育的起源

教育的本能起源说:根据对动物生活的观察得出结论,认为动物界早已存在教育活动:大猫教小猫捕鼠,大鸭子教小鸭子游水。生存竞争的本能就是教育的基础。

教育的模仿起源说:教育是从无意识的模仿开始的,当模仿的过程变成了有意识的过程时, 教育就真正出现了。

教育的劳动起源说:只有当人面临着制作劳动工具和选择劳动手段的任务时,才会在人类社会中产生老一辈向晚一辈传授劳动经验、知识和技巧的需要。

二、史前教育的社会基础

(一)史前社会的生产活动

旧石器时代的生产劳动
(1)人工制造的工具的出现,标志着旧石器时代的开始。
(2)模仿成为人类学习制造工具和获得各种生活经验的主要方式。

农耕时代
驯养动物
制作陶器
竖立巨石碑
织造亚麻布
种植谷物和果树
有了明确的宗教信仰和葬礼
用磨制的方法制造石头武器,但并没有放弃打制的方法

(二)史前社会的家庭

史前社会还没有出现等级的区别,在社会生活中,大家都是平等的。

(三)史前社会的宗教崇拜

所有宗教的基础是灵魂说,灵魂是有别于有形肉体的精神本质。

图腾崇拜:图腾多为动植物或其他自然物。由于史前人类认为自己的氏族与氏族用以命名的动植物或其它自然物有血缘联系,因此这种动植物或自然物就成了氏族的图腾。

实际教育
即满足生活实践需要的必要的训练,包括打猎、捕鱼、 使用武器、制作皮毛、造房子等,而且还要学习按照明确规定的方式做好每件事情,以避免触犯主宰这些事物的灵魂。

理论教育
即关于各种精心设计礼拜的步骤或形式的训练。群体的每一个成员都需要通过这些训练和形式尽力抚慰灵魂或培养他的善心。

(四)史前社会的禁忌体系

禁忌是人类社会契约约束和义务的胚胎。
它的一些否定性规则被群体承认后,就具有了强制力,成为不能违 反的规定,这一特点类似于长期以来形成的习俗特征。
①对长老畏惧的观念。
②对不洁之物和可憎之物敬畏的观念。
③幼小的儿童逐步形成了对特殊的人物和事情的嫌恶和回避的观念。

三、史前社会的教育

(一)模仿

史前教育的内容
①劳动生产经验的传递;
②学习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规范、 禁忌及部落的光荣业绩和传统;
③宗教教育和音乐、舞蹈教育;
④军事体育。

史前教育的方法
①观察和实践。
②传习和教导
③奖励:有的以严厉的惩罚和恐吓为主,还有一些部落则侧重于劝诫、说服以及用良好行为做榜样。
④成年礼:少年是否具备成为社会成员的条件所进行 的一种检验、考核、鉴定的方式。在各 个阶段,年轻的一代要以一定的通过仪式加以表示,并以此获得社会的承认和评价。


2、学校的肇端
一、文明进程与学校的兴起

文明的孕育:影响文明的发展的主要因素:气 候和地理。

古埃及

死亡是走向另 一个永恒世界,灵魂永存,也相信有亡灵审判。正是基于这样的宗教信仰, 古埃及人才费尽心机制作木乃伊,修建金字塔,实施厚葬。

宗教的兴盛导致了祭司特权阶层的形成,他们的力量十分强大,足以左右朝政,控制民众的思想。

西亚古国

包括了伊朗高原、两河流域、小亚细亚、叙利亚、巴勒斯坦和阿拉伯半岛。
楔形文字:楔形文字是古代两河流域最辉煌的文化成就之一。
《汉谟拉比法典》关于世界的起源、诺亚方舟等传说成为犹太教和基督教经典《圣经》的来源。

古印度

数学上的最大成就是发明了10个数字符号和进位计数法,形成了一套科学简便的计数符号,这套计数符号系统后来由阿拉伯人继承并做了进一步修改,传入欧洲,被称为阿拉伯数字。
婆罗门教保留了原始宗教的多神崇拜,以《吠陀》为主要经典,认为最高神“梵天”是宇宙和人间的主宰。

学校产生原因

生产力的发展
①当人类处于蒙昧的原始社会 时,生产力极不发达,没有足够的物质 条件来建立学校,同时也不可能有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人员。
②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有了剩余产品,才使得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发生分离,一部分人可以从 生产劳动中脱离出来专门从事教育活动

奴隶制国家的出现
为了维护奴隶制国家的运作并确保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需要一部 分掌握了政治、文化、宗教等诸方面知识的人来参与奴隶制国家的管理, 这就要依靠专门的组织机构来教会他们这些知识和技能。

文字的出现以及科学知识的丰富
文字是知识的重要载体,在没有文字的时代,只能通过耳传口授来 传递信息,文字产生后才有可能记录更多更广的知识经验,并把它们传授给其他人。

二、古代东方国家的世俗学校教育

学习方法

要求高声朗诵并逐字逐句地记忆经典。
职官学校的学生都要在行政机关实习,以锻炼专业知识和技能。
凡违规者,均要遭到 “学监”的鞭笞。
讲解是指僧侣详细阐述教义或解答僧俗的疑惑,帮助他们尽量理解掌握。
辩论是指让僧侣们展现自己的见解和理由,揭露对方的矛盾,以获得更接近真理的认识。
自省是指僧徒们自我研修,反省自我,以独善其身。

宫廷学校

宫廷学校设在王宫里,主要招收皇家贵族、高级官吏的子女入学,目的是让这些贵族子弟学会管理国家的知识,培养他们管理国家的能力,为使其成为高级官吏做准备。
学习宫廷社交的礼仪,懂得社会习俗;学习军事课程,如练习射箭、 骑马、掷标枪、狩猎等。
学习天文、数学、建筑、 医学等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
需到国家行政机关去实习,获得实际的经验,这样从宫廷学校结束学业后即被委任为官吏。

职官学校

职官学校的学生除学习读、 写、算等基本课程外,主要学习各种专 门的职业知识和技能,如学习修建宫殿、庙宇、陵墓,学习治病之术等。
由于从事一个职业往往需要多学科的知识,因而职官学校的教学内 容也非常丰富,涉及法律、政治、数 学、医学、天文、建筑等多种学科知 识。

文士学校

在文士学校里普通书吏会阅读、书写、计算;高级书吏懂得数学、 天文、医学、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并且 通晓法令和政府公文等。

特点

视教师为神圣的职业,全民尊师;
具有宗教神学气息。

寺庙学校又称僧侣学校

属于高级学校,老师则由祭司担任,他们既是宗教人员, 又是教学人员,同时还是研究人员
学生们除神学外,还广涉文学、法律、数学、天文、医学、建筑、 流体力学、绘画、雕刻等学科领域的知识。

三、学校教育与社会教化

学校教育的教化功能

传播社会道德观念:古代学校教育中常常使用一些文学作品、历史文献做教材,其中包含了 道德规训、处世箴言、行为准则等内容,以此来有效地传播社会道德观念,例如古埃及的《亡灵之书》等。
培养各类人才
成为文化研究中心

社会教化的独特机构——寺庙

佛教反对种姓制度,提倡 “众生平等”,主张修行以成佛,这满足和迎合了民众的心灵愿望,因此佛教 广为传播。


3、古希腊教育的兴衰

一、荷马时代的教育

文化

以诗歌和民谣为代表的民间文学相当繁荣,古希腊神话传说通过行 吟诗人和朗诵者的改造逐渐形成和完善。
根据腓尼基字母创造出了24个 希腊字母,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拼音文 字体系。

道德观念

宣扬了为群体和民族的利益不惜牺牲的原始的集体主义道德。
肯定了个人对财产的要求,肯定个性的价值
歌颂勇敢的战士品质,将 勇敢、正义、忠诚、集体观、足智多谋 等战士的品质上升为全社会的道德要求。

体育

通过 赛跑、铁饼、标枪、射箭、摔跤、武装决斗等竞技比赛,培养生活必需的运动技术,是当时教育的重要内容之 一,这些竞技比赛也是奥林匹克运动的最早起源和范例。

二、古风时代的教育

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开始出现,祭坛、神庙、剧场、集会广场等城 市设施逐渐成熟,推动了古希腊建筑与戏剧艺术的发展。

斯巴达人的城邦具有浓厚的军事 色彩,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均以强化军事专制为核心目的。

教育任务

教育任务就是使每 一个斯巴达人通过长期的训练,成为 一个荣誉、勇敢、坚毅、忠诚的战士。
斯巴达的教育直接由国家负责,儿童自出生后即为国家所有,病弱 残疾者弃之荒野,以保证种族的优越 性。
7~18岁儿童的教育内容主要是体能训练和道德培养。其中,体能训 练以赛跑、跳跃、摔跤、铁饼和标枪 “五项竞技”为主;道德教育则是为了 培养坚韧、顽强的意志和爱国精神。
斯巴达将女子教育置于很高的地位,女孩需要在家中进行同样的军事化教育,以保证下一代的健康,并在特殊时刻参与保卫城邦。

雅典的民主政治与繁荣的经济

雅典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青少年勇敢、强健的体魄以及理智、聪慧和公正的品质,塑造身心和谐发展的合格公民。

三、古典时代的教育

伯里克利改革

推动了雅典城邦民主政治和经济的迅速发展,军事力量也得以加强,使雅典成为希腊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传统的道德观念和英雄品质对青年人失去了约束力:年轻一代的独立自主精神逐渐萌发,使得道德教育开始向个体倾 斜,产生了“致力于个人发展而非服务城邦”的新道德教育。

雄辩术:古典时代雅典教育的首要目的是培养能够适应民主政治的 善于言辩的公民

苏格拉底

古希腊著名的哲学 家、教育家,他长期从事无偿教育活 动,提出了很多内涵深刻的教育见解,形成了独特的教学方法,因此被誉 为“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有长远影响的教育家”。苏格拉底是希腊教育思想系统化发展的起点。

教育的目的:就是造就道德高尚、才能卓越的治国人才。
教育实践:将几何、天文、算术列为必学科目,只有知识渊博的人才能得到人们的尊敬和赞扬

产婆术

以问答、 诘难、诱导为特征的谈话式教育方法
讥讽是就对方的发言不断提出 追问,迫使对方无词以对,承认自己的无知。
助产即帮助对方自己得到问题的答案。
归纳即从繁杂的现象中找到事物的共性、本质,通过具体事物的比较寻找一般规律。
定义是把个别事物归入一般概念,得到关于事物的普遍概念。

柏拉图

古代希腊的著名哲学家,客观唯心主义创始人。其代表作《理想国》与卢梭的代表作《爱弥儿》、杜威的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一起被称为西方教育思想史上的三个里程碑。
只有哲学家成为国王才能建立智慧、勇敢、节制、正义的理想国度。

亚里士多德

古希腊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其部分思想理论至今仍有指导意义。此外,他还是一位百科全书 式的学者,在哲学、政治学、物理学、 伦理学、逻辑学、心理学等学科上都有所建树。

首次提出“效法自然”理论

从初生到7岁为教育的第一时 期,这时儿童处于身体生长和发育的 关键期,应及时引导儿童做些适宜于肢体发育的活动,同时注意不可在儿童5岁之前教授其功课,以免妨碍其身体的正常发育。这一时期的教育在家庭中进行,因此教育内容还包括游戏、讲故事等。

7~14岁为教育的第二时期, 这时应发展人的非理性灵魂,以情感 道德培养为主。这一阶段的教育内容包括阅读、书写、体育锻炼、音乐和绘画四种,旨在促成人的身心和谐发 展。

14~21岁为教育的第三时期, 应发展人的理性灵魂,为此亚里士多 德在自己的学校中开设了包括“四艺”以及哲学、物理、文法、文学、 诗歌和伦理学等在内的广泛的课程, 实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讲授与自由讨论相结合的教育模式,进行分班授课。

四、希腊化时期的教育

体育沦为了竞技比赛, 音乐教育则日益向专业化、职业化方向发展,城邦教育日渐衰微

亚历山大修建博物馆和图书馆等文化机构,汇聚了各地学者研究整理古典文献,创立了科学的文法体系。


4、古罗马教育的蜕变

一、共和时期

罗马征服希腊,取得了地中海霸权,罗马成为了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马其顿国王 亚历山大在征服希腊后东征,传播了希腊的先进文化,使西方历史进入了希腊化时代。屋大维建立元首统治,罗马从此进入了帝国时代

根据希腊梭伦法制定了“十二铜表法”,由成文法代替习惯法。

演说能力成为了人们获得政治权力和在法律诉讼中取得胜利的重要工具,这极 大地推动了文化教育事业,尤其是修辞学的发展。

民族性格

实利主义思维方式
宗教思维:人可以通过和神订立契约来借用他们的力量
实用精神:罗马在法律、行政、工程、建筑等实用知识和技术方面成绩斐然,即便是伟大的哲学家西塞罗、塞涅卡,其理论的重心也在于道德践履。
尚武精神和爱国主义,崇尚英雄主义的价值观
法律精神:自然法观念、所有权观念以及契约论思想
教育制度:很少涉及纯理论问题的探讨, 更关注教育程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等具体问题。

西塞罗

道德品质的养成是雄辩家教育的首要任务,知识文化素养其次,良好地表达能力(即修辞)是演说的必要能力,优雅的举止风度也十分重要。

二、帝国时期

由于疆域的扩大和奴隶制的发展,共和制已经难以管理整个国家,中央集权的帝国应运而生。恺撒成为永久执政官,屋大维成为独裁者,称“奥古斯都”,标志着罗马正式进入了帝国时代。

社会

国家干预和控制教育,表现为建立图书馆和博物馆,支持和保护学术发展。
给予教师一定的豁免权。
教师由政府任命并提供薪水。选择教师的条件主要包括:道德水平、学术能力以及表达能力,形式通常是公开演讲。

限制言论自由:为巩固统治,罗马帝国实行了文化高压政策, 如焚烧预言书籍、逼迫宣扬共和观念的学者等,使原本活跃的罗马思想界 归于沉寂,许多学者转向研究基督教理论。

教学

拉丁语取代了希腊语成为文法学校主要的教学语言。
文化高压政策挤压了演说的空间与可能,雄辩术逐渐沦为了法庭辩护
应该多在实践中学习和锻炼,而非进行纯理论的学习。
法律教学一般采用讲座的形式,教师评注教材,学生记忆,并到法庭旁听。
学生只能通过这种方式获得肤浅、笼统的认识,而无法进行深入的了解。

教育阶段

家庭教育:初步掌握书写和阅读,以锻炼准确、连贯的表达能力,家长和教师应该培养儿童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成为一种娱乐。

初级学校:培养师生之间的亲密友谊,在社会活动中学会独立与节制,逐渐走向 成熟。教师设计提问也要注意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


5、中世纪教育的兴衰

一、宗教教育

以西罗马帝国灭亡和文艺复兴、新航路的开辟等事件作为标志。

原因:广大人民不堪忍受罗马帝国的残暴统治,于是便幻想“救世主”来解救自己的苦难,这与原始基督教倡导的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世界末日将至,耶稣来拯救人类的说法十分契 合,使基督教的信徒大量增加。

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发表了《米兰赦令》宣布宗教自由,基督教由此成为了合法宗教。基督教成为罗马国教。

基督教的教阶制度发展为与封建等级制度一致,具有极大的世俗权力,其组织也日益严密。

教皇为查理大帝加冕,使“君权神授” 具体化,这也埋下了教权和王权斗争的隐患。

分裂成了基督教三大教派—— 天主教、东正教、新教。

经典《圣经》是基督教信仰、生 活和言行的根据,全书分希伯来经典 《旧约全书》和记载基督耶稣及其门徒言行的《新约全书》两部
基督教教义催生了罪感意识、救赎意识、崇拜意识、禁欲主义、蒙昧主义等精神气质

上帝创造并主宰世界,包含三个“位格”,即圣父、圣子、圣灵,三 位一体。

耶稣作为“圣子”,是来拯救世间的救世主基督,具有完全的神性和人性。他传达圣父的启示,给人们带来福音,后为替世人赎罪而被钉死在十字架上。

圣灵运行在世界和人类之中,使人知罪、悔改、成圣。

教会是由基督建立的、由“上帝之民”组成的团体,具有圣洁性和普世性,其任务是在世界范围内宣传福音。

人乃上帝“按自己的形象”所造,居于万物之首,但因背离上帝而陷 入罪恶不能自救,唯有信仰基督才能获得救赎与永生。

信徒对“彼岸世界” 充满希冀,通过禁欲来表现信仰的虔诚。

基督教教会内部出现了等级化、官僚化的趋势,引起了教徒的强烈 不满和反抗,隐修士的出现正是一种以虔诚信仰对抗腐化的消极反抗形式。

帝国政坛不稳,分裂割据战争频发,许多平民试图通过皈依教会, 逃离现实,隐居避世。

罗马帝国多次对基督教徒进行大规模的血腥迫害,这使教徒们做好 了肉体上被折磨的准备,自我克制和苦行观也应运而生。

二、世俗教育

(一)宫廷教育

以宫廷为中心的,主要培养王公贵族后代的教育机构。

(二)骑士教育

盛行于十字军东征
目标是培养勇猛豪侠、忠君敬主的骑士精神和技能。

把儿子送入贵族的官邸中充当随仆或侍童,侍奉主人和主妇,同时学习上流社会的各种礼节

学习“骑士七技”,即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弈棋和吟诗。21岁时结束,举行授职典礼,授以骑士称号。

典型的武夫教育,对文化知识的传授并不重视,重在灌输服从与效忠的思想观念,训练勇猛作战的本领,以培养成封建统治阶级的保卫者。

(三)行会教育和城市教育

写作和算学学校:这类学校主要讲授阅读、写作、商业代数,学生则主要是工匠和商贩的儿女。

行会是市民阶层争取独立、维护自身的利益的核心组织,行会教育大体采用艺徒制的方式。打破了教会对学校教育事业的独占权,推动了知识的普及。

学徒:师傅毫不保留的把技艺传授给学徒
帮工:学徒期满,符合出师条件者便可出师成为帮工,即师傅的帮 手。
工匠:当帮工的技艺达到专精的程度,需向行会和师傅呈现一件作 品,鉴定合格后可成为工匠,成绩优异者还可以成为师傅,有权独自开业,雇佣帮工,招收和培养学徒。

(四)中世纪大学教育

随着文化的复兴,知识的世俗价值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学问大师为人所尊敬,求学者络绎不绝。

西欧最早产生的大学是法国的巴黎大学,英国的牛津和剑桥大学,它们有“母大学”之称,是后来大学的样板。逐渐形成了由文、法、神、医四科组成的大学。国际性指招收欧洲各地学生、自由流动、教学资格互相承认、应用共同的语言。

巴黎大学前身为巴黎圣母院大教堂附属学校。自12世纪始,巴黎大学得到了教皇奥古斯都等统治阶级的认可与支持,使众多教士学者前往巴黎大学任教,后来逐渐成为了欧洲正统神学理论研究的中心。


6、文艺复兴时期教育的嬗变

一、“全人”理论

文艺复兴表示人类精神的觉悟,是对中世纪束缚人的精神的反抗和对人的个性解放的追求。

近代早期的人文主义者最突出的特点之一是猛烈地批判基督教神学的禁欲主义观点,肯定人的现实生活和人的自然本性。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虽然没有从根本上冲破中世纪神学世界观框架的束缚,但主张人生而平等,批判等级制度。

二、人文主义教育的发展历程

彼特拉克

意大利最早吹起文艺复兴运动号角的人,被誉为“文艺复 兴之父”。

博雅教育:目的不是进行职业准备,而是发展人的各种能力达到一种完美的卓越,使人从无知愚昧的状态束缚中解放出来。

以 “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音乐、 几何、算术、天文)为基础核心的课程。

西塞罗

确立了拉丁文学语言“准确、流畅、清新、雄浑”的原则,其风格对后世影响深远,成为欧洲诸民族散文的楷模。

伊拉斯谟

主张教师对学生应严慈相济, 反对对儿童进行体罚和羞辱。
对人性持乐观的看法, 认为人性中有一种潜在的能力,经过 精心的培养和适当的教育,这种能力就可以充分地、完美地实现。

托马斯·莫尔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杰出的人文主义者、西方早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
目的是培养掌握 了许多理论和实际知识、身体健壮、 德性高尚的全面发展的巨人。

智育:除了教授读、写、算之 外,还教数学、几何、天文、地理、音乐、自然科学等知识,同时重视学习希腊古典文学。
体育:重视对儿童进行身体锻 炼,培养儿童健美强壮的体格。
德育:强调美德比学问更重要,重视知识与道德相结合,着重培养 儿童维护集体的意识。

拉伯雷

尖锐地批判了强迫儿童呆读死记的教学方法,主张采用直观原则, 发展儿童的独立思考和主动精神。

蒙田

对经院哲学的批判:教育的真正意义是使儿童获得智慧、实际判断能力和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培养具有探索精神的开创性人物。

三、文艺复兴时期大学的变革

冲击了中世纪大学占垄断地位的经院主义课程。
加快了大学世俗化进程。
学术自由的萌芽。


7、17世纪教育的沿革

德意志诸公国颁布的强迫教育法令,具体规定了实行班级教学和教 学视导、提高教师薪俸、免费供应教 科书,以及儿童缺课时对其家长的罚款办法。

一、近代科学革命的兴起及其影响

地理大发现和新航路的开辟, 刺激了欧洲近代科学革命的兴起
哥白尼的日心说
伽利略创制了天文望远镜
开普勒的行星运动定律
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

二、近代科学教育的萌芽

培根首先吹响近代科学教育号角。
笛卡儿被认为是“解析几何之父”。
让人们认识到经院哲学教育不能使人获得真正的知识,也培养不出 来有独立判断的求知者。

学术机构

英国皇家学会
法兰西科学院
莱布尼茨与柏林科学院

三、实在论教育学说
(一)人文实在论

拉伯雷

彻底揭露和抨击经院主义教育的形式和教条主义倾向;
在教学方法上,主张采用直观原则,发展儿童的独立思考能力和主 动精神;
培养的是掌握理论和实际知识、身体健康、适应现实生活的全面发展的巨人。

弥尔顿

①期望培养出聪明、有教养而富有责任感的公民与领导人;
②设计出一套年轻贵族和绅士的教育计划,并建立“学园”来落实计 划;
③其教育理念既崇尚古典主义,坚持把古典语言,古典著作及《圣经》的学习放在教育的核心地 位。

(二)社会实在论--蒙田、洛克

崇尚务实,注重社会经验和实践技能的学习;
通过在心理上忍耐痛苦、克制欲望来养成坚毅勇敢的个性。

教师的作用是为儿童打开智慧之门,尊重儿童的兴趣和心理。

“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纸, 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并且得出结论,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

(三)感觉实在论--夸美纽斯

教育史上第一位系统地总结教学原则的教育家,详细制定了学年制度和班级授课制度,提出各级学校课程设置,编写了许多教科书,系统地阐述了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等。

将所要学习的知识以具体形象的方式印在儿童的感观中,这样才有助于理解和巩固知识。

教学应该是循序渐进的,妥善地安排教学顺序,由简到难。

自如地应用知识是衡量教学和学习是否彻底的标准。

以6年为一阶段,划分成婴儿 期(0~6岁)、儿童期(6~12岁)、 少年期(12~18岁)和青年期(18~ 24岁)四个时段,与之相应的是母育 学校、小学、中学和大学四级学制系统。


8、18世纪教育的演进

一、启蒙运动

伏尔泰

①伏尔泰提倡自然权利学说,认为自然赋予人类以自由平等的权利。
②伏尔泰对人民群众抱有极大的偏见,他认为政治权力及国家领导权应该由少数人即富人掌握。
③伏尔泰以犀利的笔锋、辛辣的言语,大胆地揭露了法国旧制度的一 切弊端,并且向愚昧和无知宣战。

孟德斯鸠

任何国家的法律都不可避免地为地理条件、经济状况、宗教信仰、政治制度等因素所制约。
抨击了法国的君主专制的暴政,提出“三权分立”。
成为美国独立革命和立国的思想先导

百科全书派

以狄德罗为首,他们反对封建特权制度和天主教会,向往合理的社会,认为迷信、成见、愚昧无知是人类的大敌。
他们推崇机械工艺,孕育了 资产阶级务实谋利的精神。

二、“新教育”的构想

(一)理性主义教育观--康德

以理性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尺度。
反对机械背诵、盲目服从、教条主义等。
人既有获得感性认识的能力,又有先验的理性,而知识正是这两者的结合。
自觉地接受理性的引导

(二)自然主义教育观--卢梭

《爱弥儿》是卢梭通过对他所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的教育,来反对封建教育制度,阐述他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

“人性本善”。卢梭在《爱弥儿》开篇就讲:“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 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 就全变坏了。”

教育的责任是培养社会条件中的自然人。

教育要遵循儿童自然的天性, 要求儿童在自身的教育中取得主动地 位,无须成人的灌输和压迫,教师只需要创造学习的环境、防范不良的影响。

(三)国家主义教育观

爱尔维修

完全否认人和人之间 的个体差异,提出了“教育万能”的口号;

狄德罗

认为教育能够启发人的理性,去认识封建社会的罪恶,进而改变整个社会制度;
人之间存在的大脑和感官结构上的差异决定了人的智力水平的差异;

三、教育世俗化与国家教育体制的起源

初等教育

法案强调实施免费的教育使儿童摆脱愚昧,成为有用的公民;

教学科目包括阅读、写作、初级法语、初级算术、测量、地理、道德和宗教;

教师由政府官方考试来选拔, 提供固定的工资和办公室,教师在任 职前须进行效忠国家的宣誓。

中等教育

教育具有双重的目 的,即一方面进行普通教育,另一方面教授为生活做准备的职业科目;

教学科目包括宗教、道德、本国语、逻辑、 修辞、地理、历史、数学、物理等, 同时强调体育训练和军事练习;

中等学校的教师是国家公务员,通过严格的统一考试进行选拔、任命。

设立学 区奖学金,资助贫困的优秀学生。

四、中等教育的革新

传统的经院教育和古典人文主义教育偏重古典语言的学习,违反常规地强迫头脑中空无所有的孩子去写作。

课程:字体和绘画、算术、 几何和天文、英语语法、论文和信函的写作、修辞学、历史、博物和园艺、 贸易史和机械原理。

教学方法

①教学方法上鼓励学生思考,教学形式上以自由辩论代替传统的大课讲座
②反对机械训练,重视启发思考,发展个性;
③提倡鼓励、 表扬,不用恐吓与体罚。

大学

开始从传统的教学型向教学—科研结合型转变。
大学逐渐形成了自治和学术自由的传统

欧美大学

爱尔兰:圣安德鲁斯大学、阿伯丁大 学
德意志:威登堡大学、哈勒大学、哥廷根大学

法国帝国大学职能:全面负责整个帝国的公共教育,未经帝国大学首脑批准,不得在帝国大学之外成立任何教育机构或学校。

巴黎理工学校
①是科技专门学校,以培养专门工作的工程师。
②实行免学费制度,同时每年每 个学生还可以获得1200法郎的生活 津贴。
③学校的教学设备先进,有实验室、阅览室、机械模型及各种教学仪器。
④教学实行理论学习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

美国

九大院校:哈佛学院、耶鲁学院、新泽西学院、 国王学院
仿照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办学模式和课程设置,深受英国传统大学模式的影响。
经费来源多样,有学费、教会资助、个人资助、自我生产所得等多种渠道,形成了美国大学经费筹措多元化的传统。
优良的科学实验室、天文台、解剖示 范室、植物园、博物馆、大学医院

9、19世纪欧美国家教育的发展

一、工业革命及其影响

无神论者斯宾诺莎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

科技进步使得科学的世界观最终取代了宗教的世界观,人们科学理性的观念提升。

科技进步促进了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促进了工具理性精神的成熟和完善,人类已经进入了通过借助科学、理性的途径达到自我认识、自我控制的目的。

工具理性强调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注重技术上的精确性和可计算性,以客观结果为衡量依据的科学精神由自然科学领域渗透到社会各领域。

二、教育思想的多元化

(一)功利主义教育思想 斯宾塞:强调以实用知识为主的课程,使科学技术知识由边缘逐渐走向教育的中心。
(二)国民教育思想 费希特:教育应成为全民的财富,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三)新人文主义教育思想 洪堡:建立了师范教育体系。

三、现代大学制度的确立

洪堡在费希特等人的协助下,创建了柏林大学。

欧美高等教育理念和制度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使科学技术成为了大学教学和研究的主要内容。培养技术型人才成为大学教 育的主要目标,大学与工业社会的联系更加密切。

“康奈尔计划”:大学要参与州的各项事务,大 学与州政府密切合作,学术自由;
①开设通用课程;
②所有学科、科目与课程具有同 等的重要性,不得厚此薄彼;
③加强学科研究工作;
④加强商业、市政管理及人际关系事务的研究,向社会提供必要的服务;
⑤学校向社会各阶层开放,招收新生无种族及性别限制。


10、现代教育的起源

一、新教育运动

爱伦·凯

尖锐地批判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对儿童个性的摧残。
倡导自由教育,主张建立以儿童为中心的理想学校。
他认为教师应是儿童的伴侣,班级制度、 教科书、考试及体罚制度都应被废除,使儿童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通过活动获得经验,发展自我。

罗素

a.教育制度民主化,提出了教育机会均等的理想;
b.教育内容实用化,主张把数学和自然科学摆在重要位置
c.教育方法自由化
罗素的教育思想以其民主与科学的精神为基本特征,充满了怀疑精 神与向旧观念挑战的勇气。
他的主张与当时的儿童中心主义思潮相吻合, 并带有一定的乌托邦色彩。

进步主义教育认为教师的作用是 鼓励,而不是监督或者惟一的权威

二、教学方法

冲动

a.社会冲动,表现为与人交谈和分享经验的本能;
b.建造的冲动,表现为游戏、活动和制造物品;
c.探究的冲动,表现为对周围环境的好奇和调查;
d.表现的冲动,表现为以艺术的方式进行交流。

课程

a.与职业有关的课程,包括木工、金工、厨艺等科目;
b.与社会生活背景相关的课程, 包括历史、地理等科目;
c.与智力活动相关的课程,包括阅读、书写、算术等科目。

探究教学法

①创设疑难情境;
②确定疑难所在;
③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
④推断哪个假设能解决这个困 难;
⑤验证这个假设

其他

利用夜间、周末、暑假举办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提高学校的利用 率。

学生以合同形式 认领学习任务,在指定作业要求的范围内按照自己的能力和兴趣,自由支配时间、自由确定学习的进度。

学校生活成为一种经过选择的、净化的、理想的社会生活,使学校成为一个合乎儿童发展的雏形的社会。

以活动性、经验性的作业来取代传统书本式教材的统治地位。这种活动性、经验性课程包括园艺、烹饪、缝 纫、印刷、纺织、油漆、绘画、唱歌、 演剧、讲故事、阅读、书写等形式。

三、新传统教育思潮

永恒主义教育思潮

经典名著阅读课程,因为其中包含着所要学习的永恒真理。

理性乃是人将自己从其他动物 中区分出来的特性,是人的本质力量 之所在。

永恒主义所具有的复古、保守和绝对论的色彩,过于注重哲学思辨,与社会的发展脱节。

要素主义教育思潮

师生关系:主张以教师为中心,强调教师是文化的代表者,在教育 过程中属于支配、主导的地位,强调学生纪律和刻苦努力。

教育与社会关系: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公民和知识深广、善于思考 的专业人才。

教育的重心问题:要素主义者反对迎合儿童的即时兴趣和需要, 要求学校以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的学习为重心。

缺点:忽视学生的兴趣、身心特点和能力水平,挫伤了学 生的学习积极性,压抑了学生学习的 自主性,影响了教育效果。

四、法西斯教育

希特勒

要求教育要培养出具有攻击性、无畏甚至是残忍的青年, 为希特勒自己及其军国主义献身。
绝对排斥知识教育,极力强调体育;
对教师的利用和思想灌输,要求教师绝对服从和效忠希特勒。
拒绝招收犹太人和妇女,使大学规模减小,充满了恐怖和威权主义气氛。
悬挂“元首”希特勒标语与相片。将希特勒的《我的奋斗》作为教学和教育的必读书目,学生在学校里必须每日向希特勒像敬礼
公开焚毁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卢森堡、 海涅、高尔基、爱因斯坦等人的著作,并对出版物进行审查

日本军国主义教育

日本政府进行欺骗性的美化宣传。
在日常教学中悬挂军国主义标语,宣传为国捐躯的事迹,进行天皇神化的教育。
“七七事变”后,学校逐渐变成了兵营和精神训练营。
体育课程,包括体操和武士道训练等;
战时教育体制下的国民学校开始实行住宿制,学校作息时间的安排仿照军营生活方式,以便学生从小养成军人的品行。
要求师范学校教育过程必须彻底灌输皇国主义思想,使未来教师绝对信奉天皇及军国主义政策,为日本帝制培养合格国民;
日本国土遭到美机袭击后,日本内阁决定学校关门停课,大学、高中的学生全部被动员去参军或参加为战争服务的工作。
整个日本教育完全陷入瘫痪状态,学校教育已名存实亡。

11、欧美国家教育的演变
一、冷战及其影响

政策

美国则改变了“二战”以前的孤立主义,转而以“门户开放”的原则积极向外扩展、争夺世界霸权。在外交策略上将苏联视作对手加以遏制, 而与西欧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结盟。

开端

英国前首相、 保守党领袖丘吉尔发表了一篇《和平的中流砥柱》即著名的“铁幕”演说。唯有美英联合起来,才能遏制“共产主义的威胁”。这篇演说被认 为是冷战信号弹的发出,是冷战开始的宣言书,丘吉尔本人则被看作是冷战的始作俑者。

杜鲁门主义

反映了美国欲干涉他国内政、加紧控制其他国家的企图,是美国对外扩张政策的基础,它象征着冷战的开始。

军事

美国、加拿 大、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丹麦、挪威、冰岛、葡萄牙、意大 利12国在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洋公 约》。

苏联、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亚、民主德国在华沙签订了结为军事政治同盟的《华沙条约》。

文化

大量出版马列主义著作,深入普及马列主义思想,宣传社会主义制 度的优越性,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批判资产阶级的政治意识形态。美国对发表不同政见者实行解雇或迫使其辞职。

美国的“马歇尔计划”

①为缓解战后的经济崩溃,防止共产主义席卷欧洲,国务卿马歇尔提出了欧洲复兴
②受援国都被纳入到了美国的势力范围
③马歇尔计划对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恢复及政局的稳定也起了重要作用。
④战后美国经济一路领先,增长势头强劲,日本和西欧诸国也直追而上。

二、“知识爆炸”的时代

冷战中的激烈竞争使各国深刻认识到精英人才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各学科领域之间相互交叉渗 透,出现了很多新兴的边缘学科。呈现出“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的趋势。

三、“人造卫星事件”与西方世界 的教育改革

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它标志着美国科技领先神话的破灭。

加强天才教育。鼓励有才能的中学生升入高等教育机构研修,从中培养拔尖人才。

四、苏联、东欧国家的教育变革

删除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中过于烦琐和次要的材料,克服学生负担过 重的现象。

加了很多本民族文化的元素,使学生具有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12、当代西方教育思潮

一、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

由于沉重的学习负担和对学生情感和个性的压制而遭到抨击。

哲学基础是以人性论、认识论为主要内 容,吸收了存在主义哲学,认为教育和培养儿童的目标就是促使人的潜能的实现,情感发展主要始于良好的人际关系。

认为理解人的最好方法是把一切先入之见搁到一边,进入他的世界观。致力于在教育中恢复整体的人的观念。

不可避免地受制于遗传、体质以及各种存在本身的条件,但我们在反映及运用这些存在的条件时,仍有自由。生命的意义就在于自我实现。

应该让儿童体验到兴奋与喜悦, 教育者只能引导而不能压制儿童的成长。

创造性并非为少数天才所独 有,而是每个人生来就存在的特质或潜能,表现出享受新事物和变革乐趣的性格,以及灵活恰当地应付突变情境的能力。

二、人力资本理论

认为教育作为一种人力资本投资,可以给个人和社会带来巨大效益

不赞同单纯以工资收入的数量来确定教育的收益率,而主张还应该考虑一些非金钱的因素。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