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游观美景,记达情韵”——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整体教学计划(3)

        第二课段  第2课时  

探游踪,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壶口瀑布》和《在长江源头格拉丹冬》

本课目标:1.单元整体初读,用思维导图形式理清这两篇文章的游踪。

2.对比阅读,探究实际游踪与文学创作的游踪的区别。

活动一、初读课文,用思维导图形式绘制游踪,并概括所见所闻。

说明:此项活动在课前要做充分的布置,如何绘制思维导图,教师可以给一个示范。课堂上此环节主要用来整理导图,小组交流,在交流中进行思想碰撞。

1. 教师引领示范,以《壶口瀑布》为例;

2. 组内交流展示;明确“定点换景”与“移步换景”的两种观察方式。

《壶口瀑布》


活动二、对比阅读,探究文学创作中的游踪和实际游踪的区别。

1. 从两张思维导图的对比中,在游踪的安排上,你发现了什么特点?

预设:

第一,《壶口瀑布》写了两次,重点是第二次,第二次观景时,重点位置在河心,位置不变,但是作者的视角不断不变化,景物也不断变化,这是定点换景的写法。

第二,《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按照时空顺序来写,略写第二天的游览,重点写第一天,不同位置有不同的景物,也有不同的感受,这是移步换景的写法。

2.在《壶口瀑布》一文中,既然重点是第二次,为什么还要写第一次?它不影响本文游踪的安排吗?

预设:主要是形成对比作用,丰富壶口瀑布的特点。雨季的壶口瀑布的特点是不太像瀑布,而像“一锅水”,水势浩大,涛声如雷,令人害怕;枯水期的壶口瀑布,真的是瀑布,景观丰富多样,有雄浑壮阔,有陡峭奇绝,有多姿多彩。这样的安排不影响游踪,游记散文的主体不是表现游踪,游踪是为写景服务的。

3.与我们写的游记相比,它在游踪的安排上又有什么特点呢?

分析自己写的关于资阳名胜的写景散文,用思维导图形式展现游踪,与《壶口瀑布》《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做比较。

预设:我们的游记一般是特定时间特定地点,具备“游踪、风貌、观感”三要素,和《壶口瀑布》《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一样。但是,这两篇文章的游踪更灵活。所以游踪不特指”位置变化“的行踪或路线,在很多作品中,游踪是经过作者集中提炼、剪接、调度、具有很强的主体性特点,并非完全是客观实录。

你可能感兴趣的:(【语文教育】“游观美景,记达情韵”——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整体教学计划(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