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似乎每次遇到难以解释的事情,尤其是涉及他国时(诸如X航事故、X东X强事件、D&G事件......),就会有各种“阴谋论”出现。
清华大学彭凯平教授认为:“只要真相的复杂性超出了一些人的理解能力,阴谋论就永远有市场存在。”在美国,相信阴谋论的人一般有三个特征:
社会地位比较低;
缺乏足够的信息和判断能力较低;
以及缺乏基本的教育。
但是,在我国,时常能遇到一些社会地位不低、受教育也较多的人相信甚至宣传阴谋论。
彭教授认为,这一方面和一些人的利益有关:“中国有很多极聪明、社会地位很高的人,也会宣讲阴谋论。他们超级聪明,知道老百姓喜欢听什么,政府能够容忍什么,所以他们拿阴谋论来为自己营销。”
另一方面,是因为中国人更擅长判断相关,但相关不是因果,这样就很容易缺乏逻辑。
02
最近,一向路人缘很好、几乎没有负面评价的演员胡歌,也因为微博里一段关于蒋劲夫的话被骂上热搜。
之前据说是因为支持“蒋劲夫家暴”被骂,晏言特意去看了下原话,实际上胡先生整段话中没有任何关于家暴的字语,更别说支持家暴了。
另一个演员,则因为在一个综艺节目中谈到了他们的婚姻生活实行AA制,而被骂到关闭微博。别人一家人怎么消费、资产分配,人家乐意!何况该演员说的AA,和这些键盘侠所谓的AA是一样吗?
信息时代,尤其手机移动端的普及,那些有闲且没有自己专注力的人,可以不费丝毫成本就在键盘成为“大侠”,充分发挥他们的“言论自由”。
或许,若是每发表一条评论须付费一毛钱,这些刻薄之语甚至恶言就会减少一半了;若须付费一块钱,估计能减少80%以上。
03
信息时代,每天瞬息万变,无数的资讯涌入眼球,偶尔吃吃瓜、追追热点或许没啥不好,但我们可以作为一个更理性的吃瓜者。
那在言论洪流中,我们如何进行判断呢?
吴军先生在《硅谷来信》中用三封信阐述了如何判断一个人的观点:
判定是否有利益冲突;
使用逻辑过滤信息和结论;
利用成本思维。
阴谋论中,一些是某些自媒体为了抓人眼球、吸引流量而进行的营销,而且内容大多毫无逻辑。使用上述的第一二条基本可以远离。如秦朔先生所言:“冷静,是一种有效的力量。”
上述胡、付事件,稍微有点成本思维的人,都可以立即做出判断。
成本思维也有助于我们理解:现实中,为什么有些人张嘴闭嘴都是慈善公益,认为富人喜欢谈钱、为富不仁,有时候甚至呼吁要不计成本去做公益,其实不过是他们不付成本,他们是用“心”呢,呵呵;而富人做公益不仅仅需要大笔钱,一旦未达一定数额或财富比例,就可能面临成千上万的“网络大侠”的讨伐。
另外,很多时候,可能因为知识范围、眼界、经历等有限,尚无法判断该言论是否合理,那么我们不妨像村上春树所言:
没必要急于对事物的是非价值作出判断,要尽可能地保留结论,有意往后拖。
04
你是否有越追热点、越多资讯涌入脑海,反而倍感焦虑、心乱的情况?
那在信息洪流中,我们如何保持inner peace?
热力学第二定律:在密闭系统里,低温物体不可能向高温物体传递热量,且热量在传递过程中必有损耗,从而浓度趋于扩散,结构趋于消失,有序趋于无序。
“熵”就是对无序的量度。一切自发的物理过程,熵都在增加。因此,该定律也叫熵增定律。
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借鉴上述物理学思想,提出了“精神熵”:资讯使得我们的目标和结构趋于散乱,内心也将会从有序走向无序。
精神熵的反义词就是负熵,而负熵,需要像大自然中成长的生物,不断吸取能量。也就是只有持续性的输入,我们内心才能重铸有序。
米哈里称精神熵的反面为“心流”,他在《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提出了心流的成因和特征,前两成因和特征分别为:注意力及将注意力集中其上的目标,亦即专注并找到能使我们专注的事情。
正如书中所言,我们往往是在高效工作中体验到心流,而不是无所事事的时候。在考试和自己反感的工作等过程中,也无法体会到心流。
最后,祝大家在信息洪流中,能“守脑如玉”,找到愿意全心全意投入的事情,并从中体会到心流,如克多·弗兰克所言:
“不要以成功为目标——你越是对它念念不忘,就越有可能错过它。因为成功如同幸福,不是追求就能得到;它必须因缘际会……是一个人全心全意投入并把自己置之度外时,意外获得的副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