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富论读书笔记

第一篇

1~3

通过第一章,我可以大概了解亚当斯密的论述手法及从事实到理论,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他先举出很多的事实和现象,让我们有一个感性的认同,在论述其理论和本质的东西,让读者有一个理论的认识,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他的观点,而事实是最有力的论据,用日常生活中人们所熟悉的事实来阐述比较深刻,比较抽象的理论

通过第 二张亚当斯密主要论述分工的起源,他认为分工是交换的结果,他认为人具有交换的倾向,他举了许多动物的例子,即没有见过动物发生过交换行为,因为动物在成年后几乎都能独立,不需要别的动物的援助,因而不需要交换,但文明社会的人类需要随时随地的协助,所以必须交换,不能依靠他人的恩惠。一些群居动物在集体捕食时,有需要同类的协助,但所得的食物并没有产生交换,所以是否需要同类的协助,并非是交换倾向的绝对因素,可能是先天差异并不是很大的人的后天差异越来越大,而需要合作。

通过第三章论述分工所受的限制,也就是市场的大小,一个方面是人烟稀少的地方,沟通不便,分工后仍需花时间和精力来寻找需求,而另一方面需要也必须等待很久才能,找到供给方,但市场小,需求少,分工之后生产的商品无法售出,就不会使生产者专注于进行这一领域的生产,也就无法促进分工了,亚当斯密又强调了水运开拓市场的重要性,看似与分工主题无关,但其实不然,因为这恰好可以说明靠近河海地区商业活动开始的早市场得到了扩大,而分工发展也就最先开始,而内陆,离河海地区落后一些,所以亚当斯密强调了水运的重要性,也恰好说明了新的交通工具的巨大作用,能够扩展市场,促进分工发展,生产力发展。


4~7

第四章论货币的起源和作用

 书中说道“那超出个人所需的劳动产品的剩余部分来交换自己需要的他人的劳动产品的剩余部分,一次满足自己的绝大部分需要。这样一来,每一个人都靠交换为生,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了商人,而社会本身也可以说就变成了商业社会。”所以说货币的产生原因在人与人之间开始交换商品,货币就注定要产生了。在以物换物的年代,一宗交换不是十分容易就能达成的,如果你有的商品,并不是你需要的商品的拥有者所需要的,你自然不能交换得到你需要的商品。因此就会出现无法获得所需商品,而手里却有自己生产的剩余商品,或者只能通过多次的交换,最终换来你所需商品的拥有者所需的商品。交换的效率极其低下,于是出现了一般等价物,货币。大家都承认它具有价值,大家都能通过它获取其他商品。正是因为大家的承认,所以,人们既愿意用商品换取货币,也愿意用货币换取想要的商品。金属成为古代众多国家的货币的原因:“金属不仅能保存不受丝毫损失,也比任何东西更不容易损坏,而且还可以不受损失地分割成许多小块,又可以很容易地把它们融合起来。”金属具有如此特性,于是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人们日常用于生活的货币了。但是直接用金属作为货币的两大不便:1. 称量困难2. 化验困难可以想象,每次交易的时候都要把用作交易的货币称量那么交易者必须随身携带称量工具,并且必须耗费不少时间用以称量货币。其次,如果有人心术不正,在铜块上覆盖以金用来冒充金块,人们如何防范?每次都把金属熔化以便验证?就此不少发达的国家的政府也开始意识这个问题并且进行规范,由此,国家发行货币的制度开始了。国家统一在合服规格,重量,纯度符合某个标准的金属上面或盖以公章,或在铸币时弄上特有标记,表明国家的权威认可。

第五章论商品的真实价格与名义价格,即用劳动表示的商品价格与用货币表示的商品价格

“在货币出现之前,交换是以物物交换的方式进行的,由此可见,货币并非是最真实的商品交换价值的尺度,而商品就是劳动的结果。”因此,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劳动是购买一切货物时付出的最初价格,是原始的购买货币。真实价格这概念相对抽象,亚当斯密给了一个通俗的解释:每件物品的真实价格,即它对于想要得到它的人的实际价值,就是为获得它所付出的辛苦和麻烦。”

经常说,财富即权力,财富带来的直接权力是购买力,一种对所有劳动或市场上所有劳动产品的支配能力。任何东西的交换价值,总是必须完全等于这物品带给其拥有者的这种力量。名义价格固然就是指,用于交易的用货币结算的价格。所有的商品都有其真实价格和名义价格,同时劳动也像商品一样有真实价格和名义价格。真实价格就是付出劳动所获得的一定数量的生活必需品和便怕;名义价格就是交换劳动的一定数量的货币。货币也是有价值的,货币的价值时常变化,而劳动的真实价格在短期内变动却不大,换而言之,货币的价值变动会导致商品的名义价格变动。货币价值变化原因有二:1. 同一面值所含金银分量不同而产生的变化 2.同量金银在不同时候价值不相同而产生变化

第六章---论商品价格的组成部分

“整个价格直接或最后分解为同样的三个部分,即地租、劳动工资和利润。”利润可以理解为,对投入的资本的回报,包括了投入的成本和利润,可以理解为资本的收入。“资本一经某些人手中积累,其中有些人自然会为了能从劳动产品的售卖或劳动在原材料增加的价值上得到一种利润,便把资本运用到勤劳的劳动人民身上,为他们提供原材料与生活材料,让他们工作。”所以,“在此种情形下,全部劳动产品并不完全属于劳动者。在大多数情况下,他必须和雇佣他的资本所有者分享产品。显然,必须有一个额外的劳动量来生产利润,酬报垫付劳动工资并提供材料的资本。”有时候,地主,资本家,工人的身份可能或有所重叠,但不代表商品价格的组成不一样。我们不能单凭依据商品最终交易所得的分配来判定商品价格的组成,应该依据商品生产时所需要的东西而判定。当然,“即使在最进步的社会,也总是有少数商品的价格只分成劳动工资和资本利润两部分;还有更少数商品的价格纯由劳动工资构成。”

第七章---论商品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

“商品一般出卖的市场价格。它可能低于或高于商品的自然价格,或与之恰好相等。”决定商品市场价格,是市场的供求关系,此处所说的求是需求,准确点来说应该是有效需求。有效需求:“我们把愿意支付商品的自然价格的人称为有效需求者,把他们的需求称为有效需求,因为它可使商品的交换得以实现。”地租相对于劳动力,资本来说属于硬性需求,变动较小,而劳动力和资本是可以流动的,流动于不同行业,流动于不同地方。所以,“任何商品的市场价格的偶然和暂时的波动,主要影响价格中的工资和利润两个组成部分,对地租部分则影响较小。”长期来说,生产会依据供求关系而调整,最终供求关系会基本一致,市场价格基本和自然价格相等。但是也会存在特殊情况,“自然原因可能使有效需求永远得不到充分供给,因而可能永远进行下去。”

第八章---论劳动工资

其实可以这样理解,劳动力也是类似于商品的,在劳动力商场上也和商品一样,工资是依据供需关系的。所以,不难理解,当对劳动力需求增大的时候,工资自然上涨。作为有资本的人,会在资本有盈余的情况下,雇佣员工,以便从他们的工作中获利。因此,对工薪劳动者的需求必然随一国收入和资本的增加而增加。收入和资本没有增加对工薪劳动者的需求也决不会增加。而收入和资本的增加就是国民财富的增加。

劳动力需求的增加速度与该国家资本的增加速度比,与国家富裕程度无关系。所以,

引起劳动工资的上升不是国民财富的实际大小,而是它的不断增长。因此最高的劳动工资不在最富的国家而是在最繁荣,即富裕最快的国家出现。

总而言之呢,劳动工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状况。

因此,丰厚的劳动报酬既是国民财富增加的必然结果,又是其自然征兆。反之,贫穷劳动者生活维持费不足是社会停滞不前的表征,而劳动者处于饥饿状态则是社会急速倒退的表征。

在《国富论》中还提到另外一个影响工资的因素生活必需品便利品的价格

物质丰裕的年份,佣工往往离开主人,靠自己劳动来生活,而农场主期望用自己的谷物多维持几个劳动佣工,这会比将其在市场低价出售获得更多的利润。

对佣工的需求增加供应需求的人数却在减少,所以劳动价格往往在物价低廉时上升。

在物资缺乏的年代,生计困难朝不保夕,所有这些劳动者都急于回到雇主身边。但是物价的上升,使雇主付给劳动者的工资的食物部分更高,所以雇主更愿意少雇佣工人。

工作岗位少而想要得到的人多,许多人愿按低于普通的条件去得到它,因而在物价贵的年份,佣工和帮工的工资常常降低。

工资的增加必然后果是物价的升高,因为商品都是劳动的结晶,但是,对于社会而言并非是坏事。随着劳动价格的提高,投入市场的资本增加,此时,资本家会更倾向于从技术,管理,运营上想办法使叫少量的劳动能生产较大量的商品,最终促使整个社会提升生产力。

第九章---论资本利润

资本的利润,是最为难以讨论的东西之一。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公司的利润率都不尽相同。之前一直提到,劳动市场和商品市场一样都有供需的关系,而且劳动力和商品在市场里都是逐利的,都倾向于去市场中获益更多的地方交易。所以劳动力才是决定因素,商品都是人所操控的,而人,就是生来逐利的,操控自己的劳动力,商品到市场中获利更多的地方交易。

所以资本也一样,资本也是逐利。能通过资本获得的就是利润,因此资本总是倾向于投放在利润率较高的地方。而非常有趣,利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资本利润率高低的风向标。

利息率下落,利润必随之下落;利息率上升,利润也必随之上升。

利润率的影响因素:

1. 投入的资本过多,导致除了正常制造,运营,交易的成本外,于其他资本竞争市场的成本也增加,导致利润率降低

当利润减少时,商人们往往埋怨说商业衰退了;可是利润减少,乃是商业繁盛的自然结果,或是所投资本比以前更多的自然结果。

2.   资本需求关系,市场中对资本的需求往往是决定资本利润率的重要因素

在财富已达到顶点,而且用在各种行业上的资本都已达到最大限度的国家,普通纯利率就会很低,这种利润所能负担的普通市场利息率也就很低。通常来说,市场利息率对普通纯利率所应有的比例必随利润升降变动。

3. 资本在利润率不同的行业或地方流动

利息过高,并且高于大部分行业的利润率是一个极为不健康的经济环境,利息过高原因:

1. 法律的缺陷,债主难以追讨债务,导致借钱的风险增高,风险最终体现于资本的回报,即利息

2. 法律的禁止,某些国家法律禁止利息,导致借钱收取利息是非法行为总的来说,就是市场不自由,受到了一些来自政治上,道德上的阻力。这样会大大地降低了资本的流动,这样的一个国家,资本难以流动到需要它的地方,商业,生产力就难以得到提升。

第十章---论工资与利润随劳动与资本用途不同而不同

首先讨论用途不同而产生差异的种类:

职业本身有令人愉快与不快者;职业学习有难有易,学费有多有少;工作有稳定与不稳定;职业必须负担的责任有大有小;成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1. 劳动工资因业务有难易、有污洁、有尊卑而不同。在资本而言,这一部分也是有影响的:不愉快和与体面对资本利润的影响,和它们对劳动的影响相同,小旅馆或小酒店的老板决不能说是自己店铺的主人,他们不得不忍受各种醉汉的蛮横无理,他们所操的职业既不体面,也不愉悦。但是在普通营业中,却又很少有像这样以小额资本大额利润的。

2. 劳动工资因业务学习有难易,学费有多少而不同。简单来说,该职业的劳动工资在一定程度上是依赖掌握该种职业的所需技能的学习所投入的金钱,时间,精力的。然后就资本而言:但资本利润却不大受使用资本的那一行业学习难易的影响。就学习难易程度说,大都市通常所用的各种投资方法似乎完全相等。

3. 各种职业的劳动工资因业务稳定与否而不相同。比如泥水匠砖匠,只有有特定时期才能通过劳动换取金钱,所以他们一年中的劳动时间必须获取他们以及家人一年所需的生活费用,不然就没人再做这些工作了。

就资本而言:任何行业的资本的普通利润都不可能受资本使用的固定与否的影响。资本固定使用与否不取决于行业,而取决于这行业的经营人。

这里讨论的是资本使用的稳定与否,而不是利润的稳定与否。所以不能理解成一个行业的利润稳定性。

4. 劳动工资因劳动者必须负担之责任的大小而不同。就资本而言

如果一个人仅仅使用自己的资本经营生意,他就没有信任问题。而他能否由他人取得贷款,这不取决于他所经营的行业的性质,而取决于他人对他的财产、正直和智虑有着怎样的意见。因此,不同行业中不同的利润率不可能起因于经营各行业者所负责任的不同。

5. 各种职业的劳动工资依其有无成功可能性而不同。大多的职业多是能学会的,但是部分职业,比如学习法律,并非所有人能学会并能靠法律吃饭的。但是依然不少人倾向投身于这些职业,因为大多数人对于自己的才能总是过于自负,这是历代哲学家和道德家所说的一种古老的通病。但是,世人对于自己的运气的荒谬猜测却不大为识者注意。对自己的幸运妄加猜测,要是可以这样的话,要比对自己的才能过于自负还要普遍。对利得的机会,每一个人都或多或少地做了过高的评价;对损失的机会,大多数人却评价过低。在人的一生中,轻视危险和奢望成功的心理在选择职业的青年时期最为活跃。在这时期,对不幸的恐惧抵不过对幸运的希望。

以上,均为人类贪婪本性的另外一种表现。正因如此,不仅在选择职业上会影响我们本身,在资本用途上也有影响。首先我们必须知道,普通利润率随危险程度增高而略有增高,但增高的程度和危险程度似乎不成比例。换句话说,增高的利润不一定能完全抵偿危险。可以得知,投资的风险会在利润率上有所体现。而在此时,人类贪婪本性会起到一定的影响成功的奢望在这情况中所起的作用,正如在其他情况一样,诱使那么多冒险家去做这种危险生意,以致他们的竞争是利润减少到不够补偿危险的程度。上述的资本和劳动会因为用途不同而导致利润和劳动工资的极大不同,但是不同用途的总体厉害都是平等。比如某些用途利润很高(利),但是往往风险也很大(害)。

但是,所谓的利害平等,即使在最自由的地方也须具备三个条件:

1.  这些用途在一地方及其附近必须人所共知而且长期稳定。

当某些用途因为鲜为人知的时候,很有可能需求极大,而供给很少,无论是劳动力或者资金也是如此。由于供求关系可能可能导致利害的不平等,但假以时日,大家都得知了这个用途,便会开始有人投入这一用途,随着供求关系逐渐趋于正常,利得便会减少,此时利害就逐渐平等。

2. 这些用途必须处在普通即所谓自然状态之下。

和平常相比,对各种劳动的需求诱使较大优势较小。劳动在这种用途的收益,在前一情况增高到普通水平以上,在后一情况则减少到普通水平以下。

此处可以理解为,市场上的需求关系,由于某种原因突然变动,使得供需不平等,于是商品或者上涨,或者下降。而此时,在这个用途上,劳动工资或者利润此时利害就因供需关系而变得不平等。

3. 只有在这些用途成为使用者的唯一或主要用途的情况下,劳动和资本的不同用途的总体厉害关系才会有这样的平等。

当一个人靠某一种职业谋生,而那职业并不占有他的大部分时间时,他往往就愿意在闲暇期间从事另一种职业。就算他由此所得的工资低于按照那种工作性质所应得,他也愿意接受。资本也是如此,亚当斯密举了一个例子:伦敦与其他首都相比,房价的出租价钱一般比其他城市便宜,尽管房间质量一样。原因在于伦敦的风俗习惯是整栋整栋房子出租,一个商人租了一栋房子底层开店铺,顶层居住,而中层就没有用,所以不得不出租。此时,由于商人的资本(他租来的房子)主要用途是用于开商店与自己居住,所以中层房间用于并非资本的主要用途,因此不得不便宜地出租。

亚当斯密还提到了,当时欧洲的的政策导致了不平等:

1.  欧洲政策,由于限制一些职业上的竞争人数,使愿加入者不能加入,所以使劳动和资本用途的总体厉害情况有了非常大的不平等。

2. 欧洲的政策增加了某些行业中的竞争,使其超过了自然的限度,因而使劳动和资本的各种用途的总体利害有了另一种和上述不平等不同的不平等。文中举了牧师的例子,由于当时大量的捐助用于牧师的教育,导致市场上的牧师过多,而需求却不多,导致牧师的工资出奇地低。同时,也有很多人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得到圣职,而他们靠其才能的唯一职业就是充当教师,也由于这样,教师的工资也不高。

现今中国的大学生失业,平均工资不高也可归属此类,随着不断地扩招,大学毕业生越来越多,而需要大学生的岗位的增速却不及大学毕业生增速快。

3. 欧洲政策妨碍劳动和资本的自由活动,使它不能由一职业转移到其他职业,由一地方转移到其他地方,从而使劳动和资本不同用途的总体利害有时候出现非常不便的不平等。

欧洲当时的户籍制度使人口迁移阻力较大,而且有些地方给商品规定了价格,使限定商人的利润。

第十一章  论地租

地租,作为因使用土地而支付的价格,自然是佃户在土地实际情况下所能支付得最高价格。

地租,作为为了使用土地而支付的价格,自然是一种垄断价格。它完全不与地主为改良土地而可能投入的资本成比例,或完全不与地主所能收取的成比例,而是与农民所能支付得成比例。

地租构成商品价格的方式与工资和利润不同。工资和利润的高低是价格高低的原

第二篇

第一章 论资产的划分(找了一些名词概念)

资本是一个人的全部资产当中,希望可以提供收入的部分

国家社会及网民全体的资产分类:支费,流动资本,固定资本支费:目前消费不提供收入或利润,包括原为这目的而保留的那部分资产,逐渐进来的收入,由上两种款项买进,但至今尚未用完的物品资本的使用方法:流动资本自由流通,自由更换,而提供收入,

固定资本不流通,可提供入或利润,

固定、流动资本只有一个目的:求目前消费的支费,不至匮乏,且能增加

第二章 论作为社会总资财的一部门或作为维持国民资本的费用的货币

纯收入是指以不侵蚀资本为条件,留供居民享用的资产

固定资本增加,劳动生产力增加,产品增加,社会福利增加

流动资本:货币,食材,材料,熟货(不知道啥意思)

货币的维持会导致减少社会纯收入的原因:1货币的搜集与弥补所需的费用,该费用只是社会总收入的部分,2货币是流通手段,只是资本中有价值的一部分,不是社会收入的一部分,3货币是社会纯收入的一部分

货币流通,银行营业旺盛,国家得益深厚

当流通货币过剩,对债务人有好处,而对债权人有害

银行长期注意着要求一切顾客的接待都必须有偿入的好处,不必特别破费来补充金柜,银行容易审查债务人情况的盛衰,银行不至于发行过剩,为社会所不能容用的纸币

循环规划导致:过剩的货币,引发人们换取金银,银行方面场需继续借贷,借债的各种费用由银行承担,从而导致银行亏损

银行借贷不如私家审慎,私家借贷其实优于银行借贷,慎重的银行活动可以使此资产变成工作所需的材料、工具、食品(活资产),从而增进一国的产业

货币在国内流通分为商人彼此间的流通,商人与消费者间的流通

货币面值是货币实际代表的价值量,各国钞票的面值大小是不同的,由商品流通的客观需要决定的,货币面额分等配套取决于:1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商品生产的范围和档次,2币值的稳定情况,3人民的生活水平,购买力情况,使用货币习惯

第三章 论资本积累并论生产性和非生产性劳动

资本占优势的地方,多勤劳。收入占优势的地方,多懒惰。资本增加,由于节俭。资本减少,由于奢侈与妄为。“一个人节省了多少收入,就增加了多少资本。这个增多的资本,他可以亲自投下来雇用更多的生产性劳动者,亦可以有利息地借给别人,使其能雇用更多的生产性劳动者。”

个人的资本,既然只能由节省每年收入或每年利得而增加,由个人构成的社会的资本,亦只能由这个方法增加。资本增加的直接原因,是节俭,不是勤劳。诚然,未有节俭以前,须先有勤劳,节俭所积蓄的物,都是由勤劳得来。但是若只有勤劳,无节俭,有所得而无所,资本决不能加大。节俭可增加维持生产性劳动者的基金,从而增加生产性劳动者的人数。节俭可推动更大的劳动量,更大的劳动量可增加年产物的价值。

节俭的人,每年所省的收入,不但可在今年明年供养若干更多的生产性劳动者,而且,他好像工厂的创办人一样,设置了一种永久性基金,将来随便什么时候,都可维持同样多的生产性劳动者。这种基金,将如何分派,将用到什么地方,有一个强有力的原理保护其安全,那就是所有者个人的利害关系。如果把这基金的任何部分,用于维持非生产性劳动者,这样不按照原指定用途滥用该基金的人,非吃亏不可。“奢侈者就是这样滥用资本:不量入为出,结果就蚕食了资本。

他把父兄节省下来打算作点事业的钱,篆养着许多游手好闲的人。由于雇用生产性劳动的基金减少了,所雇用的能增加物品价值的劳动量亦减少了,因而,全国的土地和劳动的年产物价值减少了,全国居民的真实财富和收入亦减少了。”

一国年产物的价值增加了,货币量亦必自然增加。每年在国内流通的消费品价值增加了,当然需要更多的货币量来流通。奢侈都是公众的敌人,节俭都是社会的恩人。节俭,一个人所以会节俭,当然因为他有改良自身状况的愿望。怎么样改良呢?增加财产是必要手段。“增加财产的最适当方法,就是在常年的收入或特殊的收入中,节省一部分,储蓄起来。”

慎重和成功的事业总占极多数。不慎重、不成功的事业,总占极少数。在大多数场合,个人的节俭慎重,又似乎不仅可以补偿个人的奢侈妄为,而且可以补偿政府的浪费。每个人改善自身境况的一致的、经常的、不断努力是社会财富、国民财富以及私人财富所赖以产生的重大因素。要增加生产性劳动者的数目,必先增加资本,增加维持生产性劳动者的基金。要增加同数受雇劳动者的生产力,唯有增加那便利劳动、缩减劳动的机械和工具,或者把它们改良。无论怎样,都有增加资本的必要。改良机器,少不了增加资本,改良工作分配,少不了增加资本。其土地耕作状况进步了,工业扩大了,繁盛了,商业推广了,我们就可断言,在这两个时代间,这国的资本,必定增加了不少。


第四章  论贷出取息的资财

       贷出取息的资财,出借人总是看作资本。出借人总希望借贷期满,资财复归于已,而在借期中借用人因会使用这资财,要付他年租若干。这种资财,在借用人手里,可用作资本,亦可用作留供目前消费的资财。

       如果用作资本,就是用来维持生产性劳动者,可再生产价值,并提供利润。

借款徒供挥霍的,只有乡绅。乡绅借款,通常有财产为抵押,其所借款,常非用于有利的用途。一国的资本增加了,投资的利润必减少。要在国内为新资本找到有利的投资方法,将日见困难。资本间的竞争,于是发生,资本所有者常互相倾轧,努力把原投资人排挤出去。

       “但要排挤原投资人,只有把自己的要求条件,放宽一些。他不仅要贱卖,而且,有时因为要出卖,还不得不贵买。”维持生产性劳动的基金增加了,对生产性劳动的需求亦必日益增加。因此,劳动者不愁无人雇用,资本家反愁无人可雇。资本家间的竞争提高了劳动的工资,降低了资本的利润。因使用资本而造成的利润既然减低了,为使用资本而付给的代价,即利息率,非随之减低不可。

第五章 论资本的作用

     一切资本都可以用来维持生产性劳动,只是当资本用途不同时,等量资本所能推动的生产性劳动量会有极大的不同,最终在增加土地和劳动年产物价值方面产生的影响也极不相同。

资本的用途总共有四种:

一、是获取社会每年要使用和消费的原生产物。

二、是制造适于使用和消费的原生产物。

三、是将多余的原生产物或制成品运至缺乏它们的地方。

四、是为适应临时需求而将一部分原生产物或制成品分成更小的部分。

第一种用途适合农矿渔业者采用

第二种用途适合制造者采用,

第三种用途往往会被批发商采用

第四种用途则适用于零售商。

在我看来,这四种用途涵盖了所有的投资方法,它们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少了其中任何一种用途,其他三种用途都不能独自存在,更别说是各自发展了

重农主义

   斯密的重农主义思想深受法国重农学派创始人及重要代表弗朗索瓦·魁奈的影响。弗朗索瓦·魁奈(1694年6月4日-1774年12月16日)魁奈早年以行医为生,后在担任路易十五宫廷御医时开始研究经济学。1758年写出著名的《经济表》,用图表来说明社会各经济阶级和部门的相互关系,以及在它们之间支付的流通。并提出了经济平衡的假说。

   马克思在《剩余价值理论》中指出:“在重农学派本身得出的结论中,对土地所有权表面上的推崇,也就变成了对土地所有权的经济上的否定和对资本主义生产的肯定”。在这一篇斯密也对魁奈的重农主义观点进行了批判,认为重农主义实际是不利于整个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重商主义认为金银(货币)是国家财富的象征,它的多少决定国家的强弱。尽可能增加的出口,减少进口,积累金银。方法有六点:1,增加对外出口;2,减少实力占优国家的进口;3,出口退税;4,出口奖励;5,和他国签订对自己而不是贸易对手有利的条款;6,建立殖民地。

   在这里想结合斯密本篇的内容聊聊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思想。重农抑商的政策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重农抑商始于战国时期,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农业的发展自古以来就是封建社会发展的根基,封建社会形成的自然经济是以土地为基础,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具有自我封闭性、独立性,以满足自身需要为主的经济结构组织。大家众所周知,华夏民族是以黄河长江两条中心河流发育而成的农耕文明,农业一直是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赖以统治的基础,重农便于维护封建统治的根基。然而商业的发展会破坏社会结构的稳定性,也会加大人口的流动性。流动性意味着从事农业的人口会被抽出来转向商业,因此封建统治者普遍采取“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而且,在古代,中国就把人的身份分为几个等级,分别是士农工商。有官职的人等级是最高的,商人的地位是最低的。商贾所从事的商业活动被视为最末等的“贱业”遭到压制,商人的地位在过去的两千余年一直被人看不起。白居易《琵琶行》中写道“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一句道破了世人对商人的鄙视态度。迫于生计的商人离开故乡远去做生意,却被看成了“重利轻”。

重商主义

重商主义理论认为货币,即金银是唯一的财富。古代的苏格兰议会法律重罚携带金银出国。但有人争论说这种方式其实并不一定就能增加国家财富,亚当斯密认为:金银像其它所有商品一样,是用一定价格购买来的,由于金银是所有其它商品的价格,所以所有其它商品也是金银的价格。商品遵循有效需求理论,那么金银也不例外。斯密说:“不需要有任何政府的注意,贸易自由总是会提供我们所需要的葡萄酒。”同时金银比任何其它商品更加容易或更加准确的以有效需求来调节自己,因为金银的体积小而价值大,能比其它商品更容易运输。对于人们常抱怨的货币的缺乏,亚当斯密认为,“它只是意味着借款困难”。因为许多人渴望得到金银却没法有商品交换。亚当斯密指出,“货币只是构成国民收入的一小部分,而且是最无力可图的那部分。”为什么商人感到用货币购买货物比用货物购买货币容易?货物不易保存。一个商人的全部资本常常就是用来追逐货币 的易坏货物。货币是公认的交换媒介。货物有很多其它的用途,而货币则除了购买货物外没有其他的用途。综合就是:货币必然追逐货物,而货物却比一定追逐货币。

传统重商主义认为,“为了维持国家军队在外征战,就需要很多的金银,也就是国家的国库储备。”亚当斯密通过实际考察反驳了这个观点,“战争用的钱很少事由国库的金银来支付的,一部分是国与国间流通的金银块,但这些金银块必须用商品得到。”亚当斯密观察出,当发生战争时,制造业往往特别发达,所以可以表示,应付战争的不是金银而是商品,可用于交换的制造品。如果有了货币就可以应付战争,那么战争需要的天然气怎么运输?“所以海陆军不是用金银而是用消费品来维持的。”

 摘抄引用:“必须记住,黄金和白银,不论采取铸币的形式还是采取器皿的形式,都是用具,就像厨房用具一样。增加金银的用途,增加用它们来流通、经营和制造商品的数量,你就一定会增加金银的数量;但是如果你试图用别的办法来增加金银的数量,你就一定会减少它们的用途,甚至还要求降低它们的数量,这些金属的数量,决不可能大于用途所要求的。假若它们被积累到超过所需要的数量,由于它们容易运输,任其闲置不用由损失如此巨大,任何法律都不能阻止它们被立即输出国外。”

你可能感兴趣的:(国富论读书笔记)